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大戏骨 > 正文 859 十面埋伏

正文 859 十面埋伏

书名:大戏骨  类别:网游动漫  作者:七七家d猫猫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今年颁奖季之中,韦恩斯坦兄弟力推“艺术家”和“铁娘子”两部作品,声势浩荡地展开了学院公关,剑指奥斯卡小金人,无所不用其极。

    影后争夺战之中,哈维-韦恩斯坦将箭头瞄准了格伦-克罗斯和维奥拉-戴维斯,前者第六次奥斯卡提名,距离第一次提名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却始终没有能够登顶,劳苦功高;后者演技扎实、角色精彩、亲切友善,今年的作品更是备受肯定,颁奖季前半程强势领跑。

    金球奖之后,关于格伦态度高傲、拒绝公关、姿态清高的传闻,不绝于耳;而关于“帮助”严重过誉、名不副实的传闻也沸沸扬扬,甚至一度传闻维奥拉与导演塔特-泰勒(Tate-Taylor)关系紧绷。

    影帝争夺战之中,哈维则集中火力攻讦蓝礼。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关于蓝礼的负面新闻始终就没有消停过,“那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把整个好莱坞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业内流传最为广泛的趣闻——以嘲讽的方式。

    柏林电影节期间,业内传闻陆陆续续地开始泄露消息,新闻媒体敏锐地嗅到了异常。传说,“杀戮轮回”伦敦拍摄现场和柏林电影节的影迷互动,全部“影迷”都是蓝礼自掏腰包聘请的,不仅是为了自己增长声势、登场头条,而且还目标清晰地指向了学院公关。

    这些消息,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康奈尔-麦格雷戈显然和哈维-韦恩斯坦秉持着同样的观点,又或者更进一步,二者是一丘之貉。

    那些幕后的互动和牵扯,恐怕只有当事人知晓了;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娱乐周刊”的专题报道发布之后,哈维势必在背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看看报道的蔓延声势就知道了。

    过去三周时间里,相关消息没有彻底爆发开来,也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始终文火慢炖地发酵着;然后,伴随着“娱乐周刊”的专题报道,一夜之间,相关报道就彻底炸裂了开来,似乎圈内消息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于是一窝蜂地倾泻而下。

    “娱乐周刊”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康奈尔也仅仅只是点燃了导火索而已。

    首当其冲的是“滚石”。这本杂志曾经是销量统领全美的专业音乐杂志,现在渐渐转型成为了综合类娱乐杂志。对于蓝礼,他们的态度始终如一:不买账。音乐也好,电影也罢,从来不假辞色。这一次,他们自然也不会错过。

    “滚石”杂志言之凿凿地表示,“一个人的演唱会”完全就是为了炒作应运而生的。不仅是为了赚钱,也不仅是为了专辑销量,甚至不仅是为了格莱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树立自己在民谣方面的强大影响力,打造出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在文章之中,他们甚至提出了质疑:第五十四届格莱美,为什么选择了今年改革?选择了今年嘉奖民谣?为什么选择了“堂吉诃德”?尤其是年度专辑奖,难道不应该是“21”稳操胜券吗?

    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都在指责格莱美的评选不公正,而且涉嫌黑幕。

    紧随其后的是“今日美国”、“休斯顿邮报”、“纽约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等权威媒体,这些媒体都有相似的共性,整体而言是严肃新闻,但娱乐属性却是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比起“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来说,他们的娱乐新闻都占据了更大版面。

    铺天盖地,真正地铺天盖地。此前三周压抑的能量、酝酿的情绪、隐藏的武器,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一鼓作气地宣布爆发出来,犹如核武器一般,摧枯拉朽地横扫而过,几乎没有给大众和网友任何喘息的空隙,以惊天动地的方式,以电光火石的速度,抢在人们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盖棺定论。

    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阅读新闻是具有引导性的。

    比如,美国中部地区的民众,他们是不会阅读“洛杉矶时报”的,甚至就连“纽约时报”都舍弃,他们关注的是中部地区自己的报刊杂志,整个报道倾向更加保守。

    再比如说,纽约的民众,他们会阅读来自不同新闻源的报道,试图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同一个新闻。但归根结底,他们内心深处对“纽约时报”的信任是不可取代的。

    从阅读新闻,到了解情况,再到做出判断、站定立场,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沉淀和转换的过程。只不过,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仅仅阅读了一份报纸,就选择了相信权威;只有小部分民众愿意尝试阅读不同的报纸,更换观察视角。

    但,这一次的新闻,蔓延速度之快、定论速度之快、下坠速度之快,着实难以想象。一条新闻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又一条新闻出现,然后再一条新闻出现,让人应接不暇。

    其实,有人稍稍冷静下来的话,就可以发现:新闻数量确实无与伦比,但翻来覆去、归根结底,还是“娱乐周刊”报道之中的同一套。换而言之,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同一件事,而且新闻源也几乎是重叠的。这就意味着,真相根本就没有揭晓。

    不过,人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信息洪流滔滔不绝地冲撞过来。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深究的空间,甚至没有喘息的空间。

    雅虎社区之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咒骂声,无处不在。

    “该死的垃圾!虚伪的婊/子!无耻的混蛋!你欺骗了所有人!所有人!”

    “我不敢相信,我居然购买了两张你的专辑。耶稣基督!你一定当我们所有人都是傻子,不要脸的混球!”

    “自以为是的伪君子!滚!草!”

    “居然利用无辜的孩子,还是重病的孩子!而且还是逝去的生命!你到底有没有心?黑心!”

    “到底还有什么是谎言?是不是整张专辑都是剽窃抄袭的?不要脸的混球!”

    “你辜负了我的信任!你就应该下地狱!地狱!”

    “虚伪!清高!令人作呕!除了一副皮囊之外,一无是处、满嘴谎言的伪君子!”

    “该死的垃圾,你欺骗了我的情感!我现在感觉到羞愧!居然上当受骗了!我不敢相信我以前到底做了什么!耶稣基督!去死!你就应该去死!”

    ……

    漫天漫地的咒骂声充斥了整个雅虎社区的留言板,管理员不得不删除那些纯粹骂人的帖子,但这样的举动不仅没有遏制情况,反而彻底激怒了网友们的愤怒和暴躁,不少人都开始漫无目的地破口大骂,连绵不绝地发帖回帖,恶意刷屏,整个社区都炸锅了。

    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超过五万个帖子,超过五百万个回帖,超过八千万点击率,雅虎社区爆发出了千禧年以来最大的访问能量,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却不是欢欣鼓舞的结果。

    曾经因为“速度与激/情5”而欢呼庆祝的网友们,曾经因为“活埋”、“爱疯了”、“抗癌的我”而热烈讨论的网友们,曾经因为“堂吉诃德”而彻底畅谈的网友们,曾经因为蓝礼的演员魅力和个人魅力而惊叹连连的网友们……

    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都消失殆尽;调转枪口之后,齐刷刷地瞄准了蓝礼。

    网络时代的人气,犹如泡沫一般,蓬松地爆发开来,迅速堆积成为一座小山,短时间之内就遍布了视线;但只需要一阵轻风,所有泡沫就会消失殆尽,显露出隐藏其中的一片荒芜废墟。宛若海市蜃楼,徒留虚名。

    同样一群人,推送着蓝礼达到了事业的巅峰,“爱疯了”和“抗癌的我”连续北美破亿,创造不可思议的辉煌;还是同样一群人,七手八脚地将蓝礼从巅峰之上拉了下来,甚至还凑上前狠狠地踩几脚,宣泄自己内心的怒火。

    自“太平洋战争”以来,蓝礼出现在大众面前已经前前后后两年多,但,他依旧没有任何根基可言。此前六个月的辉煌和人气有多么汹涌;现在的狼狈和乱局就有多么糟糕。

    从人间到天堂,这段旅程足足消耗了三年,乃至一生;但从天堂到地狱,却只需要二十四小时。这是网络时代的幸还是不幸?这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绝对是网络时代无可取代的标志性特征。

    从媒体到网络,从记者到网友。“娱乐周刊”这篇文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浩浩荡荡地炸裂开来,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今年颁奖季之中的最重磅新闻,强大的声势仿佛三个龙卷风同时过境,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只留下一片狼藉。

    威廉-泰勒不敢置信地看着眼前的雅虎社区,一篇又一篇骂声连连的帖子,那一个又一个的粗话,刺痛了眼睛。

    这是怎么了?这到底是怎么了?如此短时间之内,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是“娱乐周刊”的一篇专题报道而已,不过是一系列没有证实的新闻串联而已,怎么可能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没有任何的求证,没有人询问文章之中的任何一位涉事人,更没有人询问蓝礼的回应和态度,现在所有人都已经迫不及待地下定结论了?

    不,不仅仅是盖棺定论而已,他们甚至已经开始落井下石、撇清关系了!

    这是怎么了?这些面目可憎、表情狰狞、怒火冲天、失去理智的网友们,还是他所熟悉的那些友善支持者们吗?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