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正文 第16章:战神何在

正文 第16章:战神何在

书名: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風滴皈迹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朱允炆和杨士奇一番相谈,对于现在的事情基本算是有了头绪。选择合适的将领,足以对抗朱棣军事才能的将领,至关重要,盛庸平安等人,现在还不行。其他事情也只能慢慢的处理,不能着急。

    接连几天,朱允炆就把杨士奇带在身边,由他提供处理政务的参考意见,以免自己这个穿越者穿帮露馅,毕竟意识上几百年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所幸,杨士奇年轻,不像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说话,不是谏言就是隐喻,一种随时教导的模样。虽然都是臣子,这种身份年龄的不同,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感觉,和不一样的信息传达。

    这就好比姐弟恋,姐姐无意识的总是一副关心教育看护的模样,失去了女人该有的妩媚和娇弱,而男人,则总是压抑服从缺失男人气概,恋情必然走向破裂。建文帝对待黄子澄就如同姐弟恋,建文帝可以忍,朱允炆不能忍,既然建文帝已经罢免他,现在疏远也就合情合理,而朝中新贵变成年轻的翰林院侍讲——杨士奇。

    有杨士奇协助,朱允炆处理政务慢慢的娴熟起来,往往杨士奇的一个建议都会让朱允炆耳目一新,同样的书读出百样的人,朱允炆也在杨士奇影响下,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渐渐有点古代人的影子。

    每天早上,朱允炆坚持锻炼身体,跑步,把宫廷宿卫指挥使廖镛带在身边,让廖镛教导他刀法教导他骑马,朱允炆真心不想只做一个文墨皇帝。

    廖镛是开国功臣德庆侯廖永忠的嫡孙,属于将三代,可是因为廖永忠年龄比较大,洪武8年就让朱元璋给咔嚓,廖镛基本可以归入将二代的范畴,他的父亲早死,他没能承袭祖父爵位,现在能得到宫廷宿卫指挥使的职位,已经非常不容易。故而,能尽职尽责,在带兵骑shè方面还算不不错,跟着方孝孺读点书也算有上进心。朱允炆和他学习骑shè,也还略有进步。

    朱允炆从内心里非常反感这些官二代,毕竟前生有关官二代的厌恶总是无法挥去。也不是说所有的将二代都是草包,不过这种人把持军队,身居高位,阻断寒门人家的晋身之路,也让国家减少很多选择。草包的概率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一个难以扯开的利益网络,现在可以保家卫国,他rì只能是误国误民。

    虽然这些将二代让人不喜,不过在军队将领的选择上,朱允炆也只能从这些将二代里找,在没有专业军事培训学校的时代,一个将领的学习只能是父子相承或者师徒相授。基本上现在大明军队,中层到高层的指挥官,都是那些经历洪武朝战争又在朱元璋屠刀下存活的老人,如耿炳文、郭英、吴杰等人,或者那些将二代如徐辉祖、李景隆、沐晟等人担任,那些年轻的将二代们,比那些老人宿将职位更高。

    朱允炆想要找个统帅军队的人,只能在这些人里拨拉。那几个老人是没希望,将二代里李景隆草包一个,前段时间给扔进监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正在审理。现在五军都督府里的都督,有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徐增寿,冯国用的儿子冯诚,李文忠的儿子李增枝等,到底谁是适合的人选,朱允炆和杨士奇最近几天没有少嘀咕。

    最终把希望寄托在徐辉祖、徐增寿兄弟身上,从各人的表现来讲,徐辉祖应该是这些将二代里最优秀的一个,关键是还很忠心。能因为忠于皇帝,谏言把自己的嫡亲外甥朱高炽等三兄弟,滞留京城以钳制朱棣,真的是非常难得。建文帝因为朱棣是徐辉祖的亲姐夫,对徐辉祖不信任,而任用自己的亲戚李景隆,使得灭燕战争艰难如此。

    徐辉祖、徐增寿被誉为大明双虎,今天,朱允炆就要见见这两只老虎,看看到底能不能让战事起死回生。

    苦逼呀,苦逼的穿越,以前那个牛叉皇帝的没有三两个逆天战神级人物,哥的战神在哪里!朱允炆心里神神叨叨的又是一番哀怨,如同一个弃妇一般。

    徐辉祖兄弟二人,跟着吴亮走进谨身殿书房,对着面前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皇帝朱允炆,恭恭敬敬的行标准的君臣之礼。徐辉祖是满脸的恭敬,内心异常激动,结合近期皇上的所作所为,自己徐家应该再有辉煌之rì,父辈的荣耀当会在自己身上再现。

    而徐增寿则脸上恭敬中带有几许怒意,心里也是憋着很多想法,毕竟在他的年龄,还有少许愤青的成分。李景隆的冤屈,自己的选择,都让徐增寿没法如大哥那样恭顺。

    朱允炆终于见到徐辉祖兄弟,今rì近距离的看这大明双虎。两人一样的大明一品武将官服,胸前补服上的麒麟,栩栩如生,真有兽中王者的风范。

    徐辉祖如山岳一般厚重,给人一种可以信任的感觉,而徐增寿看着就像一个炮仗,遇到火星就会炸开,毁掉自身误伤他人。两个人表情略有不同,不过身材不像李景隆那样的翩翩公子,这样的身材,也只能是在军营里摸滚打爬换回来。

    杨士奇也在书房里,看着眼前两位位高爵显的将二代,只能发出魏国公徐达真乃人杰也的感叹。看着徐增寿,想起在官员中秘传他私通燕逆的消息,这是真得吗?

    老子英雄儿好汉,一代战神徐大将军,两个儿子都可谓人中之杰,为何两人会选择不同路。徐辉祖近似病态的效忠朱允炆,徐增寿则暗通燕王朱棣,说徐增寿因为姐弟情深,反对削藩帮助姐夫,打死杨士奇都不信。

    杨士奇更相信,这是徐家保全xìng命富贵的一种策略,再结合徐家老三混迹外地,不求闻达的样子,杨士奇更相信这是一种策略。皇帝、最强的藩王徐家都在押注,即使一方失败,还有另一方可以依附,即便因为这种脚踩两条船让人不喜,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获罪,惨遭不测,还有江湖中的徐老三,可以延续徐家血脉。

    书房四人,心情各有不同,杨士奇看着徐家兄弟行完礼,就说:“两位将军,皇上忧心剿燕战事,二位身居都督之位,为徐大将军爱子,朝廷诸将翘楚,望二位能直言以对,为皇上分忧。”

    一顶高帽子扔出去,朱允炆都怀疑杨士奇是开帽子店的。不过这种赞扬和吹捧,此时也适合杨士奇说。

    “为陛下分忧为国效忠,乃为将者本分,臣等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徐氏两兄弟齐声回答。

    “徐辉祖,杨士奇所言,朝廷战事有四不胜的弊端,第一弊端,朝廷分兵守各地,任何一地的兵力都不能占优势;第二弊端,将士战心不盛战意不强;第三弊端,朝廷兵马战力不强;第四弊端,盛庸平安带兵的能力不及燕贼逆首朱棣。朕思之再三,觉得有几分道理。你以为该如何应对?”

    徐辉祖听完之后,心中更加高兴,皇上真的变了,不在和那些书生论兵,能正视朝廷的不足,如此未来还有希望。

    “皇上,臣以为杨学仕所言,乃谋国之论。朝廷需要驻守各个城市,造成兵力没有优势,但是朝廷可以把战事拖一拖,燕逆的优势则化为乌有,燕逆自起兵以来,攻击不断,就是想击败朝廷兵马,获取钱粮辎重,北平弹丸之地,没有办法养活十几万兵马,朝廷以守为攻,燕逆得不到钱粮,其兵力优势尽可瓦解。”徐辉祖从军事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前黄子澄等人政治上急功近利,使得军方蒙羞,也让徐辉祖叹息不已。

    “此论可取,杨士奇也建议朝廷暂时以固守为宜。”不同的人给出相同的答案,虽然理由有所不同,杨士奇的固守是政治上考量,毕竟造反这个事保鲜期有限。而徐辉祖给出军事补给方面的理由,同样至关重要。

    “军士战心战意和战力,前期确实不理想,和将领有关,也和现在军制有关,不过有盛庸平安等将军,多加演练,加以时rì,战力当有所提升。朝廷明诏灭燕的决定,会让将士战心战意凝聚提升。”徐辉祖缓缓的说出,不过声音有点小,一副yù言又止的样子。

    朱允炆有点惊讶,杨士奇说论,提升战意提升战力貌似很容易,只是需要时间,为何到徐辉祖这里,也是觉得可以,不过那么不自信,难道一个武将反而不如一个文臣有雄心壮志。就在朱允炆要进一步询问是,傍边的徐增寿终于憋不住,突然开口说话。

    “皇上,臣以为,盛庸平安乃是当世勇将,但是他们现在统兵才能不足以对抗燕王,岂止他们两人如此,满朝将领,如我兄弟二人,统兵才能今rì也难以胜过燕王。”徐增寿的话的不好听,非常的不好听,一竿子就打落满朝将领,包括自己敬重的大哥。

    朱允炆听着也是心中略有恼怒,传说你徐增寿暗通朱老四,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呀,如此崇敬朱老四,不帮他才怪。“徐增寿,以你所论,难道朝廷就该撤兵言和吗?”

    徐辉祖听着自己小弟说话,心里就开始发紧,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收回来已经不可能,只能在心里狠狠的骂着自己愣头青的弟弟,听着皇上言词不对,赶快尽力化解。

    “皇上,增寿没有让朝廷撤兵言和的意思,增寿年轻气盛,因为朝廷屡次兵败,身为军人不能效力沙场为君分忧,内心焦躁,才口不择言,请皇上恕罪。”徐辉祖边解释,边跪在地上磕头。

    杨士奇静静的看着两位将军,没有吱声。徐辉祖想把这事抹过去,没想到,愣头青的弟弟,更有惊人之语。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īng彩!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