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的冬天已经降临中华大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是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黄复华来到这明末时空,还没有对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水泥虽然在这中国大地是首次出现,但西方早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而且,暂时水泥作为重要物资,还不能推广。黄复华决心让这个冬季成为大明科技的春天,掀起大生产,大发展的运动!
第一个,就是罐头食品的问世。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藏期,千百年来聪明的人类想出许多的办法,如烟熏、日晒、盐腌等。而罐藏技术,无疑是最年轻的。1810年,当时法国拿破仑为解决军队在作战时的食物供应问题,悬赏征求食物保藏的新方法,巴黎的一位糖食师傅阿培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用玻璃瓶罐藏食品的方法。
黄复华利用不易透气的陶罐品种来代替玻璃罐,用木塞封口。把食品放在罐内,盖上塞子。高温蒸煮消毒后,罐内气体从木塞缝隙里蒸发。然后再用蜡密封罐口和木塞。
至于这食品,暂时就是两种,秋白梨和鱼类。
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中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梨树是中国南北各地栽培最为普遍的一种果树。明朝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七月分,……,梨十斤,价五钱”。算是比较便宜的水果。
其中,秋白梨为长圆或卵圆形的果实,果实硕大,果心却很小,果皮金黄,肉质细嫩,味道甘美。既可鲜食,亦可加工成果脯、果干、罐头等。秋白梨品质上等,果实耐贮,贮藏后的秋白梨色愈正并伴生香气,一般可贮至来年的4~5月份。
至于鱼类,在这水产丰富的长江口,就不详述了。
这些罐头的生产,可以全年进行,以后还可以开发其它品种。在不应季的时候可以知道这销路和利润会有多好。这些也是很好的军用食品。以后,等玻璃工业发展起来,还可以改用玻璃罐头。
先期,黄复华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含量并不高,肯定慢慢地会有人学着做起来,这个可以给整个大明带来进步和财富。
第二个,黄复华还开始了大明朝安全火柴的生产。
在原来的时空,1845年,奥地利人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棒上,而将赤磷药料涂在火柴盒侧面。使用时,将火柴药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即能发火。由于把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分开,大大增强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称之为安全火柴,应用广泛。
而在化学史上第一个发现磷元素的人,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德国汉堡商人波兰特。由于他曾听传说从尿里可以制得“金属之王”黄金,于是抱着图谋发财的目的,用尿做了大量的实验。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并蒸馏,意外地得到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波兰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冷光”,这就是今日称之为白磷的物质。
德国化学家孔克尔曾用尽种种方法想打听出这一秘密的制法,终于探知这种所谓发光的物质,是由尿里提取出来的,于是他也开始用尿做试验,经过苦心摸索,终于在1678年也告成功。他是把新鲜的尿蒸馏,待蒸到水分快干时,取出黑色残渣,放置在地窑里,使它腐烂,经过数日后,他将黑色残渣取出,与两倍于“尿渣”重的细砂混合。一起放置在曲颈瓶中,加热蒸馏,瓶颈则接连盛水的收容器。起初用微火加热,接着用大火干馏,及至尿中的挥发性物质完全蒸发后,磷就在收容器中凝结成为白色蜡状的固体。
黄复华利用孔克尔的方法,得到了白磷,然后在隔绝空气的前提下,慢慢加热,使白磷转化为红磷。
现在,制造安全火柴的难点就只剩下了氯酸钾的制备。
利用电解法,分成两大步,黄复华得到了氯酸钾。
第一步,将热的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进行电解制得了氢氧化钠、氢气、氯气。再利用氢氧化钠的热溶液与氯气反应得到氯酸钠、氯化钠和水。不断将此中生成的氯化钠作为原料,经过适当的时间可得到较纯的氯酸钠。
第二步,氯酸钠和一定量的氯化钾进行复分解反应,反应液经冷却至35℃以下时析出结晶,分离出母液,将粗制氯酸钾进行精制,等到精制液含有氯酸钾280g/L、氯化钠40g/L以下时,再进行二次冷却至25℃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水洗、在65℃下气流干燥、粉碎,制得氯酸钾成品。
但电解法需要用到直流电,黄复华还得先得到电池。为了能让大明朝一切自力更生,黄复华“发明”了这个时空的第一个电池。这实际上是重复本来时空1799年的事情。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于是,他就把许多锌片与银片之间垫上浸透盐水的绒布或纸片,平叠起来。用手触摸两端时,会感到强烈的电流刺激。伏特用这种方法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
还可以利用中和法来得到氯酸钾。首先,将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钾溶液;然后,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分离出氯酸钾。将热的饱和的食盐水溶液进行电解能制得氯气。而制取氢氧化钾分三步。第一,通过高温加热碳酸钙生成氧化钙;第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第三步,氢氧化钙与草木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钾。
出现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这些碱溶液,黄复华让PH试纸也问世了。
本来,这是生于1627年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在一次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发现深紫色的紫罗兰变成了红色的。这一奇怪的现象促使他进行了许多花木与酸碱相互作用的实验。由此他发现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能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石蕊为传统中药,在南北朝时,梁陶宏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已有石濡(即石蕊)“可明目益精气”的记载。在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谓“石濡有生津润喉,解热化痰”之功效。
第三个,就是平菇的种植。
搜索度娘得知,逐步由野生驯化成为现代人工大量栽培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平菇,是在现代国内外发现的2000多种食用菌中,属生长迅速,个体较大的一种质嫩味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菌。原是名贵山珍,宫庭佳肴,现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菌类蔬菜。
早在六、七百年前,南宋文学家朱弁出使金国被扣16年时作的《谢崔致君饷天花》一诗就热情地歌颂了平菇既是荤菜又是蔬菜,赞誉平菇犹如天上的花一样味鲜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平菇对温度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在冬季进行。气温在15℃以下是平菇栽培的适宜时期,既适于平菇生长发育,又不利杂菌生长。
平菇尽管种类繁多,除了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不同外,其他生长条件和栽培工艺都是基本相同的。菌丝生长不同种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适宜温度不完全相同,多数品种在5~35℃下都能生长。从平菇子实体形成温度上看,除了高温型的特殊种外,多数品种在10~20℃内都可出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越快,菌盖越薄,色泽就越浅。
平菇可利用的营养很多,木质类的植物残体和纤维质的植物残体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时,用废棉、棉籽壳、玉米芯、棉秆、大豆秸,产量都较高,其他农林废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麦秸等。下面就是一种常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棉籽壳99%,石灰1%。将石灰溶于适量水中,均匀地淋在棉籽壳上,边淋水,边踏踩,边翻拌,直到棉籽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崇明也产棉,而且大明朝第一产棉基地松江府也和崇明的水域相邻,原料来源一点都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