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宗明天下 > 正文 5:分封制的变化三

正文 5:分封制的变化三

书名:宗明天下  类别:美文同人  作者:七帅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忠毅公张子骞于363年(西元1730年)最终平定中原、南洋与东北,重新恢复帝国联邦的秩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肃靖王朱忠栩、蜀克王朱进芏与世袭天成侯、追封台湾忠肃郡王的曹克敌也立下大功。前面提起过,昭帝将绝大多数藩王都封到了海外,传统中原地区只剩下蜀王、肃王与庆王这三支;另外在中原还有三大非皇族藩镇,那就是镇守宣府的宣国公张家、镇守台湾的天成侯曹家与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家。这三王三镇虽然在第一次社会革命后失去了权力,但仍然在原封地影响力巨大。当中原一片混乱后,他们都夺取了所在地的军权。之后……”

    “庆王与黔国公沐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分别被肃靖王与蜀克王打败,爵位也在战后彻底废除。肃、蜀、台三大藩镇协助张子骞平定中原与南洋。”历史老师说道。

    “这个老师果然如同表哥说的一样,是宣吹。明明肃蜀台三藩镇立下的功劳虽然没有宣镇大,但也是单独带兵平定西北、西南与东南沿海,根本不是协助宣镇。”这时允的同桌忽然小声嘀咕道。他是曹震的后人,虽然是留在京城的赵国公曹行的后代,不是台湾天成侯曹彻一脉,但毕竟都姓曹,虽然与天成侯的后人见面也不会多亲近,但还是下意识为曹家辩解。

    “而且这节课根本没必要说这么多有关四大藩镇的事情,以后专门讲述第二次社会革命的时候会着重说,这节课多说什么。”他又嘀咕道。

    不过允却觉得他嘀咕的很没道理。不说一说张子骞他们四个,讲课都不完整了,还是提一下更好。

    “在中原与南洋被平定后,”历史老师继续说道:“四位王爷开始重新制定秩序。这时汉洲藩国与西北藩国实际上已经独立,分别组建了国家联盟,和拂、天方国家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往来,与中原的联系极其微弱;南洋与东北的藩国也难以维持原本和帝国中央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为了重建秩序,四位王爷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绝大多数在昭帝时授予藩国国君的权力被收回,只剩下监督、谏议等少数权力,同时设立总督管理藩国,总督的权力等于中原省份高官与省军区司令员的权力相加,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三届。”

    “其次,因为对刚刚结束的第二次社会革命心有余悸,四位王爷一致同意在各省与藩国设立议会,按照每名议员代表六万民众的比例设置议会人数,以县为单位分配名额,省议会与藩国议会议员由民众直选,重大决策,比如宣战、提高关税、任免总督等,必须得到议会60%议员的同意才能实行。不过因当时局势仍不算稳定,难以马上组建一会儿,所以前四届、两任总督仍由中央任命,没有经过藩国议会批准。但从第二任总督谋求连任第三届开始,就经过议会举行会议审议。其后至今,所有总督都经过议会准许。”

    “第三,制定了《移民法案》。在第一次社会革命后、第二次社会革命前,除严禁天方教、十字教与犹太教等一神教信徒进入中原及没有一神教原住民信徒的藩国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对于移民的限制,外国人可以自由出入帝国联邦。当时也不仅是帝国联邦,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实行自由出入制度,对于任何国家的人出入境没有限制。”

    “从365年(西元1732年)7月1日《移民法案》正式生效开始,其一:对外国人入境中原与南洋、东北的藩国实行检查制度,任何可能危害政权稳定、任何可能违法滞留在中原与南洋东北的藩国、任何患有传染性疾病、任何有过犯罪记录的人都会被拒绝入境。其二:在帝国内部同样对民众迁移进行限制,对中原省份与藩国的民众登记户籍,任何人出门必须携带身份证明,违者将被处以罚款,再次违背将处以五天拘留;重启商户制度,普通人日常往来范围被限定在一府内,370年被放宽到一省内,只有身份证明上盖有‘通行’字样才能在帝国范围内自由往来。”

    “第四,365年6月15日帝国中央与南洋东北的藩国签订《苏州协议》,规定互相之间实行完全自由的贸易制度,签约方不得设置任何形式的阻碍;任一签约方与外国进行谈判,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经过帝国中央批准才能生效。设立总督、剥夺国君权力的政令实际上已经让藩国丧失了独立地位,《苏州协议》签订后,南洋东北的藩国与中原的省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第五,……”

    “这一系列政令重新规定了帝国中央与藩属国的关系,形成了新的小帝国联邦的内部制度。”

    “这一时期,第一个被撤藩的海外藩国出现。越藩深深参与到中原战乱,被蜀克王殿下平定。战后越藩已无任何反抗中央的实力,四位王爷又决定给所有藩国一个教训,不仅罢黜圈禁了越王,还完全撤销越藩,设立广南省。”

    “在重新制定了小帝国联邦内部的制度后,帝国中央开始恢复和制定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其他国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汉洲诸国,第二类是西北诸国,第三类是拂与天方地区诸国,第四类是小帝国联邦周边的国家。其中和拂与天方地区诸国的关系属于世界史,今天不讲;今天讲的是与其他三类国家的关系。”

    “首先解决的是与小帝国联邦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有日本、朝鲜、蒙古、青藏高原喇嘛教政权、玛拉(尼泊尔)、不丹、哲孟雄(锡金)、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最特殊的斡罗斯国。”

    “其中,蒙古与朝鲜、日本深深卷入了中原的内乱,蒙古在内乱之初就被忠毅公张子骞控制;日本则趁中原内乱,在将国内的变乱镇压下去后试图进入中原,一度占领朝鲜,还曾出兵攻打辽东,被忠毅公打败。”

    “中原的秩序恢复后,经过反复商议,将蒙古、朝鲜、青藏高原喇嘛教政权收归帝国中央管辖,设立蒙古省、朝鲜省、青海省、西藏省与西康省,但治理方式与藩国类似;恢复玛拉、不丹、哲孟雄的藩属国身份,允许他们成为《苏州协议》的签约国;接受了日本诚惶诚恐的求和请求,也同意恢复这一国的藩属国身份,但不允许日本成为《苏州协议》的签约国。”

    “实际上,这个时候日本已经完全汉化,和人与汉人毫无区别,与中原贵族的通婚很多,只是国君不姓朱而已。忠毅公认为应当按照对待南洋东北藩国的方式对待日本,但遭到了肃靖王与蜀克王的反对;而且当时日本仍然拥有一定力量,难以设立总督剥夺国君的权力,所以采用了限制的方针。”

    “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巴基斯坦是从原印度地区分离出来的一个国家,国名由印度西部四个以天方教徒为主的邦的首字母加‘斯坦’,这个波斯语中‘地区’含义的尾缀组成,音译为巴基斯坦。这两国是大帝国联邦时代最重要的商品销售地之一,帝国中央不附带任何条件就承认这两国独立并且建立外交关系,目的就是尽快恢复这片大市场。”

    “最后是与斡罗斯国的外交关系。斡罗斯国在大明建立初期是金帐汗国的一个属国,后来逐渐强大起来,灭亡金帐汗国,而且逐渐向东扩张。在复兴历292年(西元1659年)至295年帝国曾与这一国打过仗,将他们赶到谦河(叶尼塞河)以西。中原内乱的时候,这一国因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反而没有发生社会革命,趁机向东占领了贝加尔湖一带的土地。”

    “面对这一国,帝国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必须退出侵占的土地。在外交失败后,忠毅公亲自带兵北上,将谦河以东的斡罗斯军队全部消灭,俘虏的士兵在谦河东岸处死,平民驱逐回国,军官则握在手里作为谈判筹码。斡罗斯不承认失败,……,再次战败后不得不签订《尼布楚条约》,承认两国边境为谦河,而且为俘虏的平民支付赎回费用。随后帝国与斡罗斯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谦河两岸设立海关,进行贸易。因两国出口的商品完全不同,所以互相之间得以维持10%的低关税。”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稳固对鲜卑利亚的统治,帝国在这里设立了两个省,分别是西至谦河东至勒拿河下游、瓦尔喀河(奥廖克马河)的鲜卑利亚省,与西至勒拿河下游、瓦尔喀河(奥廖克马河)东至北海(鄂霍茨克海)、北静海峡(白令海峡)的北海省。”

    “在恢复与邻国关系的同时,帝国中央也在考虑恢复与西北藩国、汉洲藩国的关系。在363年刚刚恢复秩序后不久,帝国中央就派出使者出使这些国家,向这些国家宣称:之前帝国中央与它们的关系恶化甚至战争都是当时掌权贵族的错误,现在他们已经被铲除,帝国中央愿意以平等的姿态与它们恢复外交关系,它们只需要在名义上承认帝国中央为宗主国。可以用签订公开协议的方式约定帝国中央与西北藩国、汉洲藩国之间的关系,以打消它们的顾虑。”

    “西北藩国经过考虑,答应了帝国中央的要求。以秦藩为主的七个西北藩国在中原的第二次社会革命期间也发生内乱,拂与天方的国家趁机侵扰七国,原属于秦藩的土库曼被波斯人夺走,原属于罗藩的葱岭南部被阿富汗人夺走,原属于钦藩的钦察草原北部、西鲜卑利亚南部被斡罗斯人夺走,斡罗斯人与突厥人一直试图夺取秦藩在高加索地区的领土,虽然守住了里海沿海的领土,但黑海沿岸的土地被斡罗斯人夺走。这代表着秦藩失去了唯一的出海口,对经济影响很大。”

    “秦藩也想过远交近攻,向拂国家求援。但拂国家要求秦藩等七藩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比如片面最惠国待遇,比如领事裁判权,严重危急秦藩等藩国的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西北藩国答应帝国中央的要求,而且希望重新加入帝国联邦。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369年(西元1736年)5月5日帝国中央在宿藩的首府迪化与西北七藩国签订《迪化协议》,协议规定:西北七藩国重新承认帝国中央为宗主国,但帝国中央不得干涉七国内政;西北七藩国与《苏州协议》签约国互相保证平均税率不高于10%,但各自拥有调整关税保护本国支柱产业的权利;帝国中央有义务在西北七藩国遭到侵略时出兵支援,保证七藩国现在的领土完整,等等条款。”

    “与西北藩国签订《迪化协议》后,帝国中央最后的任务,就是恢复与汉洲大陆藩国的关系了。这个任务的难度非常大。经过近百年的独自发展,汉洲诸国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经济体系,没有与小帝国联邦进行贸易的迫切需求,也不需要帝国中央的帮助,虽然愿意建立外交关系,但拒绝承认帝国中央为宗主国。”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被帝国中央找到了突破口。早在彻底恢复中原秩序前,忠毅公张子骞与忠肃公曹克敌就在思考如何恢复与汉洲诸国的关系。在收服应天府后,四位王爷经过短暂讨论,于363年8月派人出使汉洲,邀请黎藩的国君,也就是后来的宣帝陛下做中原的皇帝。宣帝是章皇帝嫡三子的后裔,封在南汉洲大陆北部。宣帝当时得知此事后,又惊又喜,不敢置信,反复询问,还派出使者来到中原。确认帝国中央真的是邀请他做皇帝后,将黎藩国君之位让给弟弟,于364年返回中原,继承皇位。”

    ‘他们竟然从汉洲邀请一人做皇帝?朱忠栩与朱进芏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难道是因为相争不下,张子骞与曹克敌又担心他们两个之一当了皇帝会铲除另外三人,所以邀请一个在中原毫无根基的人当皇帝,作为四人中间的平衡?’允这时想着。

    “邀请黎藩国君继承皇位撬动了汉洲诸国的态度。最终,在371年,帝国中央与汉洲诸国签订《夏威夷协议》,双方各自建立代办处,恢复贸易往来,同时承诺不以武力改变太平洋沿岸的秩序。最后这条主要是汉洲大陆藩国担心帝国中央强行将位于北太平洋中间的夏威夷王国变成藩属国。汉洲大陆实力最强的崇藩位于北汉州大陆落基山脉以东,在太平洋沿岸没有领土,无法通过武力保证夏威夷王国的安全,只能签订条约。”

    “在恢复与藩国的关系后,小帝国联邦将主要精力转向恢复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进行裁军,但维持了一支能够保护中原与南洋东北藩国的军队,同时保证应天兵工厂的正常运转,军事科技也持续进行研究。”

    “399年,理藩发生内乱。理藩是从岷藩分裂出来的一个藩国,第二次社会革命时岷藩发生分裂,前任岷王的庶长子与嫡长子分别占据孟养以北的土地与孟养以南的土地,互相攻伐。中原恢复秩序后,帝国中央决定将岷藩一分为二,全部承认为藩属国。等到帝国中央的军队平定变乱,王室已经被叛军杀光,当地的贵族请求内附。帝国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在试探了其他藩国的态度后,接受内附,划归云南省。”

    “401年,西北的代藩请求内附。代藩土地极其贫瘠,但又南邻巴基斯坦、西邻阿富汗,军事压力极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代藩国君甚至不得不用私房钱填补国家的缺口。当时的代王又不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决定放弃藩国,改为帝国中央的亲王。帝国中央接受了内附请求,设立塔克拉玛干省。”

    “415年与422年,宿藩、英藩与永藩先后请求内附。不过他们的原因并不相同。宿藩是因为贵族认为变成帝国中央的贵族比继续当苏藩的贵族更好,所以挟持国君要求内附;英藩与永藩则是因为国内民众见到中原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比他们好得多,社会福利更是远超藩国,所以将支持内附的人选为议员,又经过议会投票,通过内附决议。帝国中央同样接受了这三国的内附请求,将宿藩与塔克拉玛干省合并,设立迪化省;调整英藩与永藩的领土分界,设立黑龙江省与吉林省。”

    “但当430年宋藩请求内附时,却被帝国中央拒绝。国会甚至通过决议,今后不再接受任何藩国的内附请求。决议的原因本节课不讲,讲到《帝国政治制度的变化》那三节时再讲。不过即使老师不讲,你们也应当都知道。”老师说道。

    “之后宋藩、……,十一个藩国联名请求废除《移民法案》中有关限制藩国民众自由迁移的条款,允许所有拥有帝国、藩国国籍的公民自由地在小帝国联邦内迁徙。但被中央驳回。国会通过决议,允许拥有藩国国籍的公民在所有藩国内自由迁徙,但不准许自由来到中原。”

    “424年,除代藩、宿藩之外的西北五藩国正式签署《苏州协议》,国君放弃大部分权力,同意设立按照帝国中央的《议会设立法》设立议会,允许帝国中央派驻总督管理封地。”

    “这五国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当初在中原第二次社会革命时,西北五国的发展程度较低,革命对它们影响不大,仍然实行**体制;但随着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民众要求参政议政的浪潮也越来越大,各国不得不同意设立议会。议会一直希望能够内附,但因帝国中央已经宣布今后不再接受任何藩国的内附请求,所以将目标定为效仿南洋藩国,因为南洋藩国民众过得比他们更好。在沉重的压力下,五国国君不得不效仿答应民众与议会的要求。”

    “435年,帝国中央与汉洲国家联盟签订《第二次夏威夷协议》。该协议规定:汉洲藩国承认帝国中央为宗主国,建立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允许资本、技术自由流动,缔约国不得用任何方式限制。以《第二次夏威夷协议》为标志,代表着从经济层面,所有由汉人统治的国家重新归于一体。”

    “不仅如此,《第二次夏威夷协议》签订后,汉洲国家在政治、外交上的步伐与帝国中央日趋一致,虽然在对拂国家的态度上仍有分歧,但除此之外基本相同。”

    “437年,日本在民间及经济压力下,最终向帝国中央妥协,同意由中央派出总督管理,按照帝国中央的《议会设立法》设立议会。在第一届新式议会成立,并批准第一任总督的人选后,日本成为《苏州协议》的签约国,正式加入小帝国联邦。”

    “……”

    “十年前471年,帝国最后一次调整对藩国的政策。共和党在国会例行会议上提出,现在不论由汉人为主或并非汉人为主的属国都叫做藩国,没有区别,要求作出更改。经过讨论,国会通过决议,将以汉人为主的藩国改称藩属地,将非汉人为主的藩国改称属国,并修改《宪法》相应条款。”

    说到这里,下课铃忽然响起。历史老师看了看表,说道:“还差一点儿没有讲完,不过剩下的也都不是考点了,历次大考从来没有考过,你们自己看看吧。”说完这段话,他拿起教案离开教室,结束了这堂历史课。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