忢月历三八七年。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鸿元七年,四年时间转瞬而过。
这四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最值得关注的是巴蜀国国王遇刺身亡,巴蜀国发生内乱,苏里国大长老突破桎梏成为半步传奇,苍月国老国主仙逝,新王继位,罗刹宗原宗主罗睺成为苍月国护国公,秦国百万大军南下等等。
而夏国这四年来除了姣芷半岛轮战算是有战事外,一直是闷头发财,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大事,唯有国主张显多了一位王妃,有了四个儿女。
张乔这位夏国财政部长最近是容光焕发,身体发福了。
四年来,夏国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盈余,张乔不再是每天邹着眉头冷着脸,不过守财奴的帽子却没摘掉,还是那么抠门。
张显过得很潇洒,除了陪伴儿女和众王妃外,就是修炼,时不时的失踪一阶段。
李文辉提出辞职却被拒绝,张显告诉他,除非他找到一位令他满意的接班人,否则免谈,这让李文辉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念头总不得实现。
这么大个诸侯国丞相,在这么短时间内想要找到一个胜于他的接班人何其难。
这也怪他,谁让你做的那么优秀,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个满身疮痍的夏国治理的这般繁盛,直追底蕴深厚的秦帝国,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谁能接盘。
夏国的政务并没有完全按着张显预想而行,李文辉根据实际情况而行,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绩,也让张显这个国主佩服有佳。
李文辉把原本的郡治改为州治,看似改了一个字,但实际却改动很大,这个州,可要比原郡大多了,夏国将现有数百郡经过统一规划变成五十个州,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一般。
没个州按地域不同设三十到五十不等的县,十个县为一府。
如此划分后,管理上就缜密多了。
好有就是修路,当初因为修路,李文辉同张乔那可是拍桌子瞪眼,甚至都骂了娘,最后在张显出面支持李文辉才得以得到财政支持,很不容易,可现在看出来效果了,张乔也对李文辉敬佩其高瞻远瞩了,基本上李文辉有批条,他就通过的流程了,不再那么抠门了。
其实张乔并不是那么真的抠门,只要你的钱花到正途上,他是毫不吝啬的拨给你。
就说一点,那就是对耕农的补贴,那可是倒贴钱的买卖,有出没回,可他却毫不犹豫的将钱拨给政务院。
兵部的陈公威和刘墉以及参谋总部的王彦,这四年来却是忙碌的有些憔悴,人都瘦了一圈,可精神不错。
夏**队改革也是一波三折,集思众意最后由张显当初定位的十二卫,或者原本的十个兵团外加南北军以及地方郡兵,统一调整为:十个陆战兵团,一百万人。
一个快速机动兵团十万人马,也就是廖维凯那个纯骑兵兵团,一个水师兵团,就是张宇的水军十万人,一个特战兵团:黑旗军,人数保密状态。
内务护军也就是南军十万人,由元初总督,主要是护卫宫廷以及重要官员及其眷属等。
京幾护军十万人,宋总督,护卫京幾。
地方郡兵都编为正规军,但不隶属十大陆战兵团,归宿州长节制,脱离兵部属于地方部队,每个州一万人马,三万屯兵,也就是类似民兵,主要职责是救灾剿匪维护地方治安等,五十个州统计下来也是五十万正规地方军,一百五十万屯兵,五十万正规军那是州府县财政供养,屯兵只是农闲时由地方军训练,平时都在家务农,不用额外发响。
但有战事时列外。
其他部门没什么太大变动。
夏国体制基本成型。
就在夏国稳步发展时,外部却出现动荡不安的趋势,因为秦国百万大军南下,给原夏国那些抗秦时的联盟国带来了威胁。
现在的局势亦非当年,苏里国比较起来有盛世姿态,但巴蜀国却出现内乱,武威国虽然较以前有所发展,但因为领土纠纷同纵掖国发生了数次战争,巴陵国基本上名存实亡,苏汕国完全归属了苏里国。
黎国还是老样子,如果不是黎辉又回去坐镇,怕是要被苏里国吞并了。
而原东黎国在廖维凯坐镇下,已经向极北开拓了数千里,可也因此出现了危机。
张显在得到消息后,去了一趟玉山后,已经北上。
虽然秦军百万压境,但张显并没有什么担忧,因为秦国也知道在这初春季节,不是发动战事的最佳时节,再有就是他们对夏国还是有些打怵,也没有什么挑起战事的借口。
也就是时机未到成熟的时候。
而张显北上,那是因为他最不愿见到的几人出现了,已经给廖维凯带来了致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