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毒麦 > 第222章 无价礼物

第222章 无价礼物

书名:毒麦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望舒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这种闲逛,实际是德志不愿意做的,可是没办法,这次验收,领导陪同,验收过后,重获自由,所有具体工作都是他自己来决定,来安排时间。、

    今天已过,明天就要离开巴东。今天白天是德志一生中最后呆在巴东的白天,同样,晚上也是最后一个晚上。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在宾馆住宿,到三年后的晚上,来验收项目,也住在宾馆。这个地方,是德志消耗三年青春岁月的地方。

    在巴东,德志跟他妻子完成了投放种子的工作,不久,德志在巴东,接听到他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她怀孕了,着实让德志兴奋得睡不着觉,证明他自己是强大的,要知道,在中国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怀孕,一是德志的“种子”优良,二是他妻子的“土地”肥沃。两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促成了这件事,继而书亚来到世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巴东留下很多值得纪念的东西,这个职业的改变,造成了德志后来的性格发展,如果早点改变,也可能不是德志这个样子,德志本想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后来发现并非如此。目的和初衷都是好的,过程却是艰难的。经历这样的变化,心路有了这样的历程,想必会让人成熟不少。没有心路历程,仅有人生的阅历,恐怕还不是产生这样的质变。

    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他们回来了。回来的时候,大家看上去,非常开心,一天走访验收两个村,无论如何,都是高效率的。据说,两个村的距离不太远,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山下的那个村,周围都是高山,过了高山就是长江。这个村地处大山深处,却是世外桃源。山花开了,没人知道;山花谢了,还是没人知道。这个地方很适合养老,计划生育,在那里根本行不通。村干部每年都要想办法瞒报,不这样,就会扣工资。好在,村民外出的少,都愿意呆在家里,村里的人口始终控制不住,他们倒也贫困,只是比独生子女的家庭更加幸福。

    这次解决吃水困难,他们才知道,在他们的世界之外,原来还有人在关心他们,没有忽略他们,让人感动。因此,建立饮水工程纪念碑,他们非常乐意,将石碑建在高山之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

    这份感恩在山里人那里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做假。后来,德志听说他们同样燃放烟花爆竹,表示感谢,表示欢迎,也表示欢送,希望他们快来,来了之后,如果不想呆在村里,想走的话,他们也欢送。至于在纪念碑前合影,那是另一回事,老贺很喜欢和大家一起合影,后来就不仅和村民村干合影,还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合影。

    这样合影,就让大家感觉到做的事没有白做,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是好事。特别是村民受益,解决了难题,可以喝到足够干净的水,真是好事。

    晚上,大家饭后,各自归去。省领导和州、县两级领导还要沟通工作,他们还有其他“活动”,因德志不是政府官员,自然不懂,也未经历,更无发言权。

    刘小姐请大家到老白的房间,老白的房间很大。这次捐款做水利项目,据说是老白出的钱最多,因此,要他来看看,算是放心一些。

    老白原来是牧师,在加拿大教会工作,负责筹资,筹款后,就到了中国投资,但这种投资,根本不图回报。

    老白说英语,大家差不多都听不懂,不过,老白的英语说得很清楚,速度合适,这和他经常教导人有关。而老贺,说话太快,一般人都听不懂。德志听不全面,只是断章取义,听取一些单词就行。不知道刘小姐听不听得懂,反正她都能翻译,这让德志很佩服。

    德志之所以留在机构这些年,觉得这个机构是个慈善机构,领导有才,听得懂英语,就是本事,值得德志去学习。

    还有,德志抱着希望,就是将来可以出国。这个简单的想法,实际上是不容易实现的,不容易实现,也要存在希望。这是人生的目标。出国,最初的打算就是做项目,没有其他目的。

    后来,德志想到机构有了人才,才会有资金进来。老外有钱,却无法了解内地人的需要,就等于零,一点用都没有。

    内地的需要,通过机构的才子们,翻译成老外看得懂的语言,是最有效的。但是,仅仅懂得英语还不够,还需要投入人力,做好项目,做出成绩,让村民得到实在的好处才行。

    老白说话,刘小姐翻译,老白的意思,是和大家合影,然后将照片洗出来后,贴在自己家的冰箱上面,每天总要开关冰箱门吧,看到了就为冰箱上的人祷告,看到了就祷告,养成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做法比在口头上说爱啊爱的要强得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爱,比空泛的爱强得多。

    刘小姐习惯了老外的做法,可惜老外的做法没有影响到刘小姐的做法,她绝对不会将同工的照片放在自己家的冰箱上,或者放在自己的钱包里。

    刘小姐来到内地,多少都要向齐老师学习学习。齐老师嘴上的功夫十分了得,但是骨子里还是照顾自己的人。这种爱不是博爱,是私爱。

    爱是分界限的,也是区别对待。德志深有体会。在内地,齐老师如同党一样,啥事都管,啥都管不好,员工都不服,主要是心里不服,嘴上服从,表面上看来,无事,实际上暗潮汹涌,有一场大的风波即将出现。

    次日,县民委迎来送往还是不错的,面子工作做得很到位,可惜,德志他们并不领情,因为若在乎他们,他们肯定会经常嘘寒问暖,不是来了验收团了,他们才着急,才表现表现,这个虚伪的举动,让德志非常清楚地看到,其实,上当受骗的就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高官们。

    老白第一次来中国,临走,县民委啥表示都没有,这明显地表面,县民委根本不会在意验收团,只不过,有了省里的有关领导,跟政府有关,就不得不应付应付,其实,省里的领导是齐老师的旗帜,没有省领导,就没有齐老师,齐老师利用省里领导的招牌,好让刘小姐有所依靠,有所依赖,刘小姐做项目走进了死胡同,认为,在内地做项目,离开了齐老师,啥事都别想办成。

    要说出钱的,就是刘小姐所在的机构,还有刘小姐所在机构的合作伙伴,他们出了钱,在刘小姐看来,出钱还是要依靠当地政府,没有政府,就没办法进村,没办法进村,村民就无法受益。无法受益,那钱就花不出去。

    钱花不出去,那么说,这个项目就不算成功,对捐赠人如何交代,岂不是欺骗吗?那一定是骗捐,这样,整个机构就无法运转下去了。

    现在的齐老师为什么骄傲,原因就在这里,民间慈善机构不可能让你进村,必须要和政府机构合作,而与宗教口合作的,只有省里的主管机关,有关领导表态,帮助协调引荐,才能在县里开展项目,哪怕是做慈善,做好事,也是如此,不能任意妄为。

    齐老师一骄傲,自然就有许多麻烦事出阿狸,首先,她不清楚自己的分量,总觉得非常厉害,天下女人都该死,惟独她不该;所有人都是笨蛋,惟独她聪明;她全知全能,任何人都比不上她。她非常厉害,所有人都不是她的对手,谁要不服,她就搞谁,绝不手软。

    县民委的送他们上了船,那种俄罗斯的军用转民用的快船,想必老外们还没坐过,在长江三峡里跑这种船,是非常合适的。经过三年,三峡的水位已经涨到了156米,船在水上,行走起来非常安全,远没有以前,船过三峡时凶险,这种凶险,可以轻易地夺取船工的性命,包括在岸上拉纤的纤夫纤娘们,他们生活在长江边,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听惯了船上的号子和歌声,也看惯了人生的生死,非常豁达,只知道朴素的道理,干活,干了才有饭吃,才能活命。他们睁开两眼开始工作,到太阳落山,开始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就这样过来的。

    船开始,喷气喷得老高,拍打着水面,船开始飞起来,那船头离开水面,船尾在水里,划开碧绿的水面,向大山之间飞去。

    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的豪迈,在此时可以实现,现在过三峡,非常快,不像过去那种帆船,现在开船,技术含量很低,什么人都能开。

    船很快到了茅坪港,然后坐缆车上去,上了大巴车,向夷陵开去。

    到了夷陵,再转大巴车。

    在大巴车上,老白给德志一支笔。这是一支美国产的圆珠笔,非常好!可惜不知道里面的笔芯在哪里有卖的。不过,能有一支笔,也算是一种纪念。

    到了巴东,到了中国,老白没有收到县民委的礼物,他就自己买,买了衣服,还有瓷器。所谓的瓷器,就是搁筷子的支架,这个东西,在中国随处都有,可惜在加拿大,就非常不容易买到了。

    这个小玩意又不贵,又有纪念意义,因老白来一次中国,非常难得。有了这次,不知是否有下次。

    德志收了老白的礼物,非常开心,在这方面,他已经做得比其他人要好得多了。因老白懂得英语,懂得了英语,就学着跟别人交流,人家感到亲切,在异国他乡听到母语,不亲切才怪。还有,老外有赠送礼物的习惯,只是,隔着千山万水,没办法带来很多礼物,即便带来了,还要经过上面领导的挑选,恐怕也到不了前线同事的手中。

    在这个方面,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大同小异,特别是现在,非政府机构向政府机构看齐,在效法政府机构,就难以避免那些不良的习惯和影响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