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这种深奥的技艺,不是一天两天可以一蹶而就。就是有着师傅领进门,每个人最终的领悟也不一样。杨紫这种人虽然听过,其实却从未有幸练成过。
要说当初牛堪流落到此处,心血来潮的收留了孤儿般的杨紫,就是看到了杨紫有着某种天赋。不过因为他这一生的敌人太多,当他发现自己行踪再次泄露的时候,只有舍弃了杨紫匆匆离去。
杨紫也学到了有些手段,更是学过不少种类的绝学,但是她的特长并不是内家功这些。
因为牛堪就是看到了她对心魂的天赋,所以才一力的开发她的这种潜能,后来甚至不惜给了杨紫一个宝贝。杨紫虽然当时一直没有达到开悟,却也学到了不少防身的小技能。
就是因为这种小技能,使得杨紫先后认识了这在小县城厮混的五个哥哥,后来踩在意外的情形下,自己练出了沟通入梦心魂的本事。这点离开的牛堪可能都没有想到,自然后来也没有再回来过。
但是一理通百理,杨紫确实也算有着天赋,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这种手段,自己暂时根本就不能追究。
要知道因为自己在吐纳劲气修行方面,都没有真正的进入门道。其余的一些小本事,也在逐渐的远离。
所以杨紫虽然后来一直的坚持吐纳和打坐,如今却只是用来调整自己的呼吸,静化自己浮躁的心思所用。当然那些小手段让她有着一些收获,却远远不如她对入梦大法的喜爱。
不过因为对入梦的执着,以及得到梦境里逐渐收发自如的喜悦,杨紫自然便更加的把自己隐藏了起来。这项来自于苗疆的绝学,绝对不是仅仅做梦而已。
它更像是一种催眠,更像是一种利用某种念想,快速侵袭人大脑的一种方式。当初牛堪学到这门本事的时候,只是想通过了解他人的思维,帮助自己修炼而已。当他发现杨紫的=天赋时,便想验证这门绝学真正的爆发,会有什么样的惊人。
可惜牛堪没有看到的一天,而杨紫也没有完全的融会贯通。因为牛堪再也没有回来过,而杨紫还没有学全的时候,牛堪便匆匆的离开了。
在牛堪离开了的日子里,杨紫逐渐荒废了这些另外的本事。不过她后来依旧保持了一些手段,这反倒是要感谢她的结拜大哥和二哥。
因为这两个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圈子,甚至是小组织的领头人,也没有内家高手的手段,但是这两个人却有着极好的眼光。
从收纳杨紫开始起,虽然也调查过杨紫的出身,却没有对杨紫的手段刨根问底。反而在看到杨紫凭借一些小手段,让人刮目相看之后,却全力的支持和帮助杨紫,让她朝着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杨紫身负入梦大法这门技艺,如果她真的急眼的话,强行进入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的脑海,可能会造成很多人巨大的伤害。所以不管杨紫是不是特意去害人,她都将是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荷塘六杰的老大和老二,就是看中了杨紫的这一点,平时不要自己插手,也可以让杨紫给大家带来巨大的便利。不过因为杨紫所学的没有太过完整,加上一些细节没有牛堪的教导,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她自己摸索的。
她虽然明白自己有这个能力,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帮到几个哥哥。在她心里的这份谨慎和不安,这一两天终于让她品尝到了恐惧。
这个时候看到杨小环的神色,他却知道这肯定是对杨小环极为重要的。不动声色的瞟了张燕一眼,看到了她眼中的期盼,便更加明白了,这里面装的东西,肯定是对蛊师来说格外重要的。看到张燕那强忍着的激动,他不由再次看向了杨小环这边。
大家惊诧的是这具棺材的特殊,这种完全用原木切成的棺材,是苗疆一惯下葬的方法,也是用一根巨大的原木切割成。如今不说这俗世里难得寻找这种巨大的原木,就是苗疆外围靠近俗世的深山里,也很难寻找到了。因为俗世经历了几次大运动,那种稍微大一点的木材早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这具棺材的年份,想必和上面那具将要腐烂的棺木是一个年代。只不过有这个石室,或者说是有棺木上画的那些东西,才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自然也说明这里面装的东西,极有可能就是从苗疆运过来的。
而且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具棺材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咒,这些符咒连这些人都有些没有见过。它们在昏暗马灯的照耀下,闪耀着妖异的殷红的光芒。杨小环的眼睛不住的颤动,她寻找了这么多年,一直寻找的就是这样东西。那棺材上留下的符咒,就是当初那人所留下的!
大家都明白这棺材上,不但有着这种稀奇古怪的符咒,肯定还有一些蛊师所下的蛊物,甚至是还有一些小型的阵法。虽然不明白这种目的具体是什么,但是显然这棺材里有东西很重要。
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但是面对一具这样古怪的棺材,大家纳闷的是,它应该来自于苗疆,却没有停在苗疆,反而摆到了这里来?
难道这个棺材里的人或者尸首,是这里的本地人?
那他为什么会有苗疆人留下的符咒,还有苗疆人布下的蛊术?这是那些不知道缘由的人,心里的各种想法之一。但是这里还是有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这可能包含了一个大秘密。
不说杨小环静静的看着,眼神里充满了激动,就是另外的人都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苗疆一直盛传着说,三大奇绝蛊物之一的鬼蛊,已经失传的事情。
张燕也很激动,她是知道这个传说的。张家那位还在世的大蛊师,经历过当年所有的事情。看着棺材上的符咒,张燕眼里闪过一丝贪婪。不过她眼神瞟过龙峰治脸上那不宵的神色时,心里顿时一惊便清醒了过来。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