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扫明 > 正文 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顺皇帝李自成

正文 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顺皇帝李自成

书名:扫明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崛起的石头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论起做法,王争和洪武皇帝朱元璋不无相似之处,只不过形势略有不同,元末朱元璋拿下金陵的时候,江南一带已经有了几个割据政权。

    像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基本都是义军中赫赫有名的头领,而且比朱元璋更早称王,论威望朱元璋比不过他们,论真正实力就更不行了。

    朱元璋手下的兵不是最多最强的,钱也不是最多的,地盘又被夹在中间,可王争的情况就比朱元璋好多了。

    且不说南直隶,遍观整个江南,除了那些口诛笔伐的士子们整天在各地吵吵嚷嚷,其他那些大明的文臣武将,还有勋戚,基本没有人敢公然发声和王争对抗。

    就算有某地的文臣或者武将敢这么做,用不了半个月,就算再远的地方,王争也能出动大军给你拿下来,因为江南的声音只能有一个。

    在崇祯十七年的元旦,大明朝上下都是一片惨淡景象,崇祯在狂沙中回到寝宫,闷闷不乐。

    但是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还有陪都南京,却都是歌舞升平、爆竹连天的贺岁之景。

    十分憋屈的元旦朝贺好不容易忍受过去,崇祯皇帝却在三日后接连得到两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

    第一件就是李自成,他竟然在元旦那天在西安称帝,向天下宣布建立大顺朝,以什么劳什子的李继迁为太祖,改西安为西京,改元永昌,赫然向崇祯下了一封咄咄逼人的挑战书。

    李自成已经开始分封五等爵位功臣,将内阁改成天佑殿,设立大学士平章政事,分六政府,各自由一名尚书主事。

    地方上又有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这些官员,还有府丞、理刑、县薄,除却六部尚书和地方节度使以外,其余基本都是实权。

    武将方面,原本新顺的左右营,被重新划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各级军将的详细建制也已经出炉,分别是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等。

    说白了,李自成这些所谓的官职条目虽然繁杂,但是在早就准备好归附大顺,改朝换代的大明官员们看来,不过是自己的职称换了个名字而已。

    大顺军内部,大部分都不怎么习惯这新的称呼,像牛金星和宋献策,虽然贵为丞相,但大多数人依旧喊他俩军师。

    还有高一功等人对李自成的称呼,还是闯王这样叫来叫去,大家都感觉顺口,而且并没什么上下尊卑之分,讲究个义气。

    说到底,李自成的嫡系部众是最多的,所以他成了皇帝,要说下属对他有什么畏惧之情,那倒不多,大部分都是怀揣尊敬。

    在南京方面的王争系统上下人员看来,李自成这些所谓的建制,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在走山东军走过的路,在吃自己啃过的馒头。

    山东军老早就分了五大营,眼瞅着马上又要改革新军制了,这时候你李自成又搞出来一个五大营,而且名字就叫左右前后中,根本没有气势可言。

    不过李自成这次好像是有了一些长远目标,建立大顺,元旦过后第一天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实行军屯。

    李自成的军屯和王争不一样,大顺军队当地士绅尽数一帮子打死,都是强光杀光烧光,而且也不进行重新入册的工作,为了闯王和大顺军的名声,都是随便摊派。

    这种做法十分混乱的同时,让别有用心之人用来钻空子的漏洞也太多了。

    不过这个政策在大顺上下的人看来,简直是再高明不过,提出来的宋献策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了天下名士。

    按照历史的常规,做到建国称帝这一步的李自成和闯军,已经不能再被看做草头王带领的流寇了。

    即便那些最底下的流民,这次服装基本也统一了,最起码都有简单的皮甲和腰刀长枪配备,建制还算完整,到处都印着大顺的旗号。

    毕竟,这天底下原本规模比较大的农民军,像革左四营、曹操罗汝才,到现在除了跑去山东的,剩下那些基本都被李自成给吞并了。

    现下就剩一个张献忠在四川苦苦挣扎,近些日子还遇上自己老对头左良玉,隐约看来,大顺的建立似乎真是有些天命在里面。

    大顺在元旦建立,天底下有了三个皇帝,一个是关外的顺治帝,一个是北京的崇祯帝,还有一个就是他大顺皇帝李自成。

    当然,现在的王争还在大明朝体制之内,爵位不过是个安东候,荣华富贵起码在明面上都是朝廷封赏下来的,并不在局内。

    在很多局内人看来,李自成建立大顺之后,王争和山东军无论在江南搞成什么样,声势上都弱了许多。

    你看我大顺是什么,那是一个崭新的朝代,改朝换代你懂不懂,山东军又算什么,说到底还是个官军。

    崇祯接到的挑战书咄咄逼人,落款处还特意标明了大顺永昌年号,李自成的意思就是提醒崇祯和明廷重臣,大顺已经和他们分庭抗礼了。

    这挑战书的文风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应该就是个破落秀才写的,崇祯还以为是李自成藐视皇威,震怒不已,当场将挑战书撕成碎片。

    没过多久,从南京来了一份奏折,署名是安东候、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看了李自成挑战书的崇祯,再看王争的奏折,却出奇地平静。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李自成不是特意要用破落秀才写挑战书,而是他手底下压根没有什么名士。

    王争在信中的口吻,就显得尊敬很多,并且一丁点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依旧以人臣自称,说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闯贼在西安称帝,天下人当诛之而后快云云。

    并且王争在奏折中明确表示,山东军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讨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祯灭了那什么大顺。

    当然了,这么做一定要走足够的好处,王争要受封宁王,并且拥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横加干预。

    书信的笔体偏硬,不太熟练,但崇祯一看就知道这是王争亲自书写,若观其文风,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内中则充满着有恃无恐。

    这奏折和李自成的挑战书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的那个很明显就是个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写,没准就是那所谓的大军师宋献策。

    但王争这个就不同寻常,崇祯召内阁商议此事,大学士陈演认为这份奏折极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陈子龙、冒襄几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们联合所写。

    这份奏折,其实也是王争在向天下人宣称,自己不光握着最强大的兵马,而且是文武俱备,人才济济。

    李自成?不过是还没抽出时间而已!

    在山东军,就算那些平常讥讽自己的东林士子,在弃暗投明之后,依然能被委以重任,借此招揽更多人才,让朝堂的重臣对山东军重新有个定义。

    王争本来并不在意这些,什么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权力重要,但下面山东军的文武诸臣却并不这样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个皇帝,还建了国,要是自己跟着的还是区区一个侯爷,就算手握重权,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好看不好听啊!

    这种事不光山东军内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过来的原朝廷勋戚们更是非常主动。

    其实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争爵位相同的侯爷,更别提整个江南,自己再跟着一个侯爷,名目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

    最后王争也挡不住大势所趋,自己总要给手下人些好处,那些归附过来的勋戚们也要有个更好听的名份。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的十二月,安东候王争下令让陈子龙、冒襄、李雯这些原复社的大才子们写出这一份奏折。

    人才多就是好,王争只要把要求一提,这些大才子就能换着花样出文章,而且个个都不带重样的。

    可王争对辞藻诗词一窍不通,看到这些就是两眼一抹黑,压根不懂什么意思,最后只能闭着眼睛都交给幕僚府,让他们商量商量,看着选出来一个交上去就行。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