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业传到二世,天下百姓苦秦久矣!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刘邦项羽侧身其中,大家合力推翻暴秦,作为山东义军的一哥项羽项大将军,就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选择留在关中采用郡县制统治天下,第二个选择留在关中采用分封制统治天下。然而,他出人意料的选择的第三条道路,焚烧咸阳大秦宫殿,返回彭城自领西楚霸王,采用分封制统治天下。短短四年,楚霸王的分封体系都土崩瓦解,自刎乌江,成为千古悲情英雄。项羽的失败与他个xìng有关,主要的是他选择一个落后的帝国体制,失败是必然,就算他定都关中分封天下,不转化为郡县制,败亡也是迟早的事,短命王朝绝对还会有他的名字。
项羽的选择错误,可是这种错误是必须的。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最直接的理由是秦法暴虐,东方六国的王公贵族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真的是苦不堪言。所以当他们推翻暴秦,杀死秦王子婴以后,自然就选择曾经的分封制。大家都认为秦朝的法律是坏的,宫殿是坏的,体制也是坏的。就连当时郁郁寡欢往汉中迁移的刘邦,也没有思考到郡县制的好处,他应该还沉浸在丢失关中王的沮丧中。
后来刘邦联合其他项羽分封的诸侯击败项羽以后,定都关中登基称帝,他环顾四周,除了他这个皇帝,还有那么多的王,这些王有军队、有土地、有所属的百姓、有治权,说白了就是小一号的皇帝而已。这些人是他的战友,曾经一起反抗过暴秦,打败过项羽,同样这些人也曾经是项羽的臣子。他们能在自己的说服下造项羽的反,也就会在以后某个时候造自己的反。项羽变成一个失败的试验品,让刘邦认清形势。
刘邦刘皇帝看着不爽,期期艾艾这个那个的就想让这些诸侯王彻底变成臣子。首先就把齐王韩信给弄成楚王韩信,这个信号发出以后,其他诸侯王不乐意。
季哥,您这事做得不厚道呀!当rì您派人来和我们大伙说,大家一起合力把项羽那小子给灭了,大伙都觉得您是一位忠厚长者,才冒着生命危险cāo刀子和您一起干,造了万人敌项羽的反。您说过,灭掉项羽以后,大家共享天下。可是项羽现在灭了,您怎么要改主意呀?
俺刘季说过吗?嗯,没说过吧。就算说过,那也是以前的事……人没换变了脸,反过来给诸侯王爷打算盘。
就这样,帝王刘邦和天下其他诸侯王因为猜忌、恐惧、yù望等各种因素走上不同的道路,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韩王信、淮南王英布、阳夏侯陈豨等人先后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都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梁王彭越没有谋反之实,就因为有谋反的嫌疑,被剁成饺子馅。
最冤的人莫过于兵仙韩信,当年那个忍受胯下之辱的落魄人,当年那个项羽帐外郁郁不得志的执戟郎,当年那个汉中登台拜将的大将军,当年那个想要假齐王的在外将,当年那个十面埋伏围困项羽的大汉人杰。就因为有造反的能力,有将兵百万的本领,被怀疑被诬陷。把齐王变成楚王,把楚王变成囚徒,幽禁在长安城。
猛虎入牢笼,蛟龙铁锁困,只求三餐了却残生,可是还是不能让别人如意。未央宫有位吕娘娘,朝堂里有位萧何丞相,萧丞相吕娘娘,二人定计害忠良,九月十三未央宫,头上拉起瞒天网,地上芦席铺一张,宫苑内走出女陈仓,菜刀一把竹剑几柄,无星无月无光无影大将军韩信就真的兵解成仙,未央宫内只留下千年难散的不屈哀嚎。
韩信死的冤,冤的不得了,冤上加冤,冤的N次方都不足以解释。可是,他的死是一种必然。刘邦不诛杀异姓王,就是分封统治的格局,战国时代这种模式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继续如此,只能让天下不久之后再次分崩离析,万千百姓再受兵灾之苦。所以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集权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和政权。刘邦残忍、无耻、背信弃义,可是他做出一个最正确的选择。
刘邦不想走分封制这条路,所以他宁愿卑鄙,宁愿无耻也要把那些曾经的盟友那些为王的诸侯杀戮殆尽。对于他的臣子,真正的臣子,不会造成大汉帝国分裂的臣子,也曾怀疑也曾威胁但是终究没有挥舞屠刀,留侯张良归隐山林颐养天年,刘邦归天之后酂(cuó)侯萧何为帝国熬近最后一滴血,病逝长安。平阳侯曹参、曲逆侯陈平都得以善终,舞阳侯樊哙、颍yīn侯灌婴、汝yīn侯夏侯婴等军方侯爵都平安到老。刘邦留下的那些老臣子忠诚可嘉,多年以后再次以耄耋高龄,拯救大汉帝国于危亡之际。
有论者言道,萧何曾经被囚,张良归隐实为避祸,刘邦也曾想杀他们,这说法有点过分。一个强势的帝王,杀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不杀一个人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当然,刘邦的选择和当时人们的期望和意愿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中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两者并行。只封刘姓为王,并和大汉臣子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的誓约。在诸刘姓王的封地以外实施郡县制。后来经过汉文帝隐忍养息,经过汉景帝、汉武帝两代帝王的努力,终于把分封制扔到历史的垃圾桶。其后的朝代,皇室封王,只有封号封地,那些封王们没有军队、没有治权,就是一个等吃等喝等死的三等人。
刘邦的杀戮还有一定的合理xìng,可是朱元璋选择的制度,就让人觉得有点无厘头和蛮不讲理。朱元璋强行终结丞相制度,不顾诸多大臣反对把他的儿子封成实权藩王,这明显的是开历史倒车。
朱元璋给予厚望的屏藩制度不用多说,多少比他更牛叉更厉害的人都不用,他父爱泛滥弄出这个四不像的制度,本身就是没事找抽。
强行取消丞相制度就更不合理,朱家火锅店家大业大事务繁多,没有掌柜的,就凭东家一个人,你玩得转不?国有丞相,店有掌柜,这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存在的东西,他们能存在几千年,必然有其合理的成分。
丞相制度在夏商时期不知道有没有,反正从比较可信的传说和历史来看,在周朝就存在。那位最有名气的白胡子老爷爷,渭河边直钩钓鱼,就钓到一个丞相的职位,姬家火锅店的大掌柜,大周朝的CEO,主要职责就是讨伐殷纣收拾妲己等三个漂亮女妖怪。
被方孝孺极力推崇的‘拱手而治天下’政治理念背后,就是周朝到chūn秋时期的丞相制度。那个时候,一个君王主要的职责就是找一个好丞相,然后就拱着手,看星星看月亮看太阳,赏花赏草赏秋香,听歌跳舞敲编钟,谈情说爱搞基情。那些脏活累活出力活,都让丞相去干。过一阵子丞相来进谏,大王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君王装模作样虚心接受。只要君王不过分,基本也不会出什么大事。管仲、晏婴、百里奚就是这种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名相
这就是丞相制度的第一阶段——虚君实相。这个火锅店永远是你家的,你是永远的东家,父传子,子传孙,子孙相继以至无穷。这个掌柜的隔一段时间换一换,当然这个时间没有任何约定。熟悉不,眼热不,先进不?千年一个轮回,可是过去几千年,失去的好东西还是找不回来。
好制度敌不过人内心的yù望,掌柜的慢慢心怀不满,自己想当东家。以三国分晋和田氏代齐为标志,chūn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来临,丞相制度进入第二个阶段——君臣相济。君王的权力得以加强,丞相的权力得以约束。可是丞相的作用还是无比重要,战国时期,那个国家出现一个牛叉的丞相,那这个国家国力就会大增,国土扩大,财富增加。
魏国李悝、秦国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丞相。特别是秦国自秦孝公以后,在五代人六个君王的努力下,名相人杰相继辅佐,才形成始皇帝吞并八荒,横扫**,四方来朝,一统天下的帝王伟业。
这个时代的丞相,都是一时俊杰天下大才,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赏识他们的君王以此成就皇图霸业。
汉初的几位丞相萧何、曹参、陈平等人,比之前人稍有不足,也有自己的理念。
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帝国的丞相到达第三个阶段——相为君臣。董仲舒董圣人让儒家思想成为大汉帝国、整个民族主导思想,君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儒家在百家争鸣的武林大会上成为盟主,这种功力的提升如同东方不败和岳不群一样,‘yù练神功,挥刀自宫’,那挥起的一刀,斩断儒家的dú lì、zì yóu和风骨,带着妩媚的笑容投入权力的怀抱。
此后丞相就彻底成为帝王的臣子,对君权的制衡功能大大降低,地位下降到帝王意图执行者的层面,其制衡功能和执行功能基本是三七开。
这种格局传承一千多年,被朱元璋‘咔’的一声喊停,丞相制度就此GAMEOVER。胡惟庸被放在密林草丛中让蚊子咬死以后,中国就此无相,准确的说没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丞相。好人或者坏人都已经不重要,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位丞相为这个职位划上一个难看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