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桃花渡春曲 > 正文 136、普陀山不是山只是山(上)

正文 136、普陀山不是山只是山(上)

书名:桃花渡春曲  类别:侦探推理  作者:海川北仑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普陀山紧挨着沈家门。岛上山岭纵横,茂林修竹,寺院林立,是著名的佛教胜地。看似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岛,在众人的眼里却千差万别,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的认识不一样,在他们眼里的普陀山就各不相同。

    佛教典籍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德高僧,参了几十年的禅,参透了一个禅理。有一天,他给弟子和信众们说法讲道。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信众们听了,议论纷纷,绞尽脑汁去想,却没有人能参出这句禅言的意思。

    到了现在,这句禅言就很好理解了。很简单,这是既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能动反作用于物质,使人在各个阶段对物质的认识不尽相同,还有,这是认识的一个渐进过程。在这禅言中,老僧以山、水喻为佛法,说出了他对佛法的认识从浅到深,从学到悟的过程。

    普陀山,是山,或者不是山,或者只是山,因各人的认识不同,看法也会不一,并且由于对普陀山的熟悉程度感知程度不同,同一人也会在不同的时间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周小通到过几次普陀山,大多是走马观花,游览一下。但这一次,由于在玄妙岛上的一段经历,他对佛教及佛教文化的感受深刻了不少,对于普陀山的这一佛教胜地无疑虔诚了许多,也算是他认识的一次飞跃。

    以前几次来普陀山,原谅他的无知,周小通他是破坏者。他跟着人游玩,不知道旅游竟然该怎么玩,只知道随由着自己的性子,怎么好玩就怎么玩,哪里好玩就去哪里玩。他看到路边、树丛里、海边的岩石上到处有游客留下的题刻,于是,他自己也是见树刻树见竹雕竹见石勒石,浏览一次普陀山,他不下几十次地留下了“周小通到此一游”的题刻。

    周小通这次跟着疯和尚缘海法师一起上普陀山,想起以前在这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上作出的“丰功伟绩”,心中暗自羞愧。

    普陀山,这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小岛,形似苍龙卧海,是世界闻名的“海天佛国”。普陀之名来自于《华严经》的记载,据载:“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普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木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因为普陀山极像华严经上描写的“补怛(普陀)洛迦”,所以普陀山被当作观音大士应化圣地。从晋代开始,就有信众梯山万里,逾溟海,犯惊涛,扶老携幼前来朝拜。当时还没有寺院,只是一座荒岛。唐代,有日本僧人从sx五台山请观音到日本去。船过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遇风浪,无论如何想方设法都无法催船前行。日僧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观音不肯背井离乡去日本。于是他们就留像于普陀山的潮音洞侧,岛上居民张氏将自己家的房子献了出来,供奉观音像,这就是普陀山最早寺院“不肯去观音院”的原址。后梁时,僧徒信众正式始建了一座寺院——“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普陀山逐渐成为著名的观音道场,寺院林立,信众聚缘,四海尊崇。鼎盛时期,全山共有普济、法雨、慧济寺三大寺,八十八庵堂院,一百二十八茅篷,4000余僧侣,被称为“震旦第一佛国”。

    周小通他们并没有搭乘普陀山的客渡上岛,而是由公安的那艘小艇直接送了过来的。船停靠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短姑道头”。道头,在当地方言中就是码头的意思。这码头是用长石条简陋地搭建而成的,码头栈桥倾斜地延伸到海中,以备落潮的时候,香船在很低的潮位处也能靠泊到延伸下来的码头栈桥上。栈桥边上,还依次地排列着大小不一的怪石,上面刻有“乐土”、“同登觉岸”、“世外桃源”、“佛放光明”、“慈航普渡”、“道义同皈”等字样。这些怪石也有传说,据说是观音显灵,为了给一条香船上受困的香客送饭,他投石踏波渡海时留下的圣迹,因此,这短姑道头也就叫“短姑圣迹”了。短姑道头一直以来都是普陀山的门户,只是在它的旁边又新建了一个专门的客运码头,游客香客才改从客运码头上进出。只有像周小通他们有自备的船只,还可以在这短姑道头上靠泊,从而从这座历经风雨的古渡上登岛。

    下船的时候,周小通就想起这短姑道头的传说,不禁开着丁豆豆的玩笑:“短姑圣迹啊,豆豆姐,你想不想观音菩萨显灵?要不,你就一个人留在这船上,潜心诵佛,兴许观音菩萨一下就显灵了。”

    丁豆豆是知道有关短姑道头的传说的,她红着脸说:“你这人怎么是这样的,下流。要留,你就自己留吧。”

    “我们男人可没有这样的福分。哎哟,也不对啊。貌似你们女人来了月事,应该对菩萨会有血污之冲的,这菩萨怎么还会显灵哪?菩萨要显灵,也应该对着男人显灵的。男人至少没有那什么什么的麻烦事。”

    这下,周醉儿也听不进去了,她也讨伐起周小通来了:“怎么了。男的没例事,你就得瑟了?犯贱是吧,是不是想被扔到海里去?”

    “啊?别——。周醉儿,我不是说你,你别生气,别生气。”跟周醉儿作对绝对没有好处,这一点点的自知之明周小通还是有的。他连忙解释:“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到了那个传说,觉得你们女孩子确实麻烦,这也麻烦,那也麻烦,朝山礼佛还这么麻烦。连那个传说中的嫂子也会埋怨小姑,女人之间都互相埋怨,你说这女人麻烦不麻烦?幸好观音菩萨显灵了,否则这小姑就要饿死在船中了。”

    一群人都笑了。这短姑道头的传说历史很悠久,很多人知道的。相传普陀山附近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对姑嫂,她们两人都虔诚向佛,相约来普陀山拜佛。船到了普陀山,就停泊在短姑道头的这处海岸边。不巧的是,那天小姑的例事来了,她十分羞愧,不敢下船上岛进香。嫂子就埋怨小姑,说她无缘无福,到了普陀山也不能朝拜观音。无奈之下,嫂子一个人上岛拜佛去了。小姑就留在了船上。这时,海里的潮水涨了上来,把她们下船的地方都淹没了。船就浮在了水中,漂在离海岸较远的地方。小姑被困在了船中,久等之中饥肠辘辘。就在此时,有一个村妇打扮的人手持食盒,向潮水中轻轻地抛了几块小石子。刹那间,海中就长出了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来。那人脚踏着这些石块跨海来到了船上,拿出饭菜给小姑吃,说是小姑的嫂子叫她捎来的。小姑自然是心中感激万分,嫂子一回来,就忙不迭地感谢嫂子。嫂子听小姑一说,她心中十分惊讶。她没有请人替她给小姑送饭啊。是谁这么好心会给小姑送饭?难道是观音菩萨显灵了?嫂子急忙回去,再次去叩拜观音。叩拜时,她正好看见了观音菩萨的衣服湿了一大片,就像是刚被潮水打湿过的样子。她马上明白了,真是观音菩萨显灵送饭给小姑吃的。于是,这件事就传了开来。她们泊船的地方,因为嫂嫂曾埋怨过小姑,所以就被称为“短姑道头”。信众们来普陀山礼佛都想求得观音菩萨显灵,而这地方因为观音曾显过灵,所以备受膜拜,信众们到了普陀山必先在此下船,必先在此敬仰叩拜。短姑道头,被当作圣迹膜拜了。

    “这只是个传说。女孩子哪里麻烦了?普陀山上也有尼姑呀,她们难道没有例事吗?”丁豆豆反驳道。

    周醉儿一听尼姑,显然很感兴趣,放过了打击讨伐周小通的机会,转而问疯和尚缘海法师道:“大师,这岛上的尼姑多不多啊?她们每天是怎么生活的?”

    “哦,僧尼的生活不是你们想像的那么神秘。其实,我们生活都很简单。有一些清规戒律,规定了出家人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些,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每天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念佛诵经要化很多的时间,每天早课、晚课都必须诵经,特别是早课,早上三、四点钟,我们起床念佛诵经了。还有,寺院里也有一些俗事,尽管出家人尽可能地不受俗事的困扰,但有些劳作,还是必须有僧尼来完成的。这寺院里都有分工,像招待香客、打扫庭院、搬运杂物、伙事等等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寺院其实也跟一般人家一样,也有一大堆的家务事要打理。”

    “这么早起床?还要做劳作?也够辛苦的了。我们家就几间小房间,我妈还每天忙进忙出的,也总是忙不完。”周醉儿大为感慨。

    ah

    ef=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a

    a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a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