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唐雄 > 正文 第二六四章 捷报传长安

正文 第二六四章 捷报传长安

书名:唐雄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华岳青阳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绥戎军主将周承业下令麾下步兵结阵,以“三段击”的方式破敌,这与后世曾经在大明朝军队中出现过的“三段击”有着本质的不同。

    大明“三段击”出自名将沐英之手。当时沐英率军平定云南各部,他感到士兵所用的火铳装填速度太慢,于是便将士兵编为三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该火枪手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顶到前面继续开火。如是这般,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

    周二上一世作为机关高参,在军事专业方面知识积累丰富,他当然明白此时在绥戎军中提出来的三段击跟原本历史中的三段击大有区别,但他提出的这种作战理念却是因为受到后世三段击的启发,而且在他的规划和构思之中,将来自己的军队迟早也会接触到火绳枪这种划时代的兵器,到时候正好顺理成章地进行改进。

    随着主将一声令下,绥戎军中一千五百名步兵立即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五百名长弓兵在最前方搭弓上弦,将一轮箭雨朝着远处的敌兵抛射而去。一轮箭雨结束,这些长弓兵立即将长弓背负在身后,然后向两边让出道路,为紧跟在他们身后的短矛兵腾出攻击阵位。

    顷刻之间,五百支锋利的短矛划过天空,向不远处的吐蕃士兵倾泻而下。

    在长弓兵发起攻击的同时,吐蕃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当中也有弓手向唐军发起反击,只可惜他们的弓箭射程似乎要比绥戎军近了数十步,所以反击的效果并不理想。

    绥戎军掷矛手所投出的短矛,与他们身后的长枪兵所用单兵穿刺武器不同,除了矛柄短了一些之外,关键在于矛尖统一为精铁打制,不仅锋利异常,而且在经过专门训练的掷矛手中会被抛出一段不短的距离。

    掷矛手们投出一轮短矛之后,立即从身后摸出一柄磨的锋利地月牙形短斧,然后使劲地抛了出去。这些斧头飞出的距离要比短矛近一些。却也避免了士兵们与吐蕃士兵直接进行肉搏。正好作为长枪兵进入近身搏斗之前的有效补充。

    一片飞斧化成的金属雨飞出之后,早已准备就绪的长枪兵们从投掷手两人站位之间的空隙中挺枪而出,他们手中一丈多长的利矛正是步兵近战时十分恐怖的杀器,不仅对骑在马上的士兵具有很强的穿透效果。对于地面上的吐蕃步兵同样也有很大的杀伤力。

    绥戎军这三轮步兵的攻击说起来耗时。实际上不过几个呼吸之间的事情。但对已经被冲乱了阵型的吐蕃人而言,却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坌达延眼看自己派出的两支部队其中一支竟然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吃了大亏,立即下令后军向前压制和掩护。同时命令发起试探性攻击的先头两支部队停止进攻,立即向后撤回。

    绥戎军和白水军今日出战,本意也不是要跟吐蕃人同归于尽,所以看到敌方鸣金收兵,己方也立即见好就收,命令部队脱离战团,向着己方主阵的位置撤回。

    距离绥戎军不远处的王忠嗣,手中拿着今日才从周二手中“抢”来的千里眼,仔细观看了绥戎军出战的全部过程,然后一个劲儿地摇头,口中还碎碎念地骂道:“真是个败家子啊,竟然将上好的精铁用来打制短矛和飞斧!若是大唐所有军队皆效仿绥戎军,光是新增的军费都会吓圣上一大跳!”

    王忠嗣身边一位副将嘟囔着抱怨说道:“绥戎军何止败家啊,将军你是不知道他们军中士兵平时的伙食和作战结束之后的奖赏,那才叫一个豪奢!同为鄯州驻军,我们白水军更是名列诸军之首,凭什么待遇连绥戎军的一半都不到?”

    王忠嗣扯了扯嘴角,最后还是忍住没有责备这位副将的牢骚之语。

    绥戎军的待遇好,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绥戎军的装备比其他部队精良许多,也不是什么秘密。但这些都是因为周承业这位主将的关系,却跟鄯州都督府没有多大的关系。

    作为主将,王忠嗣自然知道鄯州都督府每月下拨给各军的军饷和经费并没有变动,特别是对绥戎军并无特殊照顾。但是,谁让周二如今手中掌握着许多财富,而且还在钱生着钱呢?

    摊上一位愿意自己掏腰包补贴军队的“款爷”,绥戎军上下自然是日子越过越好,但这种超级待遇却不可能分给其他各军,因为谁也不能逼迫周二掏钱不是。

    王忠嗣暗暗记住方才绥戎军发动攻击后的进攻方式,心中打算今后当自己走上一镇节度使的位置,有了调配本镇赋税的权力时,便也打造几支类似绥戎军这样烧钱的部队。

    位于后方中军位置的郭英义同样目睹了白水军和绥戎军接敌后的表现,此时他并没有急着去比较两支军队中究竟哪一支的战斗力更强,他更加关心吐蕃人接下来的动作。

    没过多久,吐蕃军中出来几个打着停战白旗的信使,向郭英义送上了坌达延的亲笔书信。

    在信中,坌达延十分严厉地质问唐军为何背信弃义,不仅纵军攻入吐蕃境内,还以乞力徐为质,更是杀害了近十万吐蕃军民。当然了,除了质问和指责之外,坌达延还强烈要求唐军立即从吐蕃境内撤回,避免唐突之间全面战争的爆发。

    吐蕃人的这些反应,全都在郭英义的预料之中,他立即回信一封,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坌达延的各种说法,声称唐军此次出兵,乃是天子亲自下令,目的就是为了惩罚吐蕃不顾大唐五次三番的劝阻,一意孤行地进攻大勃律。

    当然了,郭英义还信誓旦旦地声明,只要吐蕃从已经占领的大勃律撤军,那么唐军立即撤回当年赤岭和议时定下的边界一侧,将暂时占据的青海湖沿岸领土“让”给吐蕃国。

    要注意了,郭大都督书信中写的是“让”,而不是“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这里面的意思却就变味了。

    两军主帅开始打起口水仗来,自然真刀真枪的战斗就不可能再发生。

    唐军一方已经通过军驿,将青海湖大胜的捷报连夜送往长安,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收到皇帝陛下新的命令。

    同样的,坌达延也已派出快马,火速将青海湖一带的最新形势向赤德祖赞进行报告,并且请示下一步到底是战还是谈的命令。

    伏俟城与长安之间的距离要稍远于到逻些城的距离,但大唐境内的官道却比吐蕃境内的高原草地好走不少,所以唐军报捷的消息便要比坌达延回报赤德祖赞的速度快上几天。

    当李隆基收到前方八百里加急送回的捷报时,当时便高兴的从御书房里跑了出来,然后拉着高力士的手大喊:“青海湖大捷啊!整整消灭了吐蕃五万主力,还将吐蕃大将坌达延阻拦在了伏俟城西南五十里外,当真是解了朕的心头之恨啊!”

    高力士立即向李隆基大声道喜,然后建议说道:“如今吐蕃大军与我军尚在伏俟城外对峙,还需尽快给其下达后续的命令,同时褒奖有功将士,如此方显陛下体恤将士之心!”

    大喜过头的李隆基连连点头,立即吩咐高力士召集朝中重臣,让他们马上赶到宫内议事。

    尚在政事堂公务的几位相公,以及在六部衙门中理事的尚书和侍郎们得了宫中黄门的紧急通知,急忙放下手中事物,纷纷赶往紫宸殿上讨论军国大事。

    不多时,紫宸殿内重臣云集,大家纷纷议论着刚刚从陇右传回京城的捷报,人人面有喜色。大唐皇帝陛下也是意气风发地高坐于龙椅之上,不时发出爽朗开怀的笑声。

    “众卿如今已知陇右大捷之事,整个战事的具体奏报想必过不了几日也会从河西和陇右分别呈送兵部,今日召集大家却是要好好合计一番接下来的战事以及如何封赏有功将士!”

    李隆基浑厚且充满磁性的声音在殿中响起,引得众位大臣们凝神仔细思索。

    不多时,大唐首宰、中书令张九龄上前一步,朗声说道:“启禀圣上,微臣以为此战已经给足了吐蕃教训,以当前安西四镇及西域各地之形势,不宜再向吐蕃境内深入,当以黄河为界,固守已经得来的原吐谷浑大片土地,等到我军彻底占据和控制了青海湖附近地域,再挥师向西推进不迟。”

    兵部尚书李祎比较赞同张九龄的意见,生怕皇帝一时高兴的过了头,错误估计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命令大军继续先吐蕃境内深入攻击,于是紧跟着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张相所言谨慎持重,洞悉西域形势,可使陇右和河西诸军进退自如,是为良策,还请陛下采纳!”

    李林甫有心想给张九龄点上一些“眼药水”,可他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出来捣乱是要承担风险的,万一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今后大军在河西和陇右吃了败仗,到时候打起板子来他就要倒霉,所以很明智地没有作声。

    李隆基见李祎明确支持张九龄的意见,而且张九龄的说法也确实符合当前大唐的国情、军情,所以心中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但还是从善如流地点头说道:“张相之言有理,即刻便向崔希逸和张忠亮下令,命其各自调遣精干兵马,分别驻守青海湖北岸和西岸新得之地,务必让吐蕃人尝到丢掉青海大片牧场之后的苦果!”未完待续。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