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扭头看去,见发出声音的人居然是唐霄。
原本已经绝望的妇人听到唐霄的声音,宛如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急忙松开福伯的腿,朝他跪倒,使劲磕头央求。
“张四婶,你先起来,不然我不好施救。”伯府门口铺的是青石板,唐霄看到妇人额头上已经有血迹渗出,急忙劝道。
张四婶闻言立马颤颤巍巍地从地上爬起,生怕自己耽误了唐霄救治的时间,却不料起身太猛,差点一头栽倒,辛亏周边几个庄户眼疾手快,将其扶了起来。
福伯走到唐霄身边压低声音,面色沉重地说道:“瓜怂,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容不得你胡来。”
“福伯,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把握,但既然已经这样了,不如让我试一试。”唐霄老老实实地回答,他的确把握不大,只能说尽力而为。
福伯闻言也不再说什么,默默退到一边。
让下人取来一坛七十多度的白酒后,唐霄先用高度白酒仔细地清洗伤口,虽然已经因失血过多而昏迷过去,但柱子的五官依旧全部皱在一起,苍白的脸上显露出痛苦之色。
唐霄见状立马让几个庄户上前把柱子的四肢按住,又往他嘴巴里塞进一块木头,防止他因疼痛咬到自己的舌头,那样就麻烦大了。
紧接着唐霄用消过毒的匕首,将伤口处已经烂掉的肉一一剜去,这是为了彻底清除坏死的组织,但在这个过程中柱子居然出乎意料的没有任何反应。
用清洗干净的手将伤口捏合,然后用沾了水的布帛覆盖在上面,这样做既能防止血液外流,也能防止小肠露出与空气接触,避免细菌感染,失水干燥坏死。
昨完这一步,唐霄突然朝着一边正捂着眼睛,不忍直视这血腥场面的灵儿说道:“灵儿,针线。”
“哦哦。”灵儿反应过来,急忙把手中的针线递了过去。
唐霄接过针线,先将青铜针在火焰上消毒,然后穿上羊肠线,这玩意是唐霄一早就备好的,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派上了用场。
在场之人都不明白唐霄拿针线出来做什么,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众人都大吃一惊,只见唐霄把本来用来缝衣服的针线居然用来缝伤口,针从血肉中穿进穿出,一针两针……若无其事。
实际上唐霄也是第一次帮人缝合伤口,虽然手还有些哆嗦,但好像就是驾轻就熟一般,感觉自从穿越过后,脑子里就多出了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记忆。
缝合完毕,唐霄便用干净的布帛将伤口包扎好,至于古代医师经常用于治疗外伤的金疮药,他根本不敢用。以大秦目前的医疗水平,那玩意儿指不定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制成的。
做完这一切,唐霄一直高度集中的精神终于放松下来,全身的衣物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手上和身上都沾满了血迹。
整个过程看似很短,实际上已经过了将近一个时辰,唐霄终于明白前世那些外科医生做一场手术有多么辛苦,他现在的脸色甚至不比躺在地上的柱子好多少。
“灵儿,扶我回去休息会。”唐霄能做的已经全部做完了,至于能否活下来就看柱子自己的求生**。
看到灵儿扶着脚步虚浮的唐霄走回府里,福伯摸起柱子的脉门,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脉象竟然已经趋于平缓,脸上也逐渐有了一丝血色。
过了一会儿,福伯放下柱子的手腕,对张四婶说道:“张家婶娘,你放心吧,柱子的性命算是保住了,接下来就看天意。”
由此就可以看出,唐霄和福伯的世界观,唐霄心里想的是个人的意志,而福伯则说的是上天的旨意。
“多谢伯爷大恩大德,多谢管家大恩大德。”知道自己直接醒来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妇人对于目前这个结果已经很知足,急忙对着已经走远的唐霄和面前的福伯拜谢。
回到房间,唐霄就躺在床上眯了起来,不过在此之前还吩咐灵儿去煮葛根汁,葛根汁可以用来消炎,也是治疗猛兽伤的良药。
唐霄这一觉直接睡到了次日早上,刚醒来就听到灵儿传来的好消息,柱子在昨天夜里就睁开了眼睛,送去的葛根汁也已经服下去。
吃早饭的时候,福伯看了唐霄好几次,唐霄知道他想问什么,于是直接开口问道:“您是想知道我为什么能救活柱子?”
出乎意料的是,福伯居然摇了摇头:“问你那些作甚,我只要知道你的法子能救人就够了。不过我接下来说的话,怂娃你给我好好记住,要知道这世上总有些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之人,有些秘密如果你不想让人知道,就永远烂在肚子里。
你现在只是一个伯爷,头上还有侯爷、公爷、今上,以及那些在大秦屹立数百年的勋贵家族,他们想弄死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要学会收起羽翼,敛去锋芒。”
福伯从来没有用这样的语气和唐霄说话,而福伯的这番话也如同当头棒喝,让唐霄茅塞顿开。的确如此,从最初的寻找水源、硝石制冰再到昨日的缝合伤口,他的表现太过锋芒毕露。幸亏只是在自家的庄子里,如果是在咸阳城绝对会被很多人盯上,到时候的后果绝对不是唐霄想看到的。
“我明白了。”唐霄重重地点了点头。
唐霄救活柱子的事在庄子里已经传遍了,所有庄户都对他敬若神明,甚至有人说他昏迷的那段时间是去天上神游了一圈,不仅学了仙法,就连脑子都变灵活了。
麻了个蛋!
唐霄听到这个说法,差点气得想和旺财商量一下,咬死一个人要多少骨头。会不会说话,什么叫做“就连”脑子都变得灵活,不过仔细一想才反应过来,昏迷的唐霄和醒来的唐霄并不是同一人,前者是原来的唐霄,后者是他自己,这样一想忽然觉得那人反而是在夸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