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王之战记 > 正文 第一章 李维

正文 第一章 李维

书名:王之战记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夜听血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七圈,屏住呼吸,呼……吸……呼……吸……,712,713,很好,脚步没有紊乱。337号服务器的数据有异常,回去查一下具体原因。

    八圈,有点难受,身体进入到极限区,825,826,827,保持,挺过去就好了,这是最艰难的一圈。

    第九圈,大脑里有被释放一空的感觉,现在是3400米,疲惫中有着隐隐的快感,已经过去了一半……T80号数据已经快要完成,这个数值能证明我的猜想是不是准确,如果验证成功,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开始计算下一次LV7相遇的时间。

    第十四圈,旁边的妹子已经被我套了三圈了,不知道她是来跑步的还是勾引男人的,居然穿得那么裸露,可惜身材不够健美。1483……1484……1485,脚下的鞋真是不舒服,短距离还好,过了5000米以后就会开始磨脚,等过几个月换双好点的跑步鞋。

    最后一圈,还有两百米,呼吸已经很难受,长时间闭嘴呼吸的结果,从鼻腔到肺泡,都有一点火辣辣的。跑了多少步,已经忘记了,在最后的这一圈,计数已经开始混乱,呼吸急促,跟脚步已经很难达成一致。

    啊,飞翔吧,这是火,这是电,前面就是你的目标,冲过终点,就像男人达到自己的高cháo。

    李维无视旁人的眼光,正好在直道上,开始最后一百米的高速冲刺。张开双臂,冲过自己预设的那条终点线,然后猛然减速,慢慢的继续向前走。

    掏出计时器,28分36秒,还算不错的成绩。不知道在这个宅男成堆的世界,还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尤其是,大家都以其他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的时代。

    还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好啊,那是个雄xìng气息十足的年代,从美术史上最有名的雕塑大多出现在那个年代就知道了。那个时代的雕塑,就像“掷铁饼者”,“自杀的高卢人”“米洛斯的维纳斯”等,裸而不sè,露而不yín,展现出肌肉的线条与身体的美感。

    现代的人,如果去澡堂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要么是豆芽菜,要么是大腹便便,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躯体塑造的雕塑,恐怕是惨不忍睹吧。李维的身体,从外表看并不强壮,略微宽松的跑步服既能吸汗,又能阻拦某些女人sèsè的目光。只有脱光了,才能看出这一身肌肉下潜藏的爆炸xìng力量。

    缓缓走了两圈,收收汗,李维的脑子慢慢聚焦回来,没太在意身边的人和事,回到自己正在做的计算上。

    简单的做个介绍。

    李维,二十五岁,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在一间二流大学图书馆,负责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这份工作收入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前途,不过李维看重的并不是这些,所以当初父母和其他长辈就一直反对的声音也没让他退缩,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份工作,宁愿头上戴着一顶不思进取的帽子。

    图书馆的工作一年到头平平淡淡,而且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李维每天百分之九十的上班时间都是属于自己的。他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浏览他感兴趣的一切文献资料,包括最新的顶级学术期刊的文章,包括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PRL(《物理评论快报》)等。另外更让他看重的是,在高校里,他有充分的计算资源。

    李维的第二重身份,在旁人看来也许是一个极客,沉迷于互联网的宅男。很少有人知道李维的计算机水平如何。他从前的同学只知道他的水准很高,当别人都在风花雪月浪费大学生命的时候,他在编程。当别人rì夜颠倒醉生梦死的度过大学时光的时候,他保持着高中一样的作息时间,读书,上课,空闲时间总是在自己唯一值点钱的笔记本上敲打着代码。

    所以,李维在找工作的时候,击败了数百名竞争者,甚至不乏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博士,获得了这样一份清闲而有保障的生活。

    其实说起来也很戏剧化,正好在招聘面试的那天,最后还有五名入围者,面试开始前,图书馆的服务器突然崩溃,馆长听到这消息,正好为头疼不已的选择找到解决办法。他撂下一句话,“就让参加面试的人来看看,谁最先搞定,就留下谁。”

    李维的学历在入围者中最低,不过是本科,先前大家都不看好他,只因为是本校学生,笔试成绩又考了个第一,才进入到面试。等待时,有个特自来熟的面试者很快摸清了大家的底,很快其他几人就打成了一片,把李维晾在一边。他们一边小心翼翼的试探着相互的情况,保持着竞争者的谨慎和矜持,一边也不忘贬低一下旁边这么一没眼力见儿的小本,凭啥跟他们竞争,更别说他们中基本上都是被打过招呼的。

    现实让其他高学历竞争者很受伤。特殊的面试内容公布以后,所有人来到图书馆服务器机房,在馆长和其他考官们的围观下,李维观察了两分钟,首先有了动静。

    他启动服务器进入安全模式,然后从自己的U盘里拷进服务器一个不大的软件,敲打了大概十分钟的代码,直接编译、运行,再次重启,就一次xìng解决了服务器崩溃的问题。而其他竞争者们,表情从开始的讥笑、讽刺到后面的目瞪口呆,面如土sè,完美的展现了变脸的绝技。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居然只有一个清北的博士在前三分钟还能读懂这些代码的内容,后面他的脑子就跟不上李维敲打代码的速度,一脸的云里雾里。

    馆长和其他面试官亲历了全过程。还有什么面试比这更有说服力呢?馆长笑眯眯的对其他人说:“这样的人才到哪都是宝贝啊。有了这样的人在,还担心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出什么问题吗?学历不是问题,打招呼的也不是问题,招个来能不能干活,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这么一个职位,不需要能说会道,不需要锋芒毕露,李维这样的本科生足够了,还不会随随便便想跳槽。行,就是他了!”

    这就是李维唯一的一次在大家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更多的时间,大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只是偶尔会有勤奋的教授或者学生会想起,图书馆的服务器好像这几年从来没出过问题,图书馆的网页比从前好看了,速度快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完善了。李维办公室的电话,除了馆长偶尔发布一点任务和财务通知过年过节领钱以外,几乎从来没有响起过,而李维自己,也没有公布过自己的手机号,因为用不到。

    只有馆长记得李维,这是个能让他省心的年轻人,不声不响,把该他做的,不该他做的,都做得很好。更让他满意的是,李维这个年轻人,从来不在上班时间干闲事,不是在看各种资料,就是在编写自己的程序。这是个做大事的孩子,如果自己有女儿要嫁的话,肯定就嫁给这样的男人。可惜,自己的女儿还小,估计是等不到那天了。

    图书馆里负责图书借阅的阿姨们也许知道李维的情况,在不同的楼层,李维都借过大量的图书期刊,涉猎历史、天文、地理、哲学、数学、物理、机械等诸多领域,还包括大量的外文资料,有英文、德文,甚至还有拉丁文的资料。虽然李维最近两年借的书少了,但在图书馆服务器上李维自己编写的一个数据库里,记载着全校所有人网络阅读的清单,李维一个人阅读文献总量,就占到了全校的1.03%。知道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吗?这可是一个超过两万五千名师生的综合xìng大学,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占了超过一半的数量。

    请不要怀疑这个数字的准确xìng,如果你看过李维的阅读速度你就知道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在他的屏幕上,所有的页面几乎都是一闪而过,因为李维发明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他不是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把画面印入到自己的大脑,然后用大脑翻译成李维自己建立的一套语言,跟计算机代码接近的一种机器语言。

    如果李维把这套语言发表出来的话,肯定会震惊世界,这就是让很多计算机学者和专家研究多年而不得其入的中文计算机语言。不过,对于李维来说,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只是为了解决信息输入过慢的随手之作,他的另一项发明,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让机器可以代替人类进行思考。当然,现有的计算机还无法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跟人脑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算速度。李维在研读了大量的计算机和生物的文献之后,提出了一个创想,如何把大脑的运算速度提高。

    主流生物医学家们的思路是,借助某种开关酶和脑细胞,建成生物逻辑门,进而形成生物电路,把人脑改造成电脑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无非是想把大脑变成生物CPU,即便成功,只是会提高人脑的运行速度,而绝不可能诞生出人工智能。

    在经过自己的模拟,李维认定主流的思路几乎不可能成功,即便成功也不再是拥有情感和创造力的智慧生命。这样的计算速度,并不具有革命xìng的改变,人体无法负担其中的巨大负担,做一些简单的计算也许没问题,比如算算圆周率,做做家庭级的数据库搜索等。但对于企业级,甚至科学计算用途的计算来说,所谓的人脑CPU,则完全不可行。非要坚持的话,最大的可能是,计算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脑组织就会因为过热而被煮熟,如果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就像是火锅中烫过的脑花。

    所以,李维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也许是上帝钟爱宅男,他的设想成功了,他成为历史上也许第一个真正触碰到上帝禁区的那个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