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窃国者侯 > 正文 第二节 一笔巨款

正文 第二节 一笔巨款

书名:窃国者侯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到底在哪里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此时母亲正站在院中侍弄着她那些宝贝花,见我走进院门,忙招手道:“羽儿,快过来,娘这几盆花恰好今rì一齐盛开,看,多漂亮。”

    时值九月(yīn历),正是ju花盛开的季节,一溜摆开的ju花都已怒放,其中居然还有珍贵的金菊和墨菊,仔细看来,虽不如牡丹的娇艳姿sè,却更显隽美多姿,清秀素雅,我有心讨娘高兴,当然要卖弄一下后世的诗词来赠给娘——的宝贝ju花。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rì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母亲听我一句句吟出这首元稹的《ju花》,先是惊喜,惊喜之余转瞬间就明白了我的意思,笑骂了一句,“小马屁jīng,没来由来讨好娘干什么?不过这首诗当真做得不错!说吧,找娘有什么事?”

    我心里不由得为元大诗人暗念不平,这么好的诗居然只有一个不错的评价。毕竟历史变化得太大了,原本唐朝的诗歌和宋词并列为古代不可逾越的两座文学高峰,可现在好像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却不如原本时空那般受重视,可能是和皇帝个人的喜好不同,没有了以诗歌取仕的动力,自然也不可能涌现出那么多大诗人,导致N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大作都藏在我肚子里,而原创作者却不知所踪。

    这样也好,在我看来,诗歌作为一种爱好或文学形式自然是无可厚非,甚至仍旧应该大加提倡,不过把诗歌和一个人的综合才能对应起来,却太可笑了,这和宋朝的以词取仕一样荒唐,基本上都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产物,虽也因此也发现不少人才,却埋没了更多的人才,完全应该废止,不过现在已经不用我来费事了。

    不提心里暗转的念头,自知过几天后将会离家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难免会倍加思念,趁这几天好好陪陪母亲才是正理。于是陪母亲走到院内凉亭里,又亲手为母亲在石凳上铺上锦垫,这才请母亲坐下。

    母亲惬意地坐在锦垫上,喝着我亲手泡制的香茗,一边看着丫鬟们继续侍弄ju花,一边与我闲聊,不时说起我儿时的趣事,母亲倒是自得其乐,可我却如坐针毡。母亲净挑些我的糗事说,逗得旁边的夏荷姐一直偷笑。我如果不记得也就罢了,可是偏偏每件事有着清楚的记忆,当时是感觉自己什么都懂,总想提前成长,却因为身体的原因反倒出了不少的丑,结果今天被老娘把往事拿出来取笑,郁闷得很。

    好不容易等母亲把能说的事儿大概都说了一遍,我赶紧岔开话题,把晶晶的事儿向母亲禀明,当然也没有忘了婉转地提出些别的要求。

    母亲对于我的要求,只要不太出格从来不曾驳回,哪怕有些是看起来很奇怪的要求。如今对我信心大增,自然更不会为难,所有的事情都准了,而且当即让夏荷姐告诉府里账房,准备三千两银子,供我到八叔处路上使用。

    三千两,母亲还真是舍得,居然能给我这么多?!

    大家可不要被某些电视剧里的白痴编剧给骗了,实际上现在银子的购买力高得吓人。原本时空中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现在虽然没有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二百年的和平也让整个汉民族恢复了元气,加上杨广兄带来的先进经验,依我看可能还要比原来的时空更繁荣些,物价也水涨船高,但一两银子买下几石米还是不在话下的,而正一品官员的明面奉禄也不过千石而已,我手头现在掌握的银子已经够个一品大员挣些年的了。换句话说,仅仅出趟门,母亲便为我准备了四百多万的巨款。看来,咱们张家的底子也不是很干净啊,起码一顶“贪”的帽子是摘不掉的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