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正文 第19章:罪与不罪

正文 第19章:罪与不罪

书名: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風滴皈迹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徐辉祖知道,现在如果能有好的策略,解决目前的军事危机,那么徐家就可以再续辉煌,徐家再有机会成为大明第一功勋人家。人只有忠心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能力,需要机会让忠心展现出来。

    对于北方战事,徐辉祖也曾多番推演,虽然现在是朝廷败多胜少,可是徐辉祖也没有丧失胜利的希望,今天从皇上的语气中,才感觉到皇上对于剿燕战争极为担心,不过没有以前那种束手无策只知哀叹的样子,最起码知道军事问题问将领,而不求计于文臣儒士,或许是皇上身上太祖血脉复醒。

    “皇上,臣以为,北方战事朝廷败多胜少,不过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若要改变朝廷被动局面,预防最坏结果出现,臣以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要之重,军事部署;其二,政事改善;其三,经济保障。”

    “太概括,说详细一点。”朱允炆心里鸡冻,军事政治经济,从来是一场战争的三驾马车,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有可能造成战争的失败。纵观建文前期的处理,军事上白痴政治上幼稚,不失败那就是没有天理。

    徐辉祖,正是人才,忠心可嘉。虽然建文前期疏远,他能在雪藏时思虑国事,而且能把军事、政治、经济分开考虑,又综合成战争的基石,真是难能可贵。

    徐增寿看着大哥,这个整rì小心谨慎,常常唠叨自己的大哥,能给出现在军事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又不限于单纯的军事视角,发现自己和大哥是的差距。现在的徐增寿能看出问题,能探索表面问题的根本缘由,但是给不出解决的方式。这就是一个成熟的人才和天才愤青的区别。

    “皇上,臣以为,军事上,首先要杜绝的是军前换将,皇上前rì朝议明旨,由盛庸负责北方战事全面指挥,虽然盛庸和燕逆朱棣还有差距,但是朝廷切不可因此更换统军将领,况且朝廷也没有更为适合的将领担当此任。”

    “臣以为大徐都督这个奏议很对,臣附议!去年以李景隆代耿炳文就是前车之鉴,望皇上明断。”杨士奇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xìng,也看出来,朱允炆想找一个人,代替盛庸。

    “准奏,依然由盛庸主理北方战事。”朱允炆真心想找个如唐朝李靖李绩等战神级人物,赶快灭了朱老四这丫的,原本寄希望于徐家两兄弟,现在看来,这两兄弟有基础有能力,火候还不到。如果强行更换,也是二流换二流,都和一流军事能力的朱老四无法抗衡。没有好的选择,还不如不换。允准徐辉祖的提议,还能给收拾人心。

    “军事上第二要务,朝廷不要急于攻击,应让让盛庸等依据坚城防守,朝廷兵马经过前期战火考验生死历练,再让将领多加督促训练,最多半年,北方三十多万军卒,必将成为真正的虎狼之师。而燕逆久攻无功,军心必然有所懈怠。灭燕才有机会。”

    “臣附议!”“臣也附议!”徐增寿和杨士奇齐声附议,看来防守反击不单单是意大利的球风,在此刻的战争认识上,朱允炆给予希望的几个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用事后诸葛的目光看待这场朱老四的造反战争,朝廷在没有更好的将领情况下,最佳的方式就是防守,耿炳文首战失利,退守真定,就是准备防守。朱老四所谓的靖难是无根之木,只要他战争失利或者久战无功,刚刚聚集起来的十几万兵马就会土崩瓦解。如果那时不更换耿炳文,到现在说不定朱老四的坟头都已经长草了。

    也只有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浆糊脑袋,才觉得进攻是朝廷该使用的方式,六十万灭朱老四那是轻而易举,没想到朱老四没灭掉,六十万大军让人家砍的稀里哗啦,造成现在朝廷军力不足,朱老四越打越有气场。

    世间没有早知道,朱允炆如果不是因为身份特异,满脑袋的无耻弊器,也未必能做的比别人好多少。只有前期的失败,才让现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现正确的方式。黄子澄等人也算有功,不过成本太大。

    “依靠城池据守,看来是现今最佳选择,昨晚盛庸铁铉战报递来,他已经带兵收复德州,燕逆继续领兵北退,定州,沧州也有望近期获取。他奏议,他领兵守德州,吴杰平安带兵守定州,徐凯率军守沧州。看来你们几个人,都是一样观点。你等以为盛庸的奏议是否妥当?”朱允炆把最新战报略微一提。

    “臣以为盛庸此乃谋国之议,臣赞同!”徐辉祖说。

    “臣赞同此议!”“臣亦赞同此议!”徐增寿杨士奇也是双双出声表示赞同。

    “嗯,”朱允炆抬头思考一下,继续说“北方就按照盛庸奏议部署,不过都督徐凯朕有点不放心,有没有合适的人辅助他?”

    徐辉祖听到皇上如此说,在心里把盛庸奏议思虑一遍,看出盛庸这样的提议,也是苦心安排。平安是让朱老四都担惊受怕的骁将,吴杰那是洪武朝的百战宿将,六十多岁的人,英雄白头依然征战沙场,两个人谁都可以独自领兵守一个城池,把他们两个放在一个城池中,盛庸必然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是盛庸铁铉两人对平安不太放心,毕竟朝廷很多将领投降朱棣,平安曾是朱棣麾下都指挥使,略有预防也是情理之中。第二是防范指挥系统出现问题,吴杰是宿将,人老资格老,爵位也被盛庸等人高,能不能内心真心接受盛庸的指挥,让人怀疑。以吴杰防备平安阵前突变,以平安确保吴杰接受指挥。

    把两个有能力的因为诸多原因安排到定州,那么只能在沧州安排能力略微差一点的徐凯。定州沧州都靠北,德州靠南边一点,在定州沧州中线位置,这样三个城池就成一个倒三角形,设置这样的布局防守,盛庸能力确实不赖。

    现在皇上觉得徐凯那个位置力量薄弱,特别是徐凯能力稍差,最好的方式是就近找,指挥使陈晖能胜任,不过要协助盛庸守德州,德州两边策应重中之重,不能调离。其次就是郭英,最初随同耿炳文北征,兵败后郭英协助李景隆再战,败军后其退守大同,离主战场更远一点。郭英也许比吴杰更难指挥,调过去也未必是个好选择。前方无人,只能考虑后方,到底谁去合适呢?

    徐辉祖还在分析思考,徐增寿以跳跃xìng思维,想到人选:“皇上,都督徐凯,独守沧州,确实有点吃力,臣举荐水师都督陈暄,或者前大宁都指挥使刘真,就是忠心骁勇之将,可以派往沧州,协助徐凯守沧州。”

    “水师都督陈暄?”朱允炆嘴里念叨一下,又是一个持观望态度的人。“他率领水师,护卫京城,况且北方多为陆战,他就不用考虑。刘真?说说刘真的情况。”

    “刘真,曾为先父护卫百户,后来以千户随蓝玉北征,累迁为大宁都指挥使,燕逆朱棣率军赚夺朱权大军,宁王朱权麾下都指挥使陈亨从逆附叛,和指挥使陈文徐理夜袭刘真,刘真不敌被围,因为不愿附逆,陈亨念同僚之情,放刘真单骑出走,刘真走大宁辗转回到京城。兵部论罪罢职,现在闲赋在家。其人谋略勇武都非常好,如此闲赋无为,实在是朝廷损失,臣斗胆,请皇上宽赦其弃军之罪,让其戴罪立功。”徐增寿简略的把刘真情况介绍一遍。

    朱允炆听后,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走动,脑子里思考着掂量着,其他三人也都沉默。看来就凭月老师的那几本书,还是玩不转大明朝,很多信息都没有显示,他不是历史系科班,对明朝历史也是知其大概。这个刘真,的确让人难以评估,按说弃军在前,兵部论罪罢职也不为过,不过再想想他被数倍兵力的昔rì同僚围困,没有如陈亨徐理等人附逆降叛,那份忠诚之心,却是难能可贵。

    在罪与不罪间,还确实难以抉择,不惩处,带兵将领到时局困难之际,就会独善其身,反正没有什么处罚;不奖励,那么谁还会忠心,当忠臣也没啥好处,真是难以抉择。

    其实,说到刘真被定罪,很大程度上兵部那些书呆子不认可刘真的忠诚,因为在那些坐在京城官老爷的心中,忠诚就该奋起一战虽死犹生,刘真不死战,他的忠诚就没人看到和认可。刘真这样的选择,朱允炆还是很认可的,如果是对外敌,刘真如此,只有罪过,但是他面对的是自己的袍泽,朝廷的内战,在局势极端恶劣之时拼死抗争,就有点迂腐,不因局势困难而附逆,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佩。

    朱允炆理清自己的判断之后,对着杨士奇和徐辉祖问:“你们两人以为刘真是否可用?”

    两人都明白,皇上问的不是刘真的能力,是问刘真的忠心,更深一层是拷问他们两个人的价值观。对刘真此刻的判断,集怯懦与忠勇于一身,贬低和褒扬都有几分道理,还真成为一个奇人。

    “皇上,臣以为刘真可用。被围而不附逆,脱困而不隐匿,确实是忠贞之人;获知大宁有失,率部救援,是其勇;知道自己兵力劣势,没有让兵卒做无谓之抗争,是其仁;用陈亨同袍情谊,留有用之身,是其智;如此忠勇仁智的将领,朝廷应该委任使用。”杨士奇一番说辞,把刘真提高到如此高度,确实冒着风险,能以环境和局势判断一个人,作为儒臣,非常很另类。

    “徐辉祖,你以为杨士奇之论如何?”朱允炆再问。

    “皇上,臣以为,刘真单论谋略勇武,确实可用,但是弃军之罪,也不可宽宥,臣以为削其封爵,以为惩戒。”徐辉祖沉声回答,作为职业军人的他,不认可刘真弃军这种有点滑头的做法。

    “你们几位说的都有道理,都是为朝廷推荐人才,朕心甚慰。”朱允炆先把几个人都夸奖一番,几句好话能让文臣武将奉献才智,何乐而不为呢。“朕意,削去刘真子爵封爵,小惩大诫给诸将敲敲jǐng钟。恢复他的都指挥使职位,到军前效力,协助徐凯守沧州。”

    *****风叔卖萌*****

    关注新/浪作者同名微/博,了解最新更新信息。

    若果觉得还风叔写的不太烂,请加收藏(放入书架),赏推荐票票。各位鞋童看过来,这里的大叔也jīng彩!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