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结语
也许含剧透,不喜勿看。顶点小说 US.C更新最快不知道这回会不会和谐……
这本书渐渐写了五卷了。从一开始自嗨的写意下笔,到现在,不觉已经两年了。
从完本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剧情也才渐渐展开而已,这毕竟是漫步歌神路90后的毕文谦的初心仅仅是一辈子安心唱歌,但目睹过1世纪没有歌坛只有娱乐圈的主角,很清楚如果自己独善其身的话,只会被时代碾压。
既然不想待在染缸里,却又有着理想,能怎么办呢?很简单,也很狂妄在染缸形成之前,将之砸掉,自起炉灶。这是1世纪的中国青年才会有的霸气。
于是,从决心“投笔从音”开始,毕文谦就一直处心积虑做着事情。
但这不是一个围着穿越者转的世界(如果有读者喜欢那样的世界,这里先抱歉一个),毕文谦穿越了将近三年,努力了将近三年,真正让理想或者说事业骤然走上快车道的,却是在会计师视察文华公司时,他的一席无心之言。
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话改变了狗大户买东风那单生意,从历史上的5亿美元变成百亿上下的生意而前一年整个中国的外汇不到1亿。而且,由于是直接被会计师知道的,这份功劳也不可能被贪墨。
在文中的87年下半年开始,蝴蝶效应不断酝酿有了剧变:没错,中国的历史,出现了重大改变了。
改变的,不仅中国大陆,整个世界,也在改变,只不过蝴蝶效应目前还不够剧烈罢了。
就像第五卷最后一章结尾说的也许,香港,我征服,在我见之前。
也许香港的娱乐圈在很多70、80后人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怀,但毕文谦穿越前是一个90后,即使稍微知晓那些典故,也不存在深厚的情怀。
当毕文谦仅仅为了杜绝香港有活力的社会团体为了暴利而疯狂向内地输出盗版音乐制品这个小小的初衷,而从国家层面向二代们分析香港的历史定位,作出退伍军人便衣渡香江的建议之后,他的心思就再没有放在那一隅过。
但在他看不到的时间、地点,事情始终演变着。
如果是看书仔细的书友,应该记得,万鹏和刘甘美在莫斯科餐厅吃饭时,刘甘美感慨过万鹏虽然能够动用的资源少,但他的自由度更高。而刘甘美为代表的南下香港的人们,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不过如此的小小力量,能够轻易碾压香港所有有活力的社会团体,但如何去做,是有内部牵制的国内亲欧美的派系,自卑跪舔的思潮,担心影响回归的步调,对于十年前香港左派势力的态度……不一而足。这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之前的那篇“解释”,已经被和谐了,这里自然要有所收敛。
正文虽然写得风轻云淡而留白,但以刘三剑进入文华公司为标志,刘甘美等人在香港掀起腥风血雨,从局限于香港的直接战斗来说,在湾湾被江南案牵扯的时间点上,不过是摧枯拉朽的碾压。但在不局限于香港,不局限于直接战斗的层面来说,刘甘美等人是肩负了很大的风险的。可以说,这是“很有魄力”的行为,做得出色是功劳,出了差错得背锅。所以,当大小两个晓琳进入文华公司时,刘甘美等人的行为才有了正式的定性确认,这既是因为东风生意的结果,同时也有刘三剑离开文华公司中心的代价。
文华公司要在香港成立子公司,刘三剑要出任经理。同时,刘甘美,一个碾压了香港所有有活力的社会团体地头蛇的人,出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中方代表,这既是对刘甘美的肯定,也代表中国在对港事务上的态度的明确。
这些,在毕文谦这个宅男的第一视角里,是不会亲眼看到的。但这一切,必然深刻地改变着整个香港社会,自然,所谓的娱乐圈,也在其中。
也许可以这么比喻一下:刘甘美,以及将来的刘三剑,对于香港娱乐圈来说,就像麦克阿瑟相对于二战之后的rb虽然正文目前来说还不是,但这个趋势是必然的。而毕文谦,则相当于是美国总统。同时,对于这个他自己一手铸成的格局,毕文谦基本是懵懂的,后知后觉的。
也许,对于很多书友,对8、9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有所情怀的书友来说,这本书里毕文谦将要直面的香港娱乐圈,会大不相同,虽然人还是那些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就是格局不同,这就是居高临下。同时,这就是蝴蝶效应。
顺便,大家可以在书评区或者书友群,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提一些这个时代的香港相对耳熟能详的明星,我可以参考一下,兼听则明。
至于其他的……鉴于之前的“解释”被gg的遭遇,就不说太细了……北万鹏、南刘三剑、东宁之、西大晓琳、外王京云、内小晓琳,以及中枢的黎华文华公司的影响力,在第六卷里,在88年里,将会重重参与着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问题在于,这是一本娱乐文,世界格局的演变,多数多半会以留白的形式,由大家意会了……吧。
毕竟,毕文谦只想当歌神,哪怕他为了这个理想,会花前半生改造世界,但这并不是他格外在乎的。他只是一个有着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霸气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