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回到康朝之遍地英雄 > 正文 明清海外贸易 - 17世纪危机

正文 明清海外贸易 - 17世纪危机

书名:回到康朝之遍地英雄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遍地英雄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17世纪中叶,全球动荡。1648-1653年,法国投石党运动。1642-1660年,英国大反叛,查理一世上断头台。1633年后,莫斯科数次动乱。1628-1644年,中国农民暴动,以致明亡。1624、1647、1664年,墨西哥市暴动...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十七世纪危机”。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气候是这一变动共同因素。16、17世纪初经济、人口增长,17世纪中叶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减产,引发一场大灾难,饥荒、瘟疫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Reid认为导致1620-1650年全球贸易萧条,还有一重要因素,即金银供应量的减少。美洲银产量1628-1697年以千分之三的平均速率递减。rì本1630年代,白银开始减产。

    Steensgaard认为单靠气候和人口压力不足以说明17世纪欧洲危机的发生。他以为过重的赋税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Romano考察欧洲的国际贸易、工业、农业,发现了如下的三项重要结论:第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的第1个10年,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出增长,工业、贸易重大进展。第二,约1600年后,欧洲农业发展停顿,失去农业支持后的商业和工业在1620年后成长动力匮乏。第三,1620年后的17世纪,除荷兰外,整个欧洲经济处于停滞状态。Romano因此认为1620年前后,“不仅代表一个时代的断裂,也决定一个新时代的特征,标示着一段长期雄心的失败,以及对资本主义(明显对于商业资本主义),所报热烈幻想的幻灭。”

    Reid指出,不仅仅因为VOC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成功,使得东南亚香料贸易受到伤害,更由于中国和欧洲对香料需求的减少,导致1640年代以后东南亚对外贸易受到伤害。VOC籍其军事优势获得香料独买权,削减香料种植者的利润,消灭之前所有亚洲从事香料贸易的中间商,提高在印度和欧洲的售价,这使得香料输出减少。另一方面1640年代中国动乱和欧洲人将目光转向印度纺织品和豌豆科木蓝属草本植物,也使得东南亚生产的香料减少。

    1630年代末和1640年代初,rì本北方一连串灾害,减少谷物收成,1641-1642年大饥荒造成许多人畜死亡。而1639年,长崎、大阪、京都和其他城市的商人,发现越来越难从奢侈品中获利。大饥荒年间,这些商人大量倒闭。到1640年代中期,rì本经济开始复苏。

    马尼拉1630年代前期,繁华依旧。30年代末和1640年代初,主要受到西属美洲经济和政治困境的牵连,马尼拉的金融和经济受到重创,几近瘫痪。另外,1640年初的干旱,特别是1642年,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W.S.Atwell认为“近些年来,17世纪危机或许已被过度使用,但毫无疑问,明朝的确经历了此一重大危机。”这一危机是指:1640年代初期白银流入突然减少,以及30年代万其余40年代初期的天灾、战乱、重赋,加上极可能发生对白银的增加积存,使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比例下降(铜钱所能兑换的白银减少),以至占帝国主体的百姓无法将rì常使用的铜钱换得足够的白银缴税偿债,甚至购买食物。在这种情况下,zhèng fǔ自然没有足够的税收来维持必要的军事力量对抗内部叛乱和外部满清的入侵。最后,Atwell总结,“明朝在1644年4月的灭亡,决不是单单因为白银流入减少所致,但白银流入的减少必然使明帝国面临的困难更加恶化,以至局面更加不稳定。”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17世纪中国非常依赖进口白银来维持经济成长和政治稳定,以至1640年代白银输入快速而巨幅减少,造成明朝44年灭亡。VonGlahn主要根据下述三项论点,对传统的看法加以否定:第一,1640年代中国输入的白银并未大幅减少,他估计41年154万两、42年109万两、43年138万两、44年179万两、45年172万两,41-44年平均每年输入145万两,虽然只有1636-1640年平均的47%(此时中国富裕地区和rì本经济状况非常好,甚至过热),但和1620年代的年平均相比,并未差太远(76%)。第二,1640年前后数年,以银计价的米价开始显著上涨,在1640年代达到史无前例的高价,由于通货膨胀时期,不可能出现屯银现象,在1640年前后数年出现的铜钱价格贬值,应和烂铸有关,而不施釉流通白银数量减少有关。第三,是否有货币危机,与货币的存量较为密切,而不是流量。另外,倪来恩、夏维中考察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zhèng fǔ税收,推论明清之际的白银危机应是发生在清初,而不是明亡以前。

    16-18世纪,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约占全球的80%。16世纪,秘鲁占全球61.1%,墨西哥12.1%,合计73.2。17世纪,秘鲁63%,墨西哥24.1,合计87.1%。18世纪,秘鲁32.5%,墨西哥57%,合计89.5%。

    西属美洲白银经由三条路输往中国,首先,西属美洲---马尼拉---中国(1570年代后);其次,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葡萄牙---中国(1570年代后);西属美洲---西班牙塞维尔---荷兰、英国---中国(17世纪初以后)。

    明后期,rì本产银量约占世界的15%,其产出绝大部分输入中国。

    庄国土估计,明朝流入白银总数当在28,000万两以上。1530-1644平均年流入240万两。其中从rì本流入17,500万两以上,其中大部分经澳门流入。

    全汉升估计,明朝菲律宾流入6,000万两。1569-1636年间,葡萄牙每年从欧洲运来100万比索,假设一半用于购买中国商品,则这段时间葡萄牙从欧洲输入中国白银3,400万比索,相当2,700万两。

    VonGlahn对1550-1645年进口到中国的白银数量,按来源和载体作了整理:

    单位:公吨,1公吨=26,667两

    ----------------1550-16001601-16451550-1645

    葡萄牙人740-9206501390-1570

    rì中国人4505991049

    本朱印船843843

    荷兰人340340

    小计1190-137024323622-3802

    西经中国人5846201204

    属菲葡萄牙人7575

    美律走私者10301030

    洲宾小计58417252309

    印/

    度欧3808501230

    洋洲

    总计2154-233450177161-1341

    Yamamura和Kamiki估计流入中国的白银,1550-1600年计1770-2370公吨,1601-1645年计6900-8400公吨,1550-1645年共计8670-10780公吨,即23120-28747万两。另外,1550-1645年间,从rì本流入中国白银7350-9450公吨,即19600-25200万两。从西属美洲经菲律宾流入中国1320公吨的白银,即3520万两。

    1540年代,西属美洲发现蕴藏丰富的银矿。1554年,一种便宜简单的提炼低含银量矿石的炼银法-汞齐化法被采用,自此,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大幅提高。Brading和Cross估计,1571-1645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应至少为*,448万两,平均每年859万两。

    1560-1644年间,rì本白银生产月25,429万两白银。rì本输出白银大约始自1540年,则16世纪的后60年可能共输出3,300万两,17世纪的前44年,共输出23,320万两,整个明代,rì本共输出26,620万两。如以其中70%流入中国计,则为18,000万两。全汉升估计1599-1637年间,葡萄牙自rì本共运出5,800万辆,这些白银多经澳门输入中国。Souza指出,在1546-1638年间,葡萄牙从rì本输入中国3,660-4,110万两白银。

    白银流通自唐代开始,德宗年间每年银课约在12,000-15,000两间。以此为唐代年均数的话,则整个唐代(618-907)的课银收入约为392万两。

    根据全汉升,宋朝(960-1279)约为7,163万两。元朝(1280-1370)约为710万两。唐宋元三朝合计课银总数约8,265万两。此三朝的课银税率在20%左右,因此三朝白银总产量约为41,325万两。

    霍有光认为,唐代白银年产量约36万两,宋代介于105-205万两间,两朝总产量60,040万两。

    明朝,1390-1520年累计产银3,947万两,平均年产30万两。后半期年产大致相当。

    明朝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各位学者的估计各不相同,且差异很大。取各家平均数,则明朝rì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为170百万两。西属美洲流向中国的白银为125百万两。合计295百万两。所以,整个明代由海外流入的白银可能近300百万两,(1540年代以后明朝白银输入)每年平均300万两左右。

    明朝输入白银,来源首推rì本,其次经菲律宾的西属美洲。根据文献,明朝流入中国的白银近300百万两,16世纪下半叶流入的少些,年约200万两;17世纪上半叶多些,年约400万两。

    1641年后,主要受到战乱影响,中国商品离岸价值,从1641年的554万两,逐年递减到1644年的186万两。

    吴承明,“1551-1575年常年米每石0.49两(1石130斤计),荒年米每石2.44两;1576-1600年,常年米每石0.52两,荒年每石1.34两;1601-1625年,常年每石0.7两,荒年每石2.42两。”

    帕金斯认为明末清初一般家庭可能将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用于食物。他说:“有一项资料将丝织业中长期的男工的总支出估计为12.7两白银,如以实物计算,大约12到13石大米。这些不同的工资数字所要说明的,似乎是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里的劳动者,一定要为他们自己和家属而将他们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供自己和家属消费的食物,其数目也许在一半以上......究竟要用多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位劳动者是否有其他来源收入的设想,也取决于这位劳动者的工资要养活几口人,如果这份工资是供养每人消费三石的两个半人的唯一来源,那么,用于粮食的钱在收入中占的比重是7.5:12.7,即59%。”

    “十六世纪晚期,太仓库增加后的岁入大约4百万两,只占了帝国全部税收的百分之十二。”“如果无论本sè和折sè,推测每石的平均价值是0.8两白银,这样田赋正额总值将会略高于2100万两白银。对于役银,我们根据7个省35个县的统计数字可以推算出平均每县征银9724.26两。整个帝国的役银额可能约为1千万两白银。即使它仅仅部分的由田赋吸收,整个帝国来源于农业的总收入也将增加到2千5百万两,甚至接近3千万两白银。”这般,明后期zhōng yāngzhèng fǔ每年的税收约在3千3百万两左右,来自土地的的收入占8成左右。

    1600年前后,明朝国内生产毛额估计为10亿两白银。Feuerwerker在1550年的估计值为8亿两。

    明清海外贸易-菲律宾1567年开禁以来,月港出发商船的航行范围达24国家和地区,有数量限制,无方向限制。万历17年(1589)起,东西洋各限44艘,即总数88艘,其中吕宋定为16艘。万历25年(1597),船只总数达到137艘。因西洋各地路远,商船去者绝少,多贪路近利厚,yīn贩吕宋。

    月港每年饷税收入,从开禁初期的3,000两,逐渐增加,17世纪初达到20,000余两,在17世纪前三、四十年大致维持在一个相同的水平。全汉升更进一步认为,月港与菲律宾的贸易,在隆庆元年以后的数十年内,大约增加八至十倍左右。

    马尼拉至墨西哥航线,回报极为丰厚,通常利润为100-400%。有好些年,利润被法定为100%。

    TheManilaGalleon:“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商业地位仅为充当一个静态的中间人,所有东方的贸易路线汇集到马尼拉,不需西班牙人费吹灰之力,各地的商品顺理成章的被高利润吸引到此。因为知道可以在新西班牙(西属美洲)获取丰厚报偿,西班牙人像绅士般的对购进之物付出好价钱,而东方的商人无不使尽气力竞相争夺西班牙人口袋中的银元。”

    TePaske认为在16世纪末,平均每年经由非法贸易途径,总共高达500万比索(约400万两)的西属美洲白银流向菲律宾。以下数字不包括南美其他港口(秘鲁的卡洛、Callao)和马尼拉的非法贸易。1581-1640年间,共有21,000万两的美洲白银流入菲律宾,平均每年350万两。1581-1644年间,共有22,080万两的美洲白银流入菲律宾。

    Souza估计,1590-1602年期间,共有6,700万比索(5,360万两)从西属美洲流入菲律宾,平均每年412万两。1602-1636年间,共有8,000万比索(6,400万两),平均每年183万两。1636-1644年间共700万比索(560万两),平均每年62万两。综上所述,1590-1644年合计15,400万比索(12,300万两白银)从墨西哥流向菲律宾,平均每年224万两。

    墨西哥当局在1602年给马德里的报告中指出,通常每年由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500万比索(400万两),在1597年,更高达1,200万比索(960万两)。到了1632年,马尼拉一个宗教团体报告西班牙国王Philipⅵ,每年约240万比索(192万两)由阿卡普尔运往马尼拉。

    全汉升估计,16世纪末大概每年100万比索(80万两),后逐年成长,1620年达到300万比索(240万两)的高峰,1630年代下降到200万比索(160万两)。附带一提,自菲输华的白银数量大至与西属美洲输往菲律宾的数量相当,1586年以前为30万比索,1600年前后,约为200万比索,之后直到1630年代,大概维持在这个水准,或是更多些。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在贸易刚开始的年头,西班牙当局由于忙于矗立在欧洲和美洲的急迫事务,故而忽视马尼拉大帆船带来的利润,以及对西班牙纺织业的冲击与因之而来的大量白银流出。约1590年后,西班牙当局才开始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作出了限制和管理,如1593年的皇家命令:每年只能有2艘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航向菲律宾,每艘不可携带超过25万比索。1604年禁止墨西哥与秘鲁的贸易,以及所有航向菲律宾的船只都必须为皇室服务,且只有西班牙的居民才可以参与贸易。贸易持续进行,大量中国商品源源不绝的输向西属美洲。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前的几个世纪,中国人就常到此地贸易。1570年代后,中菲的直接贸易出现结构xìng改变。中国向西属马尼输出的货品大致分为三类:1,粮食和其他民生必需品。2,军需品。3,丝货。这里丝货占了绝大多数。

    ThePhilippineIsland:中国丝棉远比西班牙的好得多,但前者的售价较后者还便宜一半,其余的丝织品,也有类似情况。不仅西班牙人穿用,在这段时间,由于大量的中国丝绸进口到西属美洲,以致连流浪汉、混血儿、印地安土著都穿丝制的华丽一服用以炫耀。

    随着贸易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马尼拉,1580年,菲律宾总督命令华人必须集中居住,以便管理,Parian。1603年,20,000人,1639年,50,000人。

    由于中国南部情势转坏,中菲贸易在1620年到后期开始显现衰退迹象,但直到1640年代初,中菲贸易才出现急剧下滑。

    1573年,马尼拉设立海关,1589年起,对中国船只实行整批购买制度:船抵港,先检查违禁品,然后官员对整批货物与船主进行议价,成交后,货运上岸,再依西班牙居民投资金额比例分配货物。但17世纪以后,这项制度渐渐不再实行。1677年,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人通常可以在任何地方以自己的价钱卖出货物。

    明清海外贸易-rì本朝贡贸易到15世纪末,明显衰弱,前来朝贡的国家大为减少,主要因为中国私人海外贸易兴盛,已基本满足诸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明朝前期,rì本仅被允许10年一贡,船只不过3艘,人员不过300。无法满足rì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1532年,宁波贡使事件,极大伤害中rì关系。1549年,最后一次朝贡贸易结束后,两国官方贸易永久中断。

    1540年后,rì本银产量增加,同时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货币,民间贸易因而兴起。《朝鲜李朝实录》:(1544年,一中国商船漂到朝鲜,问来由)答曰,以贸银事往rì本,为风所飘至此,别无他言。可见时中国商船往rì本贸易的目的。

    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的中断引发持续15年之久的嘉靖倭乱,中rì海商被迫进行武装走私贸易,并进行劫掠活动。隆庆开禁,有限度准许私人出海贸易,但仍禁止外国商船入港,并严禁中国商船赴rì贸易。

    1542年,rì本兵库县发现矿藏丰富的野生银矿,随着新矿不断发现和开采,rì本银产量逐渐增长,在17世纪初达到高峰,光是佐渡银矿每年产银约160-240万两。17世纪中叶,产量开始下降。1560-1600年,每年出口90-130万两白银。17世纪初期每年出口400-500万两。1615-1625年,年出口347-427万两。

    明后叶,rì本对中国商品(尤其生丝和丝织品)的需求增加,加上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徭役制度rì渐普及而大幅增加。中rì贸易不仅量大且报酬丰厚。

    中国商品出口至rì本,毛利润接近100%。1636年-1644年输入rì本的生丝受固定价格制度影响,毛利润为*%。

    1630年代,中rì贸易发生重大结构变化,一是rì本实行锁国政策,一是葡萄牙被迫退出rì本贸易。有学者认为葡萄牙的退出,对中rì贸易产生很大冲击。但也有人认为,当时中国和荷兰趁机扩大对rì的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葡萄牙原先的位置。1638年chūn天起,rì本幕府多次询问VOC,驱逐葡萄牙后其能否提供rì本足量的商品。1641年的平户荷兰商馆文献也有记载:“我们因此输往rì本大量的商品,但却使公司遭受极大的损失......了解到损失主要是由于rì本市场过多的供给所致,因此决定保留未售出货物以待好的时机。”

    1557年,葡萄牙租借澳门后,葡澳的中、rì转口贸易才真正发展起来。1571年起,直到1638年,葡萄牙的对rì贸易都在rì本长崎进行。1617年以前,用1,200-1,600吨的大帆船,之后使用一百余吨到三四百吨的轻快帆船。

    16世纪下半叶,中rì生丝贸易由葡澳占了大部分(几乎可以说独占),每年约将1,000-1,600担生丝输往rì本。17世纪初rì本的生丝进口进一步成长,到1610年,年进口近3,000担。但因受到1605年固定价格制度的实施以及中rì荷商人的竞争影响,葡澳输出有所减少,1610年的市场zhan有率降为30%。1630年代,葡澳输rì生丝数量显著减少,但丝织品的数量呈现增加的形势。

    1637年,葡澳输rì的商品,除去非中国产品,中国商品占进口总值89%。中国丝货占中国货物的91%,或全部商品的81%。

    1600年,荷兰首次抵rì。助德川家康。1603年,德川家康被赐幕府将军。1605年,荷兰得到对rì贸易许可。

    1612年后的几年,由于未能掌握中国商品的来源,荷兰对rì贸易并不稳定,抵达rì本的船只数目也难以考察。161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总部迁往巴达维亚。

    1624年以前,VOC的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中国商品主要靠劫掠或是在北大年、暹罗、广南、爪洼、宋卡采购来的。1610年代后期和1620年代,荷兰每年进口约530担中国丝,但到1630年代初,VOC获得的中国丝货绝大部分供应rì本市场,欧洲所需的丝货改由波斯提供。

    1624年,荷兰人占领大员(台南),从事中rì间的转口贸易,但其丝货仍不到rì本丝货进口量的10%。1628年,发生rì、荷的台湾事件,导致1628-1632年,rì本对荷兰进行禁运。1633年后,禁令解除。1633年,rì本对生丝实行固定价格制度。

    1634年起,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基本被郑芝龙清除,开始有大量中国船到荷属台湾贸易,另外,rì本禁止rì人出海贸易,使荷兰人对rì贸易开始起飞,尤其1635-1644年这段时间。

    1633-1644年间,VOC输rì中国商品金额占全部输rì商品总额的80%,输rì中国丝货占全部输rì商品总额的56%。

    16世纪最后的三十余年,中rì的直接走私贸易并不发达,中rì贸易几乎由葡萄牙独占。1602年,rì本朱印船开始出海贸易,在东南亚、澎湖、台湾与前来的中国商船进行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商船也到rì本进行贸易。当然,这些贸易就中国而言是非法的。

    1600年德川家康赢得关原战役后掌握政权,实行温和的外交政策。1602年,朱印船制度确立后,每年至少十艘左右出海南方。1633年,rì本开始紧缩朱印船政策,1635年后,完全禁止rì本船只出海贸易。

    1604-1635年,rì本共有350余艘朱印船出海贸易。每年由朱印船运出的白银约达80-170万两,每船约运载8万两银。每年运回的生丝约达1,400-2,000担,占正常年份输入量的50-70%。

    16、17世纪之交,最迟在17世纪初的前10年,中国zhèng fǔ已未认真执行对rì本的海禁政策,中国和rì本的直接变得比较zì yóu。17世纪开始,每年约有30余艘中国商船(最多达60艘)到达rì本,平均每年从rì本输入75万两白银。

    1630年代rì本锁国和对葡萄牙禁运,是中国到rì本的船只在1639年增加到93艘,1641年,97艘。

    1637,*艘。1639,93艘。1640,74艘。1641,97艘,1642,33艘。1643,34艘。1644,54艘。

    明清海外贸易-荷兰1568年,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1579年,北尼德兰七省组成乌得勒支同盟。1581年,脱离西班牙dú lì。1588年,成立共和国。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

    1596年,荷兰初抵东亚。时中、rì、葡、西已建立完整且运作良好的贸易网。1600年,抵rì本,将船炮借给德川家康,助其胜关原之战。1601年,图谋西属菲律宾失败,转往澳门,广东拒其直接贸易请求。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成立,被授予贸易垄断、征兵、造币、立法、任免官员、建立据点的权利,向母国公司董事会和国会负责,承担亚洲开拓商业和扩张领土的任务。1619年,VOC在巴达维亚设立总部。1641年,取马六甲。1669年,取望加锡。1684年,取万丹。17世纪末,控制整个印度尼西亚。1658年,终于控制锡兰。1630年代,控制克罗曼德尔海岸,势力进入孟加拉和缅甸。17世纪末,在印度次大陆(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地位稳固。

    1603年,荷兰于马六甲海峡,虏获一艘澳门开往印度的葡萄牙船只,船载1,200包生丝,60吨瓷器。该批船货,1604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全欧洲商人蜂拥而至,生丝售得225万荷兰盾(72万两),其余货物售得125万荷兰盾(40万两)。此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生丝市场,虽然中国生丝品质优异,但因距离原因,来自波斯和孟加拉的生丝在数量上占大宗。另外,中国瓷器也吸引了欧洲人的目光,很快成为欧洲人喜爱的物品。刘增泉估计从1604-1656年间,欧洲总共输入300万件的中国瓷器。

    1604年,在中国商人引导下,荷兰人抵达澎湖,后被明朝逐出。1607年,谋求澳门失败。1609年,在rì本平户建立商馆。VOC为获得中国商品,竭尽全力吸引中国商人与其贸易。由于贸易严重逆差,荷兰从欧洲运来大量白银。

    1622年,荷兰再度攻击澳门,失败后转往澎湖建立据点。1624年,在明军的胁迫下,转往台湾发展,从事转口贸易,将中国商品运往rì本、巴达维亚、和其他商馆,1633-1640年为台湾的黄金年代,对rì的转口贸易获得极大成功。1641年起,提供主要货源的郑芝龙决定自己从事中rì直接贸易,荷兰对rì贸易受很大打击。1662年,郑成功将荷兰人赶出台湾,1683年,清朝灭郑。

    1650年代起,rì本白银产出减少;1685年,清朝解海禁,许多中国商船运载中国商品到巴达维亚。1685年,荷兰向清朝请求直接贸易再次被拒。1688年,爆发荷法战争,导致船只缺乏。这般,1690年,VOC决定放弃试图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将重心从东亚以往印度洋。

    台湾之名始自1430年代,约16世纪中叶成为中、rì倭寇巢穴,汉人17世纪初开始移居台湾,从事农业垦殖。1624年,荷兰人从倭寇手中取得台湾。

    郑芝龙曾在VOC任职,约1625-1626年加入中国海盗,1627年,在中国沿海抢劫。1627年,荷兰为逼迫明朝允许中国人可zì yóu通商台湾及巴达维亚,以及保护中间人许心素,对郑芝龙的船队进行攻击,却以失败告终。1627年底,郑芝龙杀许心素。1628年,郑芝龙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海防游击”。

    作为中荷贸易的中间人,郑芝龙获取大量利润。在荷兰的帮助下,郑芝龙剿灭其他海盗,称霸中国东南沿海。

    1630年,荷兰帮助郑芝龙击溃李魁奇船队,郑芝龙去心患。1633年,荷兰无法忍受现状,决定以武力来实现与中国实现直接贸易的愿望,被郑芝龙率领的中国海军击溃。此后,荷兰放弃强迫中国开放口岸直接贸易的念头。1633年起,荷、郑合作,福建和台湾的贸易有了大幅和稳定的成长。荷属台湾对rì出口也随之增加。1636年,郑芝龙被任命为福州总督。

    1633年,荷属台湾对中国和rì本贸易显著增加。1630年代中期开始,rì本禁止rì本船只出海贸易,VOC抓住这个机会,取代朱印船。1635-1640年间,可以说是VOC的蜜月时代。但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荷兰缺少资金采购中国商品,只好向rì本金主借款和延期支付中国商人的货款。

    中国、rì本沿海的风,12月到3月,由北向南吹,6-9月,由南向北。

    台湾-巴达维亚,台湾-暹罗,台湾-东京,台湾-克罗曼德尔,台湾-波斯,有瓷器。

    1641年,rì本zhèng fǔ要求荷兰将贸易基地从平户迁往长崎湾的出岛,荷兰与平户金主间沟通阻塞。由于荷兰资金短缺,华商多改以自行将货物运至rì本贩卖,另外,重要供应商郑芝龙,出于利润考量,1641年起决定抛弃荷兰直接与rì本贸易。

    1641-1644年间,华人和荷兰人在rì本的贸易竞争,华人优势明显。一,郑芝龙已强大到能与VOC抗衡。二是rì本zhèng fǔ明显偏向华人,对荷兰心怀戒备。在考虑战争的后果和rì本的态度后,荷兰默默承受对rì贸易大幅衰退的现实,隐忍不发,未对郑芝龙采取军事行动。直到1645年,才劫持郑芝龙开往马尼拉的戎克船。

    1643年12月《巴达维亚城rì记》:“数年前与中国人订约,其商人渡行台湾,我们以相当的代价购其商品,此事常常实行,公司为此在台湾建立城寨及仓库,耗资巨大。郑芝龙不但破坏(中国)皇帝承认的上述交易及条约,而且妨害对台湾的输出,购买其商品输往马尼拉、rì本,巴城上司暂时沉默不过问,此次决定对违约在台湾以外交易者,加以袭击捕拿。但是此事决定先通知rì本,以免误会。”

    荷兰自1600年初和中国有了接触后,就积极试图和中国建立直接贸易往来,但直到1624年占据台湾前,此一企图终归徒劳。

    1620-16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东南沿海海盗横行,中、荷贸易受到很大影响。1636-1644年间,中国和巴达维亚的贸易透过两个管道进行:一是直接贸易;二是台湾的中转贸易。大概1634年以后,VOC就没有船只到中国沿海进行贸易了。

    VOC不是在巴达维亚等待华船前来贸易,就是通过台湾和中国进行贸易,后者是主要管道。1640年前,台湾输出的商品以中国货为主,包括黄金、丝货、瓷器、砂糖。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东南亚的香料(特别是胡椒)。1640年以后,由于中国内部动乱和其他因素(郑芝龙、荷兰鼓励在台生产),中国商品供应减少,台湾本地产品(如砂糖、硫磺)出口rì多,而对中国出口,香料比重下降,军需品(如硫磺、铅)上升。另外,华船向巴达维亚直接输出的商品多是一些价值不高的杂货,返程的商品以香料为主。

    荷兰人购买中国商品有两种模式,一是向郑芝龙之类的大商人定购,或是向散商购买。前者要预定金和签署贸易合同,并常会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针对丝织品和瓷器量身定做。后者,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收购价格和数量。荷兰人对华贸易,通常采以货易货的方式,不足的部分才付现金,以减少对现金周转的需求。

    季风影响,大约每年的5-8月间,从巴达维亚北上的船只出发航向台湾,在前往rì本。10月至次年初,从rì本返航,中途常停靠台湾,大约12月到第二年4月间抵达巴达维亚。荷兰的台湾安平商会在rì本来船和巴达维亚来船的两段时间之前,必须备好所需的货品(主要是中国商品)。巴达维亚-台湾这条航线的船只,以直航为主,但有时中间也有停靠暹罗、广南、柬埔寨等地。最后,集中在VOC总部的巴达维亚的货物或利润,再用船只运往印度洋、波斯、荷兰,但有时也直接从台湾出发前往印度、波斯。

    明清海外贸易-西班牙13世纪末,Iberia半岛共有五个国家,葡萄牙、Castile、Aragon、Navarre、Granada(回教)。1492年,Castile联合Aragon亡Granada。1512年并Navarre王国的西班牙领地。1516年,西班牙完成统一。葡萄牙于1580-1640年并入西班牙。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6世纪中叶,西班牙大致完成在美洲的征服工作。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事业是开发金、银矿。1660年止,西班牙得总计18,000吨注册白银(约5亿两),200吨注册黄金。走私部分占西班牙总进口量约10-50%。另一主要事业,甘蔗、烟草、棉花、咖啡等经济作物。

    1521年3月,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月底,宣布西班牙对菲律宾的统治权。4月,被逐出。

    1564年12月,Legazpi四艘船只从墨西哥Navidad出发,征服菲律宾,1565年8月,主舰返抵墨西哥。

    西班牙在亚洲的扩张,几乎仅局限于菲律宾群岛一地,1565-1898年,统制菲律宾达334年之久。

    1571年,Legazpi将总部从宿务迁至马尼拉,以建立和中国的贸易关系。

    1576年,菲总督Sande提出完整计划,要求以4,000-6,000兵力征服中国,或以2,000-3,000兵力征服任何一省。由于国王反对、1588年无敌舰队溃毁、国势中衰、中国实力等因素,放弃计划。

    西班牙,17世纪前60余年,夺香料岛,与荷兰人多次战争,所获不多。1606年,占领部分岛屿,1662年退出。1593年后20年间,数次出兵高棉,因兵力不足而退。1626年,出兵暹罗,失败。1640年,兵澳门,败。1626-1642年,曾占领台湾北部。

    1568、1570年,荷兰香料岛总督率军攻宿务.1574年,中国海盗林风攻击并尝试占领马尼拉。1600、1610、1616、1617、1618、1621、1624、1646、1647年,荷兰九次进攻马尼拉。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rì本,1591年,遣使要求马尼拉臣服。

    1603,德川家康放弃丰臣秀吉的扩张战略,实行和平通商的贸易政策。随着rì本银产量增加,rì本朱印船贸易兴盛,每年至少派20艘赴海外贸易,马尼拉和rì本贸易恢复。1630年,rì本锁国,只和中国、荷兰商人贸易。rì、西马尼拉贸易中断。

    1560年,倭乱稍平。为防其复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隆庆元年(1567),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开放,有限度允许私人出海贸易(仍禁外商入港)。此禁一开,终使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由于利润丰厚、航程短,月港出发的中国商船多数前菲律宾贸易。

    1571年,Carreon船长救起一船遇难中国船员,作为回报,中国人带来了西属马尼拉所需的商品,自此开始了中、菲、墨间的贸易。从此至明末,东南沿海每年前往马尼拉贸易的商船,通常至少10余艘,多则40-50余艘,经常获利在100%以上。

    1598年,在付出和大的努力和许多白银后,终获得广东官员许可,在广东沿海取得一小岛(ElPinal),作为贸易基地。但在葡澳的阻挠下,以及为联合葡萄牙对付荷兰、英国的攻击,放弃了这个海岛。有明一代,西班牙从未能和中国建立起直接关系。

    1588年以前,中国输入马尼拉的货物,以价值论,约有九成以上是丝绸。

    西班牙殖民菲律宾以前,中国人住菲岛的人并不多。

    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不难理解这自然导致大量西班牙白银因购买中国商品而流入中国。

    1587年,菲律宾总督SantiagodeVera上呈西班牙国王:“中国商人将各种货物卖得如此便宜,使得我们不得不认为,若不是在中国不需甚么劳力来生产这些商品,就是这些商人不需用多大成本就可以取得这些东西。”(E.H.Blairetal.,ThePhlippineIsland(vol.6),Cleveland:A.H.Clark,1909,p.302)1607年,一位官员的报告:“自中国运到菲律宾的商品,售价低廉,又因白银的购买力很大,所以西班牙人将白银投资于购入中国商品以获取利润。”(E.H.Blairetal.,ThePhlippineIsland(vol.14),Cleveland:A.H.Clark,1909,p.214)1628年,一位西班牙人说到:“中国人有大量待售的货品,他们从来只将货品卖给我们以换取银币,却不跟我们购买任何的东西。为了取得银币,他们的卖价非常便宜,因此我们向他们买的东西也就特别的多。”(E.H.Blairetal.,ThePhlippineIsland(vol.22),Cleveland:A.H.Clark,1909,p.282)

    明代每年因中、菲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正常年份,估计能达到一、两百万两。

    到了1633年,西班牙人控制了台湾北部的台北、基隆和宜兰地区。进入1630年代,中国和台湾的贸易有很大的进步,中国人将许多货物带到热兰遮城(荷属)和基隆进行贸易,基隆只占一小部分。1642年,西班牙被荷兰逐出台湾。这段时期,西班牙透过台湾和中国进行贸易,但和中、菲贸易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西班牙的中心放在对荷兰的反制和传教。

    西班牙每年都派遣重达数百到一、两千吨,一到四艘(通常为四艘)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与菲律宾之间。这就是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

    中国是马尼拉大帆船货物的主要来源,对西属墨西哥言之,马尼拉大帆船曾被称为中国船,naodeChinaorChinaShip。菲律宾作为中国和西属美洲贸易的中继站,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有时称之为中华帝国的一个省。

    贸易的兴盛,为马尼拉带来了繁荣,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影响。17世纪意大利旅行家GemelliCareri说:“中国皇帝称西班牙国王为白银之王,因为在他的领土内没有好的银矿,中国所有的白银都来自西班牙的输入的比索。”

    刚开始的几年,横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并未带来很大的利润。直到1572年,中国商人带来了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前来马尼拉,西班牙人将之运往墨西哥的阿卡普尔出售,获得了非常大的利润返回菲律宾。自此,开始了中国-马尼拉-阿卡普尔科持续进行的贸易,直到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由马尼拉开出为止。

    每年,美洲输入菲律宾的白银大约1-3百万比索左右(1比索约等于0.8两白银),几乎都流入了中国。全汉升根据《菲律宾群岛》整理出明代美洲白银的输菲量:1598年100万比索,1602年及以前200万比索,1604年250万比索,1620年左右300万比索,1633年200万比索。

    由于中国商品(特别是生丝和丝织品)物美价廉,造成在西属美洲,西班牙的商品无法跟中国商品竞争。为了限制大量白银流入东方,和保护母国的手工业,西班牙zhèng fǔ在1593年下令:每年只允许2艘大帆船从墨西哥前往菲律宾贸易,每船输入墨西哥货物的价值不得超过25万比索。这一政策,违背了各方利益,几乎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

    18世纪后期,西班牙海权没落,西属美洲和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不能维持。英国、荷兰、法国等参与走私,提供西属美洲所需货品。马尼拉大帆船在1786、1787、1789年,甚至发生了找不到买主,原船原货返回马尼拉的事情。1815年,马尼拉大帆船停航。

    明清海外贸易-葡萄牙

    由于贵金属的匮乏和一些宗教因素,1433年起,在zhèng fǔ和私人企业家的支持下,葡萄牙海外探险有系统展开。1460年代,香料成为最重要驱动力。1478年,抵达好望角。1499年,伽马沟通欧亚。1510年,取果阿。1511年,取马六甲。1513年,抵达中国。1515年,取荷莫兹岛。

    16世纪前期葡萄牙的这番扩张,是因为中世纪西欧开始大量消费肉类,对香料的需求很大。香料贸易利润亦极高。

    葡萄牙的欧亚贸易网主要两部分,里斯本-果阿(香料为主),以及亚洲内部贸易。

    历经辗转,1557年葡萄牙人正式入据澳门。从开埠到17世纪40年代,澳门成为亚洲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直到17世纪初,若不论中rì海商,葡澳几乎垄断明后叶中国对外贸易。其主要三条路线,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澳门-果阿-里斯本。最重要出口物是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其次是瓷器和黄金。

    “中国人和葡萄牙人一起合作贸易,他们彼此互相帮助,中国人负责提供货源,葡萄牙人负责销售,要是没有中国人的合作,葡澳的贸易根本难以为计。”1640年,(荷兰人?)FrancoisCaron说。

    1631年(崇祯四年),中国zhèng fǔ禁止葡人进入广州。1637年和1640年,重申此一禁令。1639年,因天主教问题,失去rì本航线。1641年,荷兰夺马六甲。1643年,因拥护母国dú lì,断绝与西属马尼拉的贸易。1644年,明亡。葡萄牙人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每年,葡萄牙船只于4、5月,运载木材、深红衣料、水晶、玻璃品、法兰德斯钟离开果阿,中途常停靠马六甲,交换部分货物,香料、香木、鲨鱼皮、麂皮等,如赶得上季风,同年6月至8月间抵达澳门。返航船只则运载中国丝品、麝香、珍珠、象牙、瓷器等,运抵果阿的货物,一部分在印度销售,一部分运到荷莫兹,供应阿拉伯世界;一部分运往里斯本,供应欧洲;其余转运他地。

    明后叶,由于气候原因,相对于新世界和西南非,欧洲对亚洲奢侈品的消费并不高(香料除外)。1580-1640年间,以里斯本的当地价格计算,印度的商品占了葡萄牙官方、印度到里斯本航线货物总值的85%,来自中国和rì本的商品只占该航线的1%。

    需要指出,葡萄牙人从未垄断过印度到欧洲的贸易。且1580-1640年间,此航线上的葡官方贸易额和私人贸易额的比为7:93。葡萄牙(官私)每年将14.9万两(以里斯本价格)的中国商品运往欧洲。

    1600年前后,葡萄牙每年约将价值40万两(以澳门广州价格计)白银的中国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生丝和丝织品占了约60%。绝大部分在果阿出售,其余运往阿拉伯和欧洲。运往欧洲的商品价值可能在4、5万两白银左右(澳门广州价格计)。

    1571年,马尼拉建城。1574年,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马尼拉运载丝货和瓷器驶往墨西哥,此后,这条航线成为定期航线,直到1815年。

    对马尼拉的贸易,就贸易额而言,中国东南沿海商人为主,葡澳商人为辅。但这条航线,对澳门而言,其重要xìng仅次于澳门-rì本航线。葡澳将中国丝货、家具、瓷器、印度衣料和织物运往马尼拉以交换美洲白银。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