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穿越的机修师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进京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进京

书名:穿越的机修师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柳一枝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于鹏没有办法,还是跟着汇报。太平府共有秀才一千多近两千人,剔除一些年龄较大的,应该有四百人左右可以参加春闱,但是确定要进京参加科举的不到十人,其中还有些是自己不愿意,被老人勒令参加的;有的是进京顺便做生意的;有的是顺便探亲的。其他没有确定进京的,有的到蒙匈去了,连人都没见到。虽然雪还没化,但是在蒙匈的待遇太高,一些人正月底就去了。有的人在关外府的学校里,有的在太平关的学校里,有的在家经营。太平府的各级机构也找到了这些人。但是这些人明确表示不会进京参加春闱。理由也很多。有人说得很委婉,自己知道自己水平低,就没有必要浪费钱财和时间了。有的人有足够的借口,家里有病人,或是刚添新丁,或是在家守孝。有人说得就直接了,不能高中,进京也没有意思;即使高中,也难以得到一官半职。历届科举,进士都是上百人,而每三年增加的官员数目远远不到一百人。每年还有什么恩科、荐举的人才进入官府。就说目前在太平关学校的方树梁吧,那可是实打实的进士,还在皇子府上办过事,现在还是来教书。费尽千辛万苦,结果同样是教书。即使没有秀才身份,只要识字较多,参加了追日学校的培训,胜任教学,就可以教书。还有必要去参加科举吗?

    汪再兴听得脸都黑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让刘健跟着汇报。

    刘健的汇报很简单。不过关外府历届都是人数最少的,这次只有三个人参加,都是孙家的人。总算好,没有打光脚板。关外府的儒生到蒙匈的最多,在学校任教的也最多。那些秀才可有考虑。进京参加科举,收获无论如何都不会很多,但是损失是他们无法承担的。要是这次进京参加科举,那些学生就没有了老师,文献中就会另外招收老师。等他们从京城回来,可能就不能再当老师了。当然也就不会再有那些收入,也得不到百姓的尊敬了。至于孙家有三个人进京考试,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孙家有很多人都在帮何伯爵做事,孙家也不愁未来的发展问题。

    汪再兴听了,算算总数,也不低于历届的人数了,也放了心。当然,汪再兴是不会满足的。一方面表扬, 蒋光烈做得好,同时也批评于鹏和刘健的工作没做好,希望他们再利用最后的两三天时间再去动员那些秀才。

    于鹏垂头丧气,明知道没有希望,还是得去走这么一趟。古人说,天高皇帝远。很有道理呀!在太平关做府台,就比另外两个府麻烦得多。现在府衙也在一起了,更没有偷懒的机会。

    相反,刘健显得很轻松。关外府对愿意进京的儒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是那些秀才不愿意去有什么办法?他才不会去动员秀才进京呢!当着汪再兴的面,我不得罪你,回去之后怎么做你是看不到的。

    二月十五,何伯爵忙得晕头转向,却听到侍卫报告说郑宝奇求见。何伯爵知道,郑宝奇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是不会打扰自己的。郑宝奇经常送菜到伯爵府,却没有主动说要见何伯爵。去年的一些会谈,都是何伯爵休息时听说郑宝奇来了问他的。何伯爵当即接见了郑宝奇。

    原来,郑宝奇回去后就把何伯爵提出的要推广试种的消息传了出去。凡是愿意试种的百姓都可以试种。一些试验田就被淘汰确定在北疆不适宜的品种当然不会再拿出去试种。试种的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按收获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蔬菜和粮食。北疆的蔬菜品种以前一直比较少。经过试验田的试种,有很多品种都可以在北疆生长。有的人看到温室大棚里的蔬菜卖到了好价钱,可以推想其他蔬菜品种价钱也不会很低。天天吃同一种蔬菜,都吃腻了,都希望有更多的选择。粮食试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试验田已经取得成功的作物,比如玉米等,这种推广成功率极大,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第二种是试验田杂交后取得的种子进行试种。这种就有很大的风险。杂交后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性。何伯爵也给郑宝奇说过,杂交后不一定就完全是优良的品种,还需要进一步试种确定。何伯爵的试验田根本不在乎是不是成功,百姓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取得的种子数量不说很多,完全靠试验田使用是远远用不完的。可是其他百姓试种,就不好说了。试种是好事,成功了当然皆大欢喜,失败了呢?谁来承担责任?其他百姓试种的土地不是何伯爵的,百姓要靠土地生存,失败了就是一年的口粮得不到保证!如果种子好,推广不够,好的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种子不好,推广太多,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大家讨论想出了很多办法。有人说,把土地卖给何伯爵,原主人到何伯爵的工厂去做工。在工厂做工比种庄稼洒脱,工钱还不低。可是做工很多要有技术,何伯爵招工是不确定的。何伯爵也不可能无限地招收工人。有人说,把土地卖给何伯爵后,自己加入到种试验田的行列中来。那样就没有任何风险了。这两种都要把土地卖给何伯爵,而现在的土地价格根本说不清楚,何伯爵也不一定会买。郑宝奇是没有那个权力决定的。这两种还有其他的麻烦。土地是自己的或租种的,老人和小孩也可以慢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计较做活的快慢。但是土地卖给何伯爵后,这些老人和小孩就无事可做了。

    有人说成功了百姓自然是赚到了,失败了就该倒霉。这明显不合适的。有人就提出,失败了就让何伯爵做出赔偿。马上就有人反驳,何伯爵没有要你必须试种,凭什么何伯爵该赔偿?何伯爵不是成了冤大头吗?

    就这样,方案提出了不少,却无法确定。很多人都想试种,又担心万一失败了就没有生活保障。推广是何伯爵要求的,问题最后只有靠何伯爵来解决。

    要说,时间还早得很。玉米播种要到四月,水稻的播种要等到五月初,小麦的新品种要还没收割,至少要等到九月才会下种。何伯爵在关外府的土地主要是买的封桂德的两千亩,瓷窑用去了一部分,试验田用去了一部分,迎宾楼用去了一部分。这次计划重修关外府,还另外买下了大量的土地。何伯爵计划的是以后关外府成为工业重镇,府城还要扩大工业用地。土地肯定可以买一些,但现在何伯爵的钱也很紧了,再大量买土地,就会缺乏流动资金。银票说来是可以无限制印制,何伯爵还是考虑不能太过了,否则就会造成物价飞涨。何伯爵作为本科生,政治经济学还是学过的。即使不算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这普通的道理还是懂得的。

    何伯爵把郑宝奇打发回去,自己有空的时候再慢慢考虑。反正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肯定会挣到不少的钱。每个月的丹药、木器、铁器等都会有大量的利润。冬季虽然因为运输不便,会减少利润,两个月下来周转还是够得上的。那些即使要卖土地的,也要等这一季大麦收割之后才会交易。

    还是在二月十五这一天临近午时,龚德胜等一些人赶到了京城。龚德胜本来是要等姚顺德找的人做好准备后出发的,后来听说科举考试必须至少要提前两天,也就是二月十六到京城礼部开设的报名点报到,礼部才能安排考场考号等。过期就不能参加考试了。孙家的三个进京考试的秀才虽然不在乎是不是考中,但形式必须走完。因此龚德胜等特意为文勇师做的轮椅做好就立刻与孙家的三个秀才启程了。就算要到京城做生意,还是要有人先去打前站,把铺面等落实好。不然运来的货物放在哪里?那些店员住在哪里?

    龚德胜等人到了京城,在城门口没有看见传闻的文定国派人迎接的人。在传闻中,每到科举和武举举行的前五天,文定国都会派人到京城的北城门迎接百胜省的考生。文定国出身百胜省,文家是诗书传家,虽然文定国弃文从武,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仍然富贵不忘家乡。凡是百胜省到京城的考生都会送一两银子,作为在京城的花销。一两银子不算太多,如果稍微省着点,在京城的几天就差不多够用了。实在是非常节约的,还能省出回乡的路费。如果考中进士,还会有另外的封赏。朝廷安排不下的,文定国还会适当地找一些差事做。多年来受过文定国恩惠的人不少。这也是文定国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