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毒麦 > 第235章 开房轶事

第235章 开房轶事

书名:毒麦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望舒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上了车,还要有座位,在市区,车是不能超载的,等出了市区,随便加人,车主不吃亏,人吃亏,车吃亏,还不安全。不过,人们都习惯了这种拥挤。这种生活状态,人们习以为常。如果人人都拥有车辆,也就不存在这种挤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现象了。

    开车的时间到了,车就开始发动,考虑到车本身是需要有诚信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到了时间,车就会走,大概到了一定的时间,车就会来。经过长期的行为,跑车的司机和车的主人都换了,可路线和时刻表都没换,人们看中的不是啥车啥人,看中的是一种承诺,并且实践自己的承诺。

    车缓缓前行,司机开车,卖票的在路上用眼睛扫射,看看潜在的客户。有人积极,站在路边,守着行李,等车一到,立刻招手,停车后,慌着将大包小包的东西往车上装,不分车头还是车尾,只要能将货物弄上车,都行。

    此时,售票员就要下车,指导乘客摆放行李,尽量使用好车上的每一寸的空间。然后,人满头大汗地上了车,买票时,又讨价还价搞半天,占一元钱的便宜,都愿意,谁叫人节约惯了呢?

    车到了乡镇,有学生上车,放假了回家,买的票却不是半票,不是学生票,因家里不通火车,没有这个优惠,加上县市内的交通,都是当地政府在管,多收钱,就多收税,对当地有好处,对学生买全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不做深入的研究。

    车到了村里,有人下车,下车之后,车内就空荡荡的了,反而颠簸得更厉害。接着,司机将车开到坡上,德志他们下了车,德志没有忘记对司机说声谢谢,然后十分满意地下了车,德志看到司机惊诧的表情,十分好玩。

    司机赚钱了,还有人说谢谢,这个让司机不能接受。他认为,当今的社会,就是钱在起作用的社会,当一个人不要钱,而改为要尊严的时候,就变得比较浮躁了。

    下车后,德志看到的天地更宽广,比城里的视野开阔多了,心情自然爽朗。德志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老婆和孩子,加上才死后余生,心里格外舒畅,人生苦短,与家人在一起,需要好好珍惜分分秒秒。

    德志他们赶到了德志的丈母娘家,两位老人见了孩子、外孙回来,非常高兴,人老就盼着儿女常回家看看,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的贡献。只图儿女团圆,和睦相处,平安一生。

    说起来是看望老人,实际上回到家后,两位老人更加忙碌,说起来是回家照顾二老,实际上是麻烦他们,因马上要回家。

    老人很高兴,村里的老人都会关注这件事。因当下的村落已经变成了老人村,老人们常在一起聊天,聊天的内容不外乎孩子们,相互比较,看谁厉害,更重要的是,比较来比较去,看不到,等于白说。

    老人看到孩子们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时候回来,对老人是个安慰,也是一个骄傲的理由。

    德志他们回来短短几天,可是,老人挂在嘴上的得意之情,要保留得很久,直到下次回去,更像机器加了油,马力十足地向前跑。

    在娘家不能呆时间长,虽到中秋,可蚊虫仍然到处肆虐,对小书亚有伤害,他的皮肤娇嫩,蚊虫见了他细皮嫩肉的,高兴坏了,只要德志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遭殃,德志倒安全得多。相比较而言,德志的皮较厚,虽是a型血,可蚊虫更喜欢容易咬破皮肤的供体。

    在丈母娘家实在懒得呆下去,再这样下去,会让人崩溃的。蚊虫喜欢生人,是新鲜的血液,需要换一换口味,当然,德志一家回来,供给蚊虫新鲜食物,对丈母娘家的蚊虫多少也是一种贡献,蚊虫抱着好感,期待再次来做客。

    从德志的丈母娘家到候车点,需要走一段半小时的路,在乡间,走路是最常见的,因地方太远,需要靠两条腿行走才能到达。再说,村里没有公共汽车,出门就有汽车,现在的农村条件不像电视吹嘘得那样好。如果长期看新闻联播,走出去,会比别人呆头呆脑一大截。

    到了候车点,需要耐心等待,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车提前来。人来了,就巴不得早点上车;自己上了车,就巴不得车早点开走,哪管人家上不上车。车上的人越少越好,司机希望越多越好。

    司机希望人都是货物,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

    小书亚一上车,就开始睡觉,车在摇晃,如同摇篮,让小家伙加速睡眠。上车就开始睡,下车就到处跑,不到时候,不会主动上床睡觉。

    因德志错过了探亲的高峰期,当人们都还没回来的时候,他们先回来;当人们回来过中秋的时候,他们离开,车上并不显得拥挤。

    回到家,德志就开始准备明天去恩施了。

    中秋节和端午节回他丈母娘家已经是多年的习惯,毋庸置疑,在家里肯定要比在外面强,哪怕天天吃稀饭,心里也舒服,毕竟一家人团圆了,不会因天各一方,为对方牵肠挂肚。

    收拾完东西,德志陪孩子玩了一会儿,然后吃饭,洗澡,洗衣服,睡觉,晚上与她行房事,算是告别晚餐。

    早晨,天已经亮了,到了中秋,到时候天会亮,德志就起床,睡懒觉的要受穷,这是《圣经》上的话语,不会错的。德志作为一家之主,不敢偷懒,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早起三光,晚起三慌,不让问题拖到最后才解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

    离开家乡,再到恩施,来接替刘小姐,让其可以回家。

    听说大姨妈齐老师从新马泰回来,直接去了恩施,看看受伤的芭比。另外,芭比的姐姐已经离开恩施到了常德一家教会,那里正缺少一个传道员,而她有着神学的背景,教导一些老太太老头子们,不在话下。

    芭比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现在转到普通病房,考虑到病人家属的住宿问题,刘小姐和齐老师商量后,安排他们去当地教会住宿。

    德志弄不清楚当地教会的情况,只晓得这是一个十分牵强的理由,本来,德志他们做项目是不和当地教会发生关系的,为了避嫌,不得不这样。当地教会不做社会服务,自己还需要钱来发展教会,怎么会帮助别人呢?对他们来说,能省钱就省钱,能节约就节约,病人家属一股脑地都去教会,势必会增加教会的负担,至少水费和电费需要承担吧,暂且不说住宿费了。

    德志听尹懋说安排家属去教会住宿后,因交通的原因,实际上只住了两个晚上,到第三个晚上,就再也不想住那了,他说:“很明显地感觉到,教会内部就有分歧,很成问题,暗潮涌动,在教会,还不如在医院。”

    德志说:“也不会吧,教会办的医院在过去不是有很多吗?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何况这是个小地方,人们的视野不太宽阔,总有些不同意见,也属于正常。”

    尹懋的胳膊上安装了钢板,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疗,稍微好一点点,他的妻子关心得无微不至,非常上心,又能做出可口的饭食,心情又爽,对伤病员的照料非常到位,比医生护士强得多。医生护士只懂用药治疗拿钱,不会和病人做进一步的交流,如果病人在医院孤单下去,实际对治疗一点好处都没有。

    德志还想和尹懋说话,刘小姐说:“刚才去定了房间,你和芭比的爸爸住一间房,芭比的妈妈想洗澡了就去房间洗,这是房卡,你先安顿一下吧。安顿完了,就过来。”

    德志答应下来,正在这时候,尹懋说:“我今天要走了,回家养伤会更好。中午我请大家吃饭。”

    德志点头答应下来,然后提着行李箱、背着背包前往旅社。

    这家旅社就在医院附近,非常好找,过了马路,看得到牌子,非常醒目,一晚上五十元,估计住十天,就是五百元,按说不贵,可是,为何让其他人住教会,单单让德志和芭比的爸爸住旅馆呢?

    德志一路想,一路走,很快就到了旅馆。

    德志脚踏进旅馆,柜台后面跑出一个幺妹,问道:“请问,您住宿吗?”

    “住。”

    “每晚五十。”

    “好。”

    “那交钱吧。”

    “我有房卡。”

    德志说着,亮出了房卡,这下子让幺妹愣住了,她笑眯眯地说:“哦,已经交钱了啊。那好,跟我来。”

    德志将房卡交给她,她拿着房卡,走在前面,向楼梯走去,德志看到她浑圆的一左一右的摇晃,心里就有了邪念,不过,马上转回来,不敢继续想。那幺妹打开了房门,说:“今天和明天的房钱不用交了,后天就要再交钱了。”

    德志心里说,真俗!这妞还不知道我要住上十天呢。懒得跟她说,她知道不知道都于事无补,钱是要的,住不住、住多久都无所谓。

    幺妹开了房,交代了几句,就走了。德志不敢胡思乱想,幺妹的介绍,其实德志没听进去。住旅馆住得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自然就懂得入住的规矩,不用她来教,况且不是很五星级的酒店,就更没必要那么讲究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