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伍安阳的指导下,木鱼和伍视嗣花了两个时辰搭好了一座竹楼。竹楼是傣家竹楼的样式,很漂亮,与竹林小溪相映成趣,充满了野趣。
伍安阳砍了一块木板,在上面写上“伍府”两个大字,挂在了竹楼正前方。
木鱼和伍视嗣看得目瞪口呆,想不到这么好看的一座小楼是自己搭建出来了。
伍安阳出声了:“还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将行李搬进竹楼里,这里就是咱们的临时住所了。”
“哦,哦。”木鱼和伍视嗣醒过神来,里面将东西从马车中搬到竹楼里。
伍安阳走到楼梯口,正要上楼,忽然被人叫住:“这位公子,能不能请你的手下教导我们搭建竹屋子?我们会付报酬的。”
伍安阳转身,只见一群年轻人正渴望地盯着自己。这些年轻人也是没有在城里找到住宿的地方,出城想去附近的村子碰运气,结果看到木鱼和伍视嗣在搭建竹楼。年轻人立刻被吸引了。这是一个好方法啊!而且这竹屋子这么漂亮,搭建起来又不费多少时间。样子更不用说了,实在雅致。二层的结构,下面一层空荡荡的可以安放马车,人住在二楼,完全不用怕蛇虫鼠蚁。
伍安阳冲着年轻人们点点头,笑道:“好的,我会让他们去指导众位。只是他们二人辛苦了一下午,不能出手做事,只能口头指导你们。”
年轻人们忙表示口头指导就可以了,其他不用两位帮手。
伍安阳走上竹楼,将木鱼和伍视嗣派了出去。到晚上月上柳梢头的时候,小溪旁边起了一座座竹楼,总共有十五六座。不像伍安阳的竹楼中只住着他和两个下人。其余竹楼中多的住着十几个人,少的也住着五六个人。他们不像伍安阳。伍安阳是来看热闹,忘记了提早预订客栈和民房。这些少年都是普通人家或者小家族的孩子,没有势力帮他们提早来国都订房间,而且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高价从黄牛那里买房间。如今竹楼的出现不但让他们有了住宿之所,还帮他们节省了好些费用。
月上中天了。少年们全都从竹楼上下来,架起火堆,开始煮晚餐。大多是烤肉和煮鱼汤。竹林中的竹鼠和小溪的鱼成为大家的首选。
火堆每隔一段距离就升一个,少年们围着火堆说笑着,颇有些篝火大会的架势。
万俟承运来到河边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篝火晚会?”万俟承运脱口而出。
“篝火晚会是什么?”苏白霜疑惑地问。她是万俟承运在上国都途中遇到的又一位红粉知己。如今万俟承运身边就只有她一个人。万俟承运的青梅竹马席彩云和杜秋晚都被万俟承运安排在一个小镇中暂时生活。
杜秋晚被废了丹田无法再修炼,席彩云资质低下,绝对不可能被天斗学院录取,万俟承运便没有带两人上国都,承诺自己被录取进天斗学院后再将两人接到天斗学院所在的城市。
“篝火晚会就是一群人围着火堆说笑唱歌跳舞,促进感情。”万俟承运颇有些怀念地说道,他曾经去九寨沟参加过藏族人的篝火晚会,观看藏族歌舞和藏族传统活动表演,品尝藏族和羌族传统美食品,脖子上戴着洁白的哈达。父母大幕和妹妹都在身边。可惜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那他们就是再开篝火晚会?”苏白霜问。
“或许吧。”万俟承运点头,忽然浑身一震,“吊脚楼?”
“什么吊脚楼?”苏白霜顺着万俟承运的视线看到竹楼,道,“那些是竹楼啊,怎么你给它们取吊脚楼这样难听的名字?”
“呃……,你不觉得吊脚楼这个名字更形象吗?几根柱子就跟四个脚一样。”万俟承运已经恢复过来,认为自己想多了。竹楼在哪个世界都有吧。建造成吊脚楼的样式很正常啊,就像南丰城的建筑很有江南园林特色一样。
“是挺形象的,但是吊脚两个字太难听看了,还是不要叫吊脚楼了。”苏白霜道。
“听你的。”万俟承运笑了笑,带着苏白霜走向其中一堆少年,跟少年们搭讪。
从少年们口中,万俟承运听说城里已经没有可供住宿的地方,不如在溪边建竹楼。
苏白霜觉得竹楼实在雅致,对万俟承运道:“我们也建竹楼吧。”
万俟承运自无不答应,动作迅速地砍了竹子,也不用别人指点,一个人就建了一座竹楼出来。为了讨好苏白霜,万俟承运将竹楼建造得更加雅致漂亮。
翌日,伍安阳睡到自然醒,发现一群少年正整装出发,前往国都。虽然天斗学院还没有开始招生,但国都非常热闹,有许多商人带了来自各地的商品售卖,有武器有护甲有修炼资料,当然还有来自各地的美食。年轻人们可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很考验眼光,眼光不好会买到垃圾,若是眼光好,说不得会捡漏。
“伍公子,早啊。”少年们跟伍安阳打招呼,他们从木鱼和伍视嗣口中知道伍安阳的名字。伍安阳的废物之名只在南丰城有名,在外面,没有人认识他。
“早。”伍安阳微笑地与众人招呼,看到他们身后一对年轻男女。男帅女美,颇为养眼。伍安阳不由多看了几眼。他没有见过男主,自然不认得眼前的人就是万俟承运。
万俟承运看着伍安阳,这个年轻人就是第一个修建竹楼的人,长得还不错没跟自己有得一比。不过这名字怎么跟南丰城的废物伍安阳一样?
在杜秋晚口中,伍安阳就只有废物的评价,从来没有说过伍安阳的好话。杜秋晚在刚订婚的时候见过伍安阳一面,看到伍安阳痴肥的样子,非常讨厌他。即便长大了也没有改变这个印象。称呼伍安阳的时候总说“死胖子”,使得万俟承运真的以为伍安阳是个死胖子,如今见到伍安阳,以为是同名同姓的另外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