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权虽然被众多节度使共同剿灭了,但随着秦宗权的败亡,曾经的反蔡州军联盟也迅速瓦解,朱全忠、朱瑄、朱瑾这三个曾经的结义兄弟也迅速决裂,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激战。
于是,那些秦宗权的残部就存活了下来,形成一个个新的军阀势力。
这些新势力中,一部分像孙儒那样继续残害百姓的,虽然能猖狂一时,但因为始终得不到民心,所以最后还是被剿灭了。
另一部分则吸取秦宗权等人迅速败亡的教训,开始发生转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肆残害百姓,反而加以安抚,恢复生产,再加上他们运气比较好,所处的地方没有什么强大的藩镇,所以逐渐在唐末众多势力中存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杨渥视作心腹大患的湖南马殷。
而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蔡州军的残部也保留了下来。这一部分残兵的实力其实并不算差,不仅保留了当初蔡州军的那种虎狼作风,而且兵力数量也有不少。只不过他们的运气较差,相对于周边势力来说实力却差了很远,无法在周边强大藩镇的夹缝中独 立存在,所以只能选择投靠一方。
光州的情况便是这一类,地处淮南和朱全忠这两大强藩之间,根本没有独 立存在的可能性。
不过,他们作为蔡州军的残部,当初与朱全忠也是死敌,而淮南虽然也剿灭了蔡州军的残部孙儒军,但与光州的蔡州军残部却没什么仇怨,所以七年前,当朱延寿率军以有些取巧的手段袭破光州时,当地的的蔡州军残部就顺势投靠了淮南。
不过当时清口大战还没爆发,淮南面临着很强的北方压力,所以对光州的这些蔡州军残部也非常纵容。而且为了不刺激到他们,杨行密特地任命了孙儒军的降将,曾经也是蔡州军一员的柴再用为光州刺史,同时,柴再用带去的军队也只有一千多人,而当地蔡州军的残部却有四千多,所以柴再用在当地基本没什么话语权。
不过随着这一次军政分离政策的实行,光州的这种平衡状态自然被打破,当地蔡州军残部都意思到了局势的不妙;而等到杨渥正式宣布任命李遇为光州刺史,并且带兵五千前去上任,这显然是来着不善。
这些蔡州军残部同样不是什么善类,对外来者抱有极大的敌视,所以很早以前柴再用就被他们架空了。
而这几年,这些蔡州军的残部虽然比当年秦宗权时代收敛了许多,但在残害百姓方面却并不比当初要好多少,因此在淮南也颇受诟病。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与朱全忠之间的那点仇怨也逐渐淡去,而许多人又重新不满足于一辈子待在小小的光州;尤其是,光州经过他们多年的盘剥,早就民不聊生了,按照蔡州军的习惯,也是时候换换地方了;再加上,这几年朱全忠的势力越来越强,声势之大远在淮南之上。所以很多人渐渐有了背叛淮南投靠朱全忠的想法。
杨渥还记得,历史上就在明年,光州便发生了叛乱事件,当地势力赶走了柴再用,投靠朱全忠。
那时候,朱全忠早就彻底击败了王师范,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又完全掌控了朝中局势,势力几乎达到了最巅峰,所以在得知光州叛乱后,立即亲自带领大军南下接应,围困光州的淮南军队只好撤离。
而杨渥之所以力主要动光州,一来是为了用光州立威,二来也是想要提前激化矛盾,赶在朱全忠腾出手来之前就解决掉光州问题。
如今随着杨渥开始实行军政分离,他的目的显然达到了。
八月初,就在整个淮南忙于秋收之时,光州叛乱暴发,当地蔡州军残部共推一个叫王言的都头为首,发兵攻打柴再用的刺史府。
柴再用虽然提前有准备,但依旧寡不敌众,最终率部只能逃出城外,等待援军。
当天,叛军在光州大肆掳掠,又派遣使者北上请求朱全忠派来援军。
消息传到广陵后,杨渥反而松了口气,知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叛乱在这个时候爆发,总比在明年爆发要好,至少不需要直接面对朱全忠亲自率领的大军。
他知道此时淮南上下许多人都在看着,若是应对得好,军政分离的事情差不多就能成;应对得不好,难免别的地方不会出现波澜。
杨渥的应对方式当然是出兵弹压,面对叛乱其实也没别的选择。不过如今杨渥需要坐镇广陵,不可能亲自率兵前去,这统兵将领的人选就需要好好考虑一番了。
目前淮南能打的将领,自然便是已经被杨渥任命为都督或者都指挥使的几人了。
不过六个都督之中,李神福与王茂章出征在外,周本在杨行密身边,台濛镇守宣州,李承嗣镇守寿州,杨渥自己又要镇守广陵,都不能轻动,所以只能在都指挥使中选择。
最后杨渥决定让秦裴为招讨使,率军五千人,再加上李遇将会带去的五千州兵,以及柴再用的数百残部,应该是足够了。
其实按照杨渥的想法,这次平叛最好的带兵人选却是柴再用。
别看柴再用在这个时期还不出名,而且他担任光州刺史多年,却始终只能做个傀儡,所以在淮南被许多人称为无能刺史,很受人轻视。
不过杨渥却知道这个柴再用的能力其实很强,是李神福、台濛这一批老将之后最能征善战的将领,统兵之才不比周本、王茂章他们差。这一次杨渥力排众议让他担任都指挥使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如今军队整编还没彻底完成,柴再用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他手中那几百人,临时给他增加兵力显然不现实,容易出现指挥不协调的问题。
好在用秦裴为将也不差,还可以为刚刚任命为都指挥使的他刷刷功劳。所以,在得知消息的当天,秦裴便率军离开了广陵,速度之快,让淮南上下咋舌不已。
ps:有人提到杨渥姐姐的儿子应该是杨渥的外甥,这一点的确是作者的失误,已经改正,多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