赵云没有与太史慈多说,马上让秦仁把他的人马撤出来,让太史慈召集人马接过这个城门的防守,至于太史慈跟着下来要如果攻击皇城,赵云也无暇去顾及了.
此刻,这个城门的变化,袁绍估计也知道了,就看太史慈如何给袁绍最后一击了.
秦仁与一众袁绍亲卫兵的军将,也都急着去营救各人的家小,所以,此刻对赵云马首是瞻,完全听从赵云的调令.
据秦仁所述,他们对于袁绍的死士有多少人所知不详,毕竟,那些都是袁绍袁家秘密收养一些孤儿,经过从小的培养,洗脑所训练出来的死士,只对袁家的人效忠,除了袁家本家的人,一般人不会知道太多其中的详细情况.
不过,就秦仁所知,袁绍最少把他属下的文武百官,军中的军将等等,不下于千多谋臣军将的家小给控制了起来.这么多人的家小,怕起码都会有两三万人吧?听秦仁的推测,赵云想想都有点头皮发麻.袁绍还真的疯狂,不,应该是丧心病狂了.为了掌控下属,居然把下属的数万家小都全看押了起来.这还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秦仁所言,当初,袁绍是让他们这些亲卫军一起负责把那些谋臣军将的家小集中到一起去的,但后来连他们的家小都要被送到一起去的时候,便交由袁绍的死士接手,把那些谋臣军将的家小押送到秘密的地方.
看押数万人,哪怕都是一些妇孺老弱居多,想要看押得住,怕也得要有数千人吧?对于那些袁绍属下的谋臣家将的家小.并不单单只是看押起就就了事,还得要负责那些妇孺老弱的日常生活起居.并且,袁绍如此,只是为了防止手下的那些谋臣军将背叛,不是看押犯人.所以.必须要供应一个好一些的环境,不可能将那些军将谋臣的家小丢到一起去就了事.起码,不能让那些家小觉得自己是犯人,被袁绍说是照顾实是看押监视,也得要让那些家小觉得能够接受方可以,否则.就凭袁绍这么做,恐怕那些谋臣军将早就愤而背叛袁绍了.
所以,秦仁估计,袁绍的那些死士,约是五千人上下.另外.看押的地点,看似有点神秘,便也并非不是没有一点诛丝马迹可寻.
供数万人生活,环境不能太差,又利于看守的,在邺城之内,肯定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只有在城外,而在城外哪里呢?秦仁估计.在邺城的西面,有一个叫岳城镇的地方,当地.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泽湖,是由西面太行山的山水积聚而成的一个湖泊,也算是漳水河的上游吧.
岳城镇,东南面是平原,离邺城仅保有二十多里,西面是湖泽.西北方向,便是一些贫瘠的山地.一直连绵到太行山大山.
秦仁估计,他们的家属.应该就是被袁绍送到岳城镇看守了起来.
现在,他有两千人马,加上赵云的那数百人马,突然攻袭岳城镇,从那些死士的手中救下自己的家小亲人,估计还是有点把握的.
赵云已经让张槐去找自己的人了,马上就可以赶来集合.
当然,现在他们要出城,如何让城外的袁军放行才是一个问题.
袁绍在城外的军马,大部份都是在邺城的北面,东面,主要是为了防备从北面攻杀来的新汉军.南面的兵力,稍为薄弱一些,但是,依然会有两三万的人马看守着.因为袁绍在邺城修建卫城,军寨等等建筑,是有着被新汉军包围邺城的准备,所以,就算是邺城的南面,西面,袁绍依然留有军马看守,驱赶百姓为其修建工事.
现在,城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城外的袁军肯定已经知道了,时间也过了这么久,他们就算一时不敢挥军进城,怕也派人进城来探清楚.估计,那些袁军,应该是在考虑着要不要杀进城来营救袁绍的事了.
这个时候,赵云与秦仁他们出城,那些袁军,怕未必会放行.要直接杀出去,怕有点麻烦.
秦仁与赵云说情况之后,选定了要去岳城镇,秦仁再建议,他干脆打明旗号,跟城外的袁军明说他们已经投靠了新汉朝的事实,跟城外的袁军说清楚城内的情况.毕竟,城外的袁军军将,他们的家小,也一样被袁绍控制着,此际的邺城,皇宫,城内,城外,已经分成了三部份,袁绍败亡在即,城外的袁军,知道现在城内的情况,相信他们也有所选择,懂得要如何做.
赵云觉得秦仁所言也有道理,毕竟,秦仁是袁绍的亲卫军统将之一,连秦仁都背叛了袁绍,那么,相信城外的袁军军将,也懂得如何决择,这个时候,袁绍都就快败亡了,他们还为必要为了那所谓的忠诚而继续为袁绍效死命么?何况,他们之所以为袁绍效命,还不是因为其家小被袁绍所制?
如果是这样的话,赵云觉得与太史慈通知一声会好一些,起码,可以让太史慈有一个心理准备,万一跟城外的袁军说明了城内的情况,他们依然还要挥军杀进城来又怎么办呢?
不过,已经来不及跟太史慈商议了,袁绍已经得知这个城门的变化,已经派了袁军杀了过来,太史慈已经率人迎战了.
不一会,张槐赶来了,带来了三百余人,另外的,因为进城来的时候,被带到了城内的.[,!]一些军营当中.袁绍的替身被杀,城内的百姓齐起,追随太史慈挟迫城内军营的那些袁军归顺投降的时候,与赵云一起到邺城来的将士,有一部份人已经被卷进了邺城百姓及城内的袁军当中,一时没能找得到他们.
但这个已经不是什么的问题.赵云想了想,交待了张槐一声,让他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太史慈.实际上.赵云与太史慈也都明白,邺城的时局发展到了现在的这个地步,许多事都不是他们能够控制得了.全城百姓愤怒,齐起反抗袁绍,虽然有数十万之众.但是,他们不会是袁军的对手,如果城外的袁军当真的要杀进城来的话,他们也没有办法阻止.最好的,还是尽快解决了袁绍,一锤定音.让所有的袁军都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如此,可能会让城外的袁军也顺大势,向新汉朝归顺.
当然,赵云也好.太史慈也好,此刻的心里,都是没底的,因为,真正的新汉军,加上史阿的,恐怕都不会过两千人马.凭这点人马,就夺取了有数十万袁军镇守的邺城.如果最终成事,这恐怕就是一个奇迹,将来.这次邺城之变,绝对会有青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留下张槐去跟太史慈说明情况,赵云与秦仁及那赶来的三百余新汉军将士,一共两千余人马,直接从邺城的西门出城.
邺城西门之外,已经有两,三万的袁军在城外的广阔平野上结好了军阵.随时都有可能向大开的城门冲进城来.
现在邺城内的百姓,正处于一个极度的愤懑激动的时刻.太史慈的人手太少,不太可能组织得了百姓镇守城门.太史慈当时能做的.就是不停的鼓动那些加入自己队伍的百姓,带着激愤的百姓,围住城内的袁军军营,迫降那些袁兵,然后马不停蹄,围困邺城.一切,似乎都是顺势而为,不到太史慈考虑太多的问题.他能想到,大开城门,故布疑阵,让城外的袁军一时不明城内的情况,不敢当时就杀进城来,这已经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了.
两,三万的袁军,摆开的阵势,纵横足有数里之开阔,一眼望出去,还是相当有压力的.
赵云已经在城内夺了一匹战马,此刻一马当先,如飞一般直接奔出到城外.
身后紧紧跟着秦仁及他的两千左右的人马,当中包话了赵云带到邺城来的新汉军将士.
两千来人马,在摆开阵势的数万的袁军军阵面前,就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
但袁军的军阵,看似有气势,但是,他们的士兵,却是有点紧张惶然,神色之间,缺乏一种战意杀气.没有一般军人的那种冲天的威势.
相反,赵云所率的这两千来人,此刻却是士气高涨.不是说秦仁的人投了赵云之后就立马有了质的改变.而是说,袁绍的这些亲兵,本来就是袁军中的精锐,他们跟着袁绍,不知道为何而战,或者说,只是勉强的为袁绍而战.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他们现在,要为他们的家人而战,就凭这一点,就能激起他们心里的那一股劲气,让他们看上去,战意要浓烈了许多.
嗖嗖嗖……
一阵乱箭射了过来,射到了赵云的面前,迫使赵云勒定了战马.
"来将何人!报名来,若再往前一步,视尔欲冲击吾军大阵,必将你乱箭射杀!"袁绍军中,一员披甲大将拍马出阵,提着一杆长矛指着赵云喝喊.
"苏由将军,是我,秦仁!"秦仁拍马上前,与赵云并排勒定战马,冲那袁将抱拳拱手道.
"秦仁?"苏由神色似是惊疑了一下,跟着喝道:"秦将军,你这是干什么?现在,邺城里百姓哗变,我们的军马,亦大多背叛了主公,你作为主公亲卫统将之一,不率军在城内保卫主公,出城来干什么?莫非……你亦反了?"
苏由倒是一个历史上有提名的一个武将,是袁尚的部将,204年,袁尚攻据南皮的袁谭.袁尚留下苏由与审配一起镇守邺城,但曹操挥军北上,苏由便投了曹操,并助曹操攻破邺城.
不过,这个苏由应该也只是一个龙套,历史上,也仅仅只是如此提了他的名字一下,至于他的来历以及投了曹操,助曹操夺取了邺城之后,他往后的事就没有记述了.
但是,现在袁绍还没有亡,袁尚还没有继承袁绍的一切,所以,他此刻,也只是袁绍部下的一员武将.而现在,袁绍帐下,能够堪与大用的武将,真的没什么人了.所以,这个苏由,自然获得了袁绍的重用,让其为袁绍镇守邺城的一面,统领数万军马.如果放在新汉朝.他就等于是洛阳的副城守的职务,也算是手掌兵权的重臣了.
秦仁与苏由,自然是认识的.
似乎还有一点关系,其实,像秦仁这些,身为袁绍身边的亲将.哪怕他们的实权,实际所统的兵力,不及这些手统数万人马的军将.可是,实际,他们却是等于平级的武将.如果秦仁放出来,马上就可以取代苏由,统领其帐下的军马.所以,他们的地位,实际是差不多相等的.
"苏由兄,你既然有此疑问,那么相信你现在也知道邺城城内的情况了吧?"秦仁策马走近一些,与苏由相隔二三十步.与他四目相对,然后点了点头,一面.[,!]坦荡的道:"没错.我秦某,现在的确已经背叛了袁绍,已经归顺新汉朝了."
"什么?你竟然敢背叛主公?"苏由原本还想听听秦仁有什么话说的,听到秦仁直接承认了背叛袁绍的事实,他大吃一惊,同时下意识的一紧手上的长矛.指着秦仁喝道:"好啊!既然你已经背叛了主公,那么就别在我面前称兄道弟的.如今,我们已经是敌人.你现在是想逃离邺城吧?来吧,看在相识一场,给你一个机会,来与我打一场,生死由命!若你把我杀了,你自然可离去,否则,你就把命留下来吧!"
"苏兄,苏兄,且慢!"秦仁并没有拿兵器,一对手摊开道:"苏兄,就算要战,也总该让兄弟我先说几句话吧?现在的情况都这个份上了,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再说了,我现在,就只有这一两千的人马,真要打起来,也不是你的对手,你说是吧?"
"呵呵,这可难说,据苏某的探子所探,现在城里的百姓都反了,当中还有不少新汉军,也不知道新汉军是如何混进城里去的,谁知道你们这点人马是不是先打先锋的?后面可能还有大部人马杀出来呢."苏由冷笑一声道.
"呃,苏兄,如果你要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但是,这可算是苏由及你手下数万人马生死由关的事,你真的不想谈谈?"
"还有什么可谈的?苏某不是那种没有一点骨气的家伙,如果你是想代新汉军来劝降的,那就不要再说了."苏由提矛运劲,一言不合,就要向秦仁发起攻击的样子.
"不,秦某并不打算劝降苏兄."秦仁当下摇头道:"如果我说了,苏兄想如何,便随得苏兄你自己拿主意."
"不是代新汉军来劝降苏某?"苏由有点讶然的道.
"是不是,听过便知."秦仁道:"苏兄,你的探子,不知道有没有把城里的情况都探听清楚了?我想跟你说一个事实罢了."
"城里,莫非还有什么变化?"
"呵呵,变化自然是有的,但是,什么的变故,都没有邺城之内,数十万,甚至所有的百姓.男女老少都一起造袁绍的反的事故更大.这一点,苏兄应该已经清楚了吧?我只是想说,苏兄不觉得奇怪的吗?为什么城里的百姓,都会一起反袁绍呢?"秦仁望着苏由道:"我想,这便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袁绍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为了他自己保命,驱赶邺城数十万百姓为劳役,让邺城百姓苦不堪言.试问苏兄,因为过度奴役百姓而遭败亡的朝廷,诸侯,在我们大汉往古,有多少这样的例子?今天邺城的变故,可以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苏兄,城内变故已经大半天了,你为何不早早率军进城勤王?不率军进入城内救援袁绍?这当中,我想苏兄你也有所想法吧?起码,城内全是一些百姓在造反,城内的百姓,都是我们军士的家人,他们能对自己的家小下手?苏将军你又真的敢下令屠杀城内的平民?我想对苏将军说,城内百姓齐反袁绍,已经是势不可逆,没有人能够在数十万的百姓手上救得了袁绍.你我皆不能,然否?"
秦仁所说的这一点,苏由倒是认可的.他迟迟没有率军杀进邺城内去救袁绍,并非是太史慈让人四打大开城门,故布了疑阵的关系,实在是,城外的这些袁军,他们也不知道挥军进城能够做得了什么,率军进城,不知道要如何才可以救得了袁绍.
可以想象,当他们率军进城之后,肯定会遭到城内的军民的攻击.嗯,就是攻击,这个时候,全城的百姓都疯了,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进城,那些已经红了眼的百姓,肯定会攻击他们.到时候,他们是否要反击?问问自己的军中,有多少士兵是邺城内的百姓子弟?苏由相信,如果他敢下命令,让自己军向城内的百姓发起攻击,他的军队马上就要分解.许多将士,怕马上就加入造反的百姓队伍当中.这个,才是城外的袁军军将不敢轻率的挥军进城的主要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