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返乡偶记第一部童年小村 > 第077章 媒婆提亲 (精)

第077章 媒婆提亲 (精)

书名:返乡偶记第一部童年小村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汪恺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叶松南的姐姐大他十岁,已有二十二三岁的年纪,在老人眼里,已算是大龄。村中常有媒婆上门提亲,但姐姐的观念超前,暗地里自己谈起了恋爱。

    村中老人常说无媒不成亲,更是看不惯自由恋爱者。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媒婆介绍,订过亲,行了礼,这才算是明媒正取。

    家中女孩到了十**岁,父母便会托媒婆帮助物色对象,只愁女儿年龄大了不容易嫁,或者找不到好的夫家。定亲之后的二三年,女孩子到了二十一二岁,就会被嫁出去。

    看到哪家有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女孩,媒婆也会主动上门提论婚事。这天,村中的一位媒婆找到了他们家中,先是与叶松南的母亲谈论女儿的亲事。

    “你家的闺女是否已定了亲家,要是没定,我可知道有一户人家的儿子与你家大女儿很般配,你是否有意?”

    媒婆以一种试探的口气说着,眼睛看着叶松南的母亲,观察着她的表情。她知道这种事是要看对方的心情来说话的,对方不愿听或者不愿说时,自己就得注意说话的分寸。

    “这件事我也说不准,现在的年青人,不像我们老一辈的人了,我几次提起这事,她总是不高兴,还向我发了脾气,说不要我管。她爸也还支持她,这件事我是作不了主的,也准备不去管了,任她自己打算去吧。哎,女儿长大了,由不得做娘的啦。”叶松南的母亲回答说。

    叶松南的母亲在说话时,还带着一种无奈的表情:“要不你去跟她奶奶说去,只要说通了奶奶,由她出面来说,也许比我讲了还管用。”她要媒婆自己去找奶奶说话。

    “你说的也对,毕竞奶奶说话,她爸都要听,更何况是做孙女的。”媒婆从叶松南母亲的话中,听出了她的意思,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觉得说的话对路了。

    能成为媒婆者,都是村中能说会道之人,这位媒婆也属此类人。她的口才可好了,说的话中听,能吹能说。

    媒婆姓周,村里的人常称她为周媒婆。除了帮助他人牵线做媒,她还会接生,也有村民称她为“接生婆”。

    经叶松南母亲的指点,周媒婆找到了叶松南的奶奶。此时,她正在中房的大厅中纳着鞋底。她们全家人所穿的布鞋,都是由她一人在做的。

    “大姐,看你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用力的做事,这是何必啊?”周媒婆一到大厅,见了叶松南的奶奶,就主动的去打招呼。

    “老妹啊,还是找点事做做好,空着闲着也怪无聊的。无事不登三宝殿,你是大忙人,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我?”

    “大姐,有件事想找你帮个忙,不知能行吗?”周媒婆试探着问道。

    “快到屋里坐,到家里说去。”说着,叶松南的奶奶领着周媒婆,往家中走去。到了房屋中,就忙着去沏茶倒水:“先喝杯茶,坐下来慢慢说,是什么事要我帮忙来的,就怕是我帮不上你的忙?”

    “刚才,我向你家媳妇打听过了,你家孙女还没定亲,我可知道有户人家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和你家孙女很般配,你看行不,要是认为合适,还想请你出面,做做你孙女的工作,把这门亲事给订下来?”

    “我媳妇的意思怎样,是她让你来找我的吗?”叶松南的奶奶问道。没有经过媳妇同意,她是不会去管这闲事的。

    “是的,你家媳妇说了,你孙女的婚事,她说了也没用,可能还是你能说通你孙女的思想。”周媒婆回答着说。

    “既然她有这种想法,那我就去做做孙女的工作吧,但我也不一定能说得通,我的这位孙女个性很强,有时我说了也听不进。”叶松南的奶奶边说边拿起茶杯喝了口水。

    老太太走到一起话题就多了,二人在那聊上了大半天,没完没了的拉起家常来:“常看你一下东家一下西家的跑着,一定是做成功了不少的媒,猪脚肯定是吃怕了吧?”叶松南的奶奶笑着问道。

    在村子里,媒婆每做成功一个媒,男方都会送一只大猪脚给媒婆,以表示感谢。送给时,还要在这猪脚上贴上一张红纸,这样就表示是送了一份重礼了。

    “哪有这么容易哦,你看我每天跑着,但做成功的媒并不多,哎呀,现在的年轻人时兴自由恋爱,这猪脚也不好赚的啦。”周媒婆笑着回答。说到哎呀时,还用右手拍了一下大腿,这是她的习惯动作。

    “真的,向你打听个事,听说前几天邻村有个产妇,因难产而去逝了,这事是真吗?”说着,叶松南的奶奶还拿起一只陶瓷开水壶,给周媒婆的茶杯中加上了开水。这种陶瓷做成的开水壶,村民称“洋壶”。

    她们家中所用的茶杯小小个的,杯子中的茶水一口就能喝完。老太婆喝茶,总是端着茶杯,用嘴巴小口的喝一下。村民们常称这种喝茶为“喝功夫茶”。

    “是真的,真有这回事,这位产妇年龄比较大了,由于难产,好好的一个人就这样没了,真是太不幸运啦。”周媒婆又接着说道:“哎呀,前几天,我接生的一个大龄产妇,由于难产,也把我累的这几天都伸不直腰来了,还好我的技术好。哎,做接生这活,顺利的和不顺利的就差远了。顺利的就如母鸡下蛋,一下就下下来了,我们做接生的人也省了不少的力气,这产妇呢,也少受了不少的罪。大姐,你也是过来人了,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她还叹起了做接生的不容易来。

    “哎,你说的也是,我们做女人的也太难了。”叶松南的奶奶边说边叹了口气,说话时,还用手去整理了一下头发。

    “按我多年来的接生经验,生孩子就要年轻一些,年纪大了生孩子就不容易多了。所以,我平时在做媒时,都跟他人说不要太晚生孩子。”周媒婆话题一转,又说到她的做媒这事上来,而且,给人们的感觉还说的极有道理。真是三句不离本行。

    “你经常帮着别人做媒,现在定婚的订金是怎么个行情?我可很久没打听过这行情了。”叶松南的奶奶问道。

    “这可说不准,要看人家的家庭条件来定的。现在村中人们定亲,大都是五担稻谷的样子。另外,还要外加‘三统衣服’。”周媒婆回答着说。村民常把几套衣服称“几统衣服”。

    “哦,那这行情还是没什么变化的,记得前几年就是这个样子?”叶松南的奶奶说道。

    “哎,是的。但是对于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人家来说,这可就是一大负担了,你说对吗?”周媒婆叹了口气地说道。

    “这倒也是的,女方收到时不怕多,也不觉得多,但人家男方就感到手头重了,要是儿子多的人家,这可负担不起哦。”叶松南的奶奶平常可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

    “就是,的确是这样,还是生几个女儿负担轻,我就知道有户人家,因他们家儿子多,常为取亲之事愁白了头。”周媒婆笑着说道。

    “呵呵,你道讲得轻松,要是你家出生的都是闺女,你老公可要瞧不起你了。他们大老爷们可都是喜欢儿子的。”叶松南的奶奶笑着说道。

    其实,叶松南的奶奶也是说了句真话,在村子中,人们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觉得儿子多了,家中的劳动力就足,在生产队赚到的工分也就多,这样子,也就不会被别人瞧不起。

    听了叶松南奶奶所说的话,周媒婆笑着说:“不会的,我生了三个儿子,我家老头子平常还常说我无能,没能帮他生个女儿来着呢!他还说,要是能生几个女儿来,到时也可用女儿跟人家‘对铁锅’呢。那样子家中的负担也轻一些,儿子也不愁没媳妇了。”

    在村中常有村民,用女儿与别人家的女儿对换,这种方式的结亲称“对铁锅”,用这种方式结亲,双方就不要再谈论嫁妆的事情了,两家之间都是一进一出。

    “就你家的老头想得出这好主意,但依我看来,这种‘对铁锅’我可不喜欢,以后两家小孩子长大了还不好称呼呢,又是姑母又舅母,要是我可不去定这样的亲事。”叶松南的奶奶笑着说道。

    “你说得也是。但是,有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不得不这样去选择。我家老头还说呢,他说我全是生儿子,就怕他自己百年之后,都没人给他哭丧呢。”周媒婆笑着说道。

    在村中,除了这种被称为“对铁锅”方式成亲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结亲方式,那就是“招赘女婿”和“上门女婿”。虽然都是男方到女方,但在村民们看来,还是有所区别。

    第一种是对于家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常用大女儿招婿,用招入家中当儿子的办法来延续香火。这种方式的结婚称“招赘”,到了女方之后的这男人,就被称为“招赘女婿”。以后,所生的孩子就得跟女方的姓。

    还有一种,是女方由于离婚或者是老公去逝,在家中,再招入一个男人当老公的,这时,这被招当老公的这种方式称“上门”,被招的这男人,则称为“上门女婿”。

    在村中,这“招赘女婿”与“上门女婿”可有很大的区别。人们都不喜欢被称为“上门女婿”,村民常称上门女婿为“上门人”,要是人家明明是“招赘女婿”,而被称为“上门女婿”,这时,人家就会不满意。就是人家真是上门女婿,说话时也得避开这话题,说了之后,人家还会不开心。

    求点击、求评论、求推荐、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