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打造的《汉江怪物》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这个夏天注定将属于《那些年》,尽管还是有一些所谓的大前辈,仗着身份,不断的放嘴炮,但是《那些年》的质量摆在那里,究竟如何,人们自有公论。
甚至都不用nrg公司自己公关,那些被电影打动的影评家就已经自动挺身而出,朝那些嘴炮大前辈,展开攻击,同时又是一通对《那些年》的肉麻赞美,顺便又刺激了一下电影的票房。
作为nrg公司现在的执行理事,李孝贞也不明白那些影评家,记者为什么这么吹捧《那些年》,虽然在看过之后,她也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她也同样被感动了,但也不至于,在韩国社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啊!
倒是李俊熙对这一切看得格外通透,人们之所以如此追捧,其实根本原因,只是好久没看到过这样文艺腔调的国产影片了。
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同时也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现在的韩国电影人都在盲目的追求大片效应,甚至都忽略了电影本身。
人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特效,而是为了看故事,《那些年》讲的正是一个故事,而且还是能够引发人们共鸣的故事,电影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容易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这部电影高树的大旗是青春,每个人都年轻过,年轻的时候,肯定都有无法抹去的回忆,所以人们对《那些年》怎样的追捧,也就都不为过了。
在逼人的青春面前,即使那些影评家的文字再怎么肉麻。都显得相形见绌,谁让阳光下的小清新气场那么大,就像是柳妍熙的脸,就那么逆着光,浅浅一笑,无论男女就只好大呼“正点”了。
当然,青春,若只有柳妍熙一种浅笑,难免单薄,青春。必然是同一主题的笑的重奏,金夏石露大牙的坏笑,扮鬼脸的大笑,痴痴的傻笑,又憨又无敌的傻笑。
倘若没有错过,那些看电影的人又怎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啊。
有人说,初恋就是用来压箱底,用来缅怀,用来在某个温暖的秋日午后拿出来晒晒。或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那道疤,在某个莫名的深夜独自触摸独自流泪,初恋,就是用来错过的。正是,错过,成全了初恋的美好。
只是,初恋。青春,这样私密的东西,倘若冒险拿出来示人。说不好会让人嗤笑。
李俊熙很聪明,他知道70后、80后、90后们要什么,他是个心思细腻的人,深谙各个时代人心的柔软之处,他让70后看久远的回忆,看大雨中阴差阳差无可避免的失去,看地震那夜拼死奔跑,只为给最爱的人拨通的电话。
让80后看正在失去的青春,看白衬衣白球鞋的年代,看初恋女友婚礼上的感天动地的“惊鸿一吻”。
而让90后看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各种耍帅各种搞笑和打飞机,看很diao的家中**行走,看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漫画群像。
李俊熙用他卓越的文字功底,为观众奉献上这道小清新的美味。
而那些爱的小细节,那件被她用笔戳坏的白衬衣,那盏为她放飞的孔明灯,就好比发黄的老照片,无论是挂在墙上,还是小心珍藏在相册里,还是埋藏在记忆深处,总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笔财富。
男孩,一旦爱上,会把爱的女孩,当成世上最纯洁的圣女,小心供在心的祭坛,怎有勇气去牵她的手,吻她的唇,总以为,爱她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她流血,总以为,唯有血才配上她高贵的爱,他会为她格斗。
而女孩,一旦爱上,总想把自己当成祭品,献祭给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她一心只渴望他世俗的“爱的蹂躏”,好让自己感到他爱的强烈好,让自己在自虐式的爱中,获得最深的安全感。
正是,这种初恋时,爱的太美好的人,都会犯的男孩的圣女情结,与女孩的妓.女情结的错位,让他们彼此最终错过。
李俊熙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片中选择对性的处理方式,对“勃.起”漫画式描写,上课打飞机的无厘头小把戏,父子二人赤.身.裸.体行走的家庭传统,男生澡堂同.性.爱的隐晦,以及宿舍集体看a.v打.飞.机的闹剧,都不禁会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无不迎合了当下对性的调侃心态。
最升华的一笔,当属片尾,柳妍熙婚礼上,金夏石扑向新郎将新郎压在身下狂吻新郎的场景,这“灵光咋现”的一吻,经得起任何精神分析学,哲学,伦理学,形而下乃至形而上的分析。
李俊熙将每个细节的刻画,都到了几乎妙到毫巅的地步,他刻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觉得都是活生生存在的,他刻画的人物心里,更是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没有一个男孩招架的住。”
这句台词太深刻了,以至于成为了韩国时下的流行语,几乎每一对情侣都有过这样的对话,其实李俊熙所写的,就是人们心中所想,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的东西。
太深刻了!
血淋淋的揭开了谜底,让人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因为青春是每一个人必经之路,只不过这条路有人走的是九九八十一难,有人则是康庄大道,说到底,那些青春回忆,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生活中,一首歌、一张照片,或者一句话,都会把人们拉到记忆的漩涡里,除了眼泪湿润之外,就只剩下微笑了。
那些之前还在担心这部电影会失败的人放心了,这并非是人们想象当中那种流水账一样的校园电影,走进电影院的人,几乎都忘记了他们是在看一部以100分钟渐渐进行的青春,仿佛看到和他们一样的青春胡闹。
上课,同桌之间互相走神发愣,前后左右总有一个脱线大神在那里让你无语,老师永远像是进入经期紊乱,或者失恋似的乱发脾气,连忘带一本书,都能说一节课,还是那种时不时讽刺几句,顺便带着不要得瑟的眼神,放学之后,吵闹又或一起回家,都会让人们不知不觉的又过了一天。
李俊熙太知道什么叫共鸣了,他用文字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此通俗,不许要多高明的欣赏功力,人们很自然的就知道了李俊熙到底要讲什么。
有时候电影最简单,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只是目前韩国国内的”大导演“们,除了用钱来让人们花钱买罪受之外,丝毫不懂得人们想看什么,一味的只知道赚钱,只想打出名气,问题是进电影院的观众,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一些豪华的烂片,仍然分辨不清楚好坏。
就像韩国国产的惊悚片,只要有一张恐怖的海报,外加几个偶像明星和一个唬人的预告片,许多恋爱男女跟找不到地方尖叫似的狂奔着去买票,然后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糊里糊涂,破口大骂,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导演想要呈现给他们什么。
在这方面,只能说《那些年》做的太成功了,他成功之处就在于简单,简单的让观众看懂这个故事,被吸引,然后被感动,就是这样。
很自然的,人们抛弃了豪华版的《克塞号》,涌进《那些年》的放映厅,接受一场关于青春的感动。
《那些年》上映一个月,观影人数已经达到了1200万人,顺利超过李俊熙之前的那部《初恋这件小事》,同时将原观影人数记录的保持者《实尾岛》给拽下了神坛。
直到奇迹诞生,人们才忍不住惊呼,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部小成本的校园题材电影,竟然成为了韩国电影理事上的no.1!
而且这还不是最终的成绩,看目前《那些年》的热潮,电影的放映周期肯定会延长,放着摆在眼前的钞票,谁不愿意去赚。
至于同期上映的《汉江怪物》,注定是要悲剧了,这部投资数千万美元的大制作,如今观影人数只有600多万,貌似数据已经不俗了,但是在《那些年》这个真正的大怪物面前,《汉江怪物》充其量,就是一条小蛇。
《那些年》在韩国本土的火爆,自然也引起了国外片商的关注,特别是日本,往年,日本每年都会从韩国引进一定数量的电影,如今《那些年》这么火爆,日本的片商自然不会看不到。
之前的《初恋这件小事》就曾被引进到日本,如今他们又打起了《那些年》的主意,这部电影,在他们的眼里那就是钱。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还想像上次那么轻易得手,显然没那么容易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