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承启见文武百官都没有异议,便说道:“既然无人反对,那便这样办吧”
造船之事,在场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拍胸脯说自己能行的,既然如此,就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皇家大学好了。这等下贱的工作,不是他们这些官老爷们做的。
大庆殿中,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心思。陆承启见冷场了,还以为没有其他事情了,直接说道:“诸卿若无事启奏,那便退朝吧”
话音刚落,御史中丞李然出列,端着朝笏,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见到这个顽固的老头,陆承启条件反射地想要躲开他。这人看起来不怎么样,一旦认准的死理,太缠人了。前工部尚书黄锡时一案,好不容易让这些个言官收敛了一下,没想到好景不长,这段时日,御史台似乎又活跃起来了。特别是这个御史中丞李然,先前打了败仗,寻思着要怎么找回场子呢
按照李然的心思,除了皇帝,大顺朝廷里面,没有一个官员是他不敢动的。这一diǎn,倒是和监察司有diǎn像。只不过监察司有权利调查任何一个官员,却没有权力私自逮捕任何一个官员。说白了,监察司不过是陆承启的耳朵和眼睛,他们只能传递消息给陆承启。真正决定一个官员下场的,却是大脑。这个大脑,自然是陆承启了。
可御史台不然,他们自古以来地位盎然,敢于向除了帝王之外的任何官员发起弹劾。更有甚者。简直是不要命一样。动不动就死劾。整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样,弄得整个朝廷人心惶惶。
只是生杀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言官证据确凿,皇帝不想这个官员被拿下的话,还是一样轻轻贬谪、罚diǎn俸禄了事,ding天了便是外放,总之还有起来的机会。这不得不说是古代人治的典型代表了,很多事情都取决一个君王是否圣明。
不过。尝过这样权力的人,大都不会让它逃出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因为权力的美妙,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人,才能明白,简直比任何东西都要上dingdiǎn小说,o< s"a:2p 0 2p 0"><srp p"aasrp">s;<srp><>瘾
可眼前这人实在让陆承启头疼,或许言官也是制衡皇帝的一种制度吧,虽然这种掣肘不算什么,可无形中告诫皇帝,若是一意孤行的话,恐怕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乎。这个御史中丞李然一出列,陆承启便知道。有事情要发生了。
心中虽然无奈,可总不能不让人说话吧更何况,这人乃是言官,有权监察天下之事。陆承启无奈地说道:“准奏”
装作没听出陆承启话语中的不耐烦,李然严肃端庄地说道:“陛下,臣前日见到有一狂妄书生,未尝有半diǎn功名,却以谣言迷惑圣上,其心当诛啊”
陆承启一听,更是觉得李然乃是小题大做。说的这人,陆承启一听就明白了,不就是那个张载吗张载顿悟,陆承启是看在眼中的,哪里会错李然没见过圣贤,便道这世上没有圣贤了,真的是荒谬
陆承启懒得和他打机锋了,直接说道:“行了,行了。朕知道,那张载是没有什么功名,还曾被拿下狱。但人家本意是好的,那时恰逢契丹人南犯,都快要打到他家那里了,人家创建乡团帮助一下朝廷边军,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奈何被人污为造反,留了案底。这些事情,朕看来不过乃小节耳。再说了,张载确有真才实学,那是先皇时范相看中的人才,又能差到哪里去”
李然不以为然地说道:“陛下被他所迷惑,自是为他说话。此人居心险恶,特意选在陛下面前吐露才华。若是陛下重用此人,乃至此人的学说,恐酿成大祸”
陆承启怒了,张载是怎么样的人,以他知道的历史,那是一个大儒,堪比古之圣贤的大才李然就凭没有功名,就否定人家的学说,这不是以貌取人吗
想到此处,陆承启冷声说道:“朕听张载说,他学说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李卿,朕就问你,你自认为有这么的胸襟吗人家的学说,倡导经世致用,学以致用。你们所学的经史典籍,什么时候真正派上了用场不是朕说的,你们自己应该也清楚自己有多少斤两,你们的能力,真的对得起你们的官位,你们的俸禄吗朕敢说,若是张载入朝为官,定然比你们强得多可惜人家志向不在此,人家更在乎的是传业授道,做当代的孔夫子你们能放得下自己的官位,学他那样吗恐怕没人肯吧既然如此,李然你有什么资格说人家”
面对陆承启的咄咄逼问,李然愕然了,他也是道听途说,为先前之事挽回一些脸面罢了。却没想到,小皇帝会这么激动,就差diǎn指着他的鼻子骂了。
李然知道,或许世上真的有张载那样的人,可李然不认为,张载会是那样的人。若是李然情商高diǎn的话,此刻就应该罢手了,或者给小皇帝,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要闹得那么僵。
奈何李然的脑子就一根筋,认准的事情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当即ding撞陆承启说道:“陛下,臣不信此人能有真才实学。若是此人真的有真才实学,臣甘愿受罚”
陆承启冷笑道:“人家是否有真才实学,你又如何判断像科举一样,考经义策论即便是这样,朕也相信张载肯定能行你们读的是圣贤书,人家也是读圣贤书,谁比谁差了”
李然丝毫不退缩地说道:“臣要与之当面辩道”
陆承启转念一想,这也是一个好办法,削了御史台威风的同时,还能宣扬关学的主旨,扭转世人对关学的偏见。想到此处,陆承启当即应了下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三日后,便在国子监举行辩道罢,届时,朕亦会去观看。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谁的学说好,由国子监监生来判断。”
辩道源自晋代谈玄,几百年演变下来,慢慢变成了持两种不同观diǎn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进行的辩论,其形式和内容,已经很接近后世的辩论赛了。未完待续。
ps: 谢谢付梦邀的打赏还有一路支持订阅的书友们,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