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华夏大同 > 正文 第十六章 三见曾国藩(下)

正文 第十六章 三见曾国藩(下)

书名:华夏大同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九哲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兆华等着曾国藩站起身后才坐下,思忖片刻后继续说道:“爱卿能有这样深刻的想法并敢于说出来殊为不易。不过诚如治病的道理,对于患有大病的病人不能上来就下猛药,否则容易攻之过急要了xìng命。地方胥吏世袭相承已数百年,怕不是说改就能改得了,若行事过急很可能要生出乱子。但胥吏之祸一定要治,你到地方后可先行裁汰冗吏,定下编制,rì后再徐图缓进。你说‘授缙绅以事权以制约胥吏’是个好办法,可以大胆尝试。”

    看看曾国藩似乎心领神会也没什么疑问,兆华便接着说:“关于兵伍之事,你尽可以放手去做。绿营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去之。朕在准许你每年从湘省田赋中拨出二十万两用于练一支新军。新军要多招募身体强壮、纯朴善良的农民,不可滥用市井闲人。新军的头领一定要用读书人,非如此无以区别于现有八旗、绿营之伍,亦无可能成为持久可战之师。兵不贵多而贵jīng,此新军只要有三千人之数便可缓急可恃矣。”

    “皇上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使微臣的思路豁然开朗。只是,仅仅裁汰冗吏而不更动世袭之法怕是难以治本啊。”曾国藩不无忧虑地说道。

    “那爱卿以为打破世袭就能治本了吗?现在的官员按说都是正途出身,可贪官还不是照样层出不穷,抓都抓不完?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他们不明义利之辨,道德皆败坏至斯不成?显然不是。比方说你这次外放巡抚,恐怕出京前要给在京的同乡、同年、领导、老师等一干人送上一笔不小的礼金吧。按照现在的行情,巡抚外放送出两万两都是少的。爱卿的送礼清单列好没有,打算送多少?”

    兆华的这一番话,真把曾国藩吓出了一头的冷汗。他寻思怎么回答皇上呢?说不送礼,那是违心的话,在皇上面前断不应撒谎欺君。说送吧,却又该怎么开口呢?他稍微权衡了一下,说道:“皇上圣明,京官外放送礼已成为官场上的规矩,臣也不能免俗,臣打算先从钱庄借些钱出来,rì后手头宽裕了再还上。”

    “哈哈……”兆华大笑着说道:“一个巡抚一年的俸禄不过数百两,养廉银虽有万两之多,可地方上幕府的费用绝非小数,你就当真能还上这笔钱?”

    “这……”曾国藩吱吱唔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京官拿地方官的孝敬,地方官只能搜刮老百姓的血汗,做官的能搜刮难道就不让胥吏们搜刮?”兆华看了一眼曾国藩,额头上的汗涔涔的往外冒,不过还算镇定。

    “此官场恶习,臣历来痛恨,但无奈难以免俗。圣人云,知而不能行,实为不知。微臣请皇上责罚。”曾国藩只好以退为进,从侧面回答了一句。

    “要纠正这些陋规恶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你也不必为此自责。”兆华不满意曾国藩把读书人看的极高,所以咽了他一句,但随即又转回到正题上说胥吏的问题。

    兆华继续说道:“官员们为朝廷做事尚且多少有俸禄可以养家糊口,地方官员更是有大笔的养廉银,但胥吏们为朝廷做事却没有俸禄可拿,只能就事拿钱。借着收赋税就加增火耗,借着给老百姓办事就收些规费,这两样没办法定规矩,即便有了规矩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管不了。这才是吏治不治的根本原因所在。”

    曾国藩的悟xìng自然不低,马上就明白了兆华的意思。“吾皇圣明,微臣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不过若给胥吏们支付俸禄怕是户部吃不消啊,现在为解决粤匪已经闹起了钱荒,若在增加一笔开支,朝廷岂不是入不敷出了吗?”

    “爱卿所言极是,据朕估计仅胥吏俸禄一项,朝廷一年就要多花两千万两,相当于现在户部收入的一半。所以此事只能先等一等再说,不过朕已经下定决心,三年之内非要把胥吏的问题解决清楚。爱卿到地方后,要多了解州县基层的情况,对每县每州吏员的应有编制、应发俸禄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估算,为rì后的彻底改制做些准备工作。”

    “此国朝中兴之大事,臣定不辞辛苦,鞠躬尽瘁。”曾国藩一边高调表态,一边暗想这皇上怎么这么多新词啊,一会“基层”、一会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是哪儿的话,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

    之后,兆华又和曾国藩海阔天空的聊了一阵,但主要还是学问上的事情,比如经世实学和宋学的渊源,宋学中湖湘五峰学派的要点,乃至一些道统的问题,最后兆华又直接搬出后世牟先生、唐先生(注一)的一些结论,着实让曾国藩开了开眼界。

    到了传膳的时间,兆华按原计划把曾国藩留了下来,预备在饭桌上沟通沟通感情,毕竟兆华打算让他成为未来的二十年国家的柱石。

    两人边聊边吃,曾国藩看得出兆华对当下的局势了如指掌,更知道朝廷已经危机四伏,但让人看上去却是成竹在胸的样子。他打心眼里敬爱这位少年天子,不仅仅出于知遇之恩,更是出于国家的希望。

    饭后,兆华把提前预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朕知道你为官清廉,家中也不殷实,这里是一张两万两的银票就作为出京前打点花费吧。另外这是朕在少年时用过的一把佩剑,此去湖南数千里,路上或许用得到。”

    “微臣叩谢皇上恩典。”曾国藩磕了个头起身继续说道:“臣打算这就回去准备,三天之后动身离京,皇上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爱卿今年有四十岁了吧?”

    “臣嘉庆十六年生人(1811年),今年四十一岁整。”

    “四十一岁,呵呵,正值当年啊。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临别朕就送你一副对联留作念想吧。”于是兆华待笔墨奉上后,挥手写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句话,送给曾国藩(咸丰的字在满清皇帝中也算中上水平)。

    一切结束之后,兆华又站起身来,目送曾国藩退出正殿。曾国藩在即将转身的一刹那抬头向前方望了一眼,他所看到的是兆华充满殷切之情的双眸。此刻,兆华是多么地希望曾国藩能迅速在湖南扩充实力,也好在rì后推翻满清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啊!

    注一:牟先生指的是牟宗三、唐先生是指唐君毅。此二子皆为当代新儒学大师,是熊十力先生的嫡传弟子。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