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正文 第14章:士奇奏对

正文 第14章:士奇奏对

书名: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風滴皈迹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又是一个晴朗的秋rì,薄薄的晨雾笼罩着金陵城,城东的山头处,一道金sè的霞光,慢慢的变强,太阳就要爬上山顶,犹如新生孩子,充满朝气。

    朱允炆在晨雾中,气喘吁吁的慢跑,立志做一个伟大的种/马,没有好的身体可不行,现在的这副身板太差,才跑一小会,就累得不撑不住。坚持,锻炼身体重要的是意志的坚持,扛过这段最累的阶段,就会好点,而锻炼的效果也会慢慢体现出来。

    朱允炆脑子里把昨天的盘点的人物再回想一遍,就当转移注意力,让身体扛过第一次的极限疲劳。昨rì盘点的几个文臣,都是朱老四欣赏或者器重的人,解缙、胡广是朱老四第一第二任内阁首辅,不过朱老四主要使用他们的文学才能,安排他们主办文墨之事,官位也给的不高,不过两个人政治见识和人品都不咋地。解缙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先搁一搁。

    杨士奇,大明第一个强力内阁的领头羊,大明内阁的权力rì益加重,从三杨内阁开始,杨士奇也是在朱胖子朱高炽手里才小宇宙爆发,朱瞻基为了抑制文臣权势,引入了内监识文断字干预政事,开始大明太监的辉煌时代,以此可见三杨的能量多么巨大。

    就先见一见这个传奇人物杨士奇,朱允炆气喘吁吁的喘着粗气,在脑海里把几个人略微安排一下,回忆昨晚看到的杨士奇的履历。

    杨士奇,幼年丧父,随母改嫁进入罗家,继父罗xìng严厉孤傲颇有才学,督促幼年杨士奇学习,在杨士奇八岁时,因见罗家祭祖,其于隐蔽处捏土为香,祭奠自己的生父,不料为继父见到,继父感念其孝心一片,寄人篱下而不坠其志,料其他rì必有成就,使其恢复原本姓杨姓,并着力培养。

    其后,罗xìng因罪被贬职到偏远之地,杨士奇在生活贫困中长大。十五岁在本籍入私塾教书,养母以尽孝道。再后来,被举荐成为县教谕,因为丢失教谕官印,畏罪潜逃游走江湖,建文二年,方孝孺举荐他做翰林院撰修,现在正在参与编撰《太祖实录》。

    朱允炆也停下跑步,结束第一次锻炼,小萝莉递上毛巾,朱允炆擦干头上的汗水。想起杨士奇丢失官印潜逃江湖的记录,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还真是个属泥鳅的,有点意思!”

    重新洗漱一番,朱允炆对吴亮说:“等会去翰林院,召杨士奇来见朕。”说完朱允炆迈步向书房走去。

    早晨的阳光照在大明皇宫禁城,翰林院七品撰修杨士奇,内心忐忑不安,低着头目不斜视跟在吴亮身后,西边长长的身影亦步亦趋的跟着。

    刚才,皇上身边内侍太监吴亮,到翰林院,一道简单的谕旨,让进入翰林院不到一年的杨士奇立即变成焦点,那一道道目光满是嫉妒,也有看乐子的味道。一路上杨士奇在心里把他在翰林院的工作回顾一遍,无功也无过,但不知道到皇上召见自己到底吉凶如何?

    “臣翰林院撰修杨士奇觐见陛下。”杨士奇在谨身殿门外,就跪倒在地,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的行礼,等待殿内的传唤。

    “陛下有旨,传杨士奇觐见。”殿内传来吴亮的声音。

    杨士奇站起身,低着头,提着官袍前襟,疾步走入谨身殿,来到朱允炆书房,再次跪地行礼。

    朱允炆在吴亮往翰林院去的时候,就满怀好奇的等待着这个传奇式的人物,现在看到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年龄三十五六岁,两条厚重的剑眉,一对眼睛透着几分狡黠,容貌俊朗,这就是传奇人物杨士奇。

    “平身,站着说话。”朱允炆控制住自己得意的心情,语气平淡的说。

    “谢陛下,”杨士奇站起身来,头着低看着自己的脚尖,垂着双手,恭敬的站在一旁,和一个拴马桩差不多。

    “你何时进入翰林院?”朱允炆也一时半会不知道该怎么问话,就随口问一句。

    “启奏皇上,臣建文二年三月,受方大人举荐,陛下恩准进入翰林院。”杨士奇也是一脸不解,只能如实回答,也许皇上真的不记得自己进入翰林院的时间。

    “哦,嗯”朱允炆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问了一个乌龙问题,干咳两声,喝一口茶,继续说道:“朕听方先生说过,你在翰林院的执事还算尽心尽力,方先生多有夸赞。”鬼知道方孝孺夸过杨士奇没有,先借用方先生名头,他杨士奇也不会去查实。

    “方大人厚爱,臣愧不敢当。”杨士奇心中一松,看来今天应该没有祸事。

    “《太祖实录》编撰的如何?”

    “启禀陛下,《太祖实录》现在已经完成八成,估计年底就可以恭呈御览定夺。”

    “杨士奇,你参与编撰《太祖实录》,当对太祖治国之策非常熟悉。”

    “启禀陛下,臣已经详读太祖各种手谕、内史文档。”

    “你以为太祖治国之策,利弊如何?”

    “回皇上,太祖起身布衣,崛起于红巾义军,帅正义之师南灭陈友谅张士诚,北驱鞑虏,恢复大汉河山,励jīng图治与民生息,劝农桑治贪腐,文治武功可比唐宗宋祖。微臣愚钝,不知太祖治国之弊。”纵然杨士奇是个博古守正的奇才,但是突然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有点反应不过来,脑门上的汗水,一层一层的往外冒。

    做臣子的直言太祖之过,还想不想要小命。太祖的过错不是没有,不过从来不能直说,只能闷头改。最主要的是,朱允炆这个问题出现的太突然,在还不了解朱允炆的主要目的之前,贸然的直言以对,风险太大,所以杨士奇选择最好的办法,装傻往过抹。

    “真是个滑头,”朱允炆听到杨士奇装傻回答,心里一乐,这就是朱允炆要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朱允炆特意设定的,具有突然xìng、诱惑xìng以及试探xìng。在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者的本能奏答,才是其本xìng见识的体现。

    这个问题直接的答案两个,第一种答案直言弊端,这种人是以直言冒险赌博,这类人可以是直臣诤臣忠臣,但很难是能臣;第二种答案,以“子不言父过”的理论来回避,这种人就是软弱迂腐固执。其实两个答案都是朱允炆不在乎的,最在乎的是让杨士奇拒绝回答,为后边的问题做准备。

    “嗯,你是臣不言君过,为尊者讳。那么,你以为太祖为何设藩王,建立屏藩制度?”朱允炆接着问。

    “陛下,太祖登基为帝以后,继承元朝旧制,设中书门下省,任命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为左右丞相,领导百官处理政务。设大都督府,先后以朱文正、李文忠等亲贵为大都督,掌管全国兵马。后来,丞相胡惟庸擅权自专,太祖诛杀胡惟庸,废丞相,集中权力到皇上手中。”

    “以丞相胡惟庸为借鉴,为防止武将也有擅权不法等事发生,改军制,废除大都督府,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权治军。太祖晚年,xìng格猜忌多疑,以不法事诛杀蓝玉、冯胜、王弼等宿将。为保大明帝业万代,逐步增加藩王权力,使其就藩各地,各有掌兵但多寡不一,其中,以辽王、宁王、燕王、晋王、秦王诸藩王掌兵颇多,防备北元余孽,威慑天下,外御敌寇内摄jiān佞,做大明国之屏藩。”

    杨士奇语声滔滔,把朱元璋分封诸子,建藩屏国的过程很顺溜的说完。

    “前朝对于宗室分封是怎么做的?”朱允炆继续问。

    “封邦建国制度成熟于周朝,周武王会盟诸侯讨伐纣王,破朝歌商朝灭亡,周王分封诸侯王室宗亲,全国土地划分成大小不一的区域,让受封爵位的人在这些区域建立自己的封国。封国之主以爵位不同,封地大小不一,公侯在自己封国内有治权和军权,对王室负有纳贡、保护的义务。”

    “后来,周王室衰落,各封国逐步强大,拥兵自重,相互攻伐,而天下乱。始皇军灭六国一统四海,废封建置郡县,皇权rì重。山东陈涉,揭竿而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项羽霸天下,封诸侯再建藩国,不久,诸侯纷乱,项王身死国亡。”

    “汉高祖称帝长安,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为王,建国于齐淮等地,尔后又诛之。再分封刘姓诸侯,传四世到孝景帝,用晁错引出七国之乱,孝武以推恩令消弱诸王,天下才得以平静。及至唐宋,虚尊宗室诸王,使其富贵而不让治军管民,这些就是以前朝代关于宗室分封的做法。”

    杨士奇对历史那是相当的熟悉,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很快就把从周朝开始,直到唐宋关于宗室分封的情况说一遍。心里还是比较奇怪,按说,这些朱允炆应该知道,彼此都是职业读书人,读史那是重中之重,怎么会不知道呢,看来这些问题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在后边。

    朱允炆也从杨士奇的眼睛里看出他内心的怀疑,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后边的表现。“汉因为削藩,带来七国之乱,那么朕该不该削藩?”问完,朱允炆直勾勾盯着眼前这个相貌俊朗,史上有名的男子。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īng彩!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