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803章 铁底湾(下)

第803章 铁底湾(下)

书名:万岁约阿希姆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天空之承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大雨瓢泊、骇浪翻涌的海面上,只有“俄亥俄”号这般巍峨雄壮的巨舰能够勉强维持航行中的稳定性。这艘刚刚服役北卡罗来纳改进型战列舰,亦或称为俄亥俄级,采用的是新老结合的舰员模式——老舰员基本上是亚速尔战役期间战损舰艇上的幸存者,包括一些自愿加入美国国籍的前英国皇家海军官兵,新舰员则是战争爆后方历次征召的兵员。纵使“俄亥俄”号比计划提前了三个月服役,舰员与战舰之间的磨合仍显局促,舰上各种设备的调试也还远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如此情况下,这艘战舰虽有9门威力强大的18英寸舰炮和近乎极致的防护设计,能否在关键性的战斗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依旧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随着前哨之战的进行,任美国大西洋舰队参谋长的尼米兹向斯塔克提出建议:“将军,要不要让右翼分队或者杰克逊维尔分队抽调舰艇前去增援先遣分队?”

    斯塔克很果断地摇了摇头,然后吩咐道:“给凯特少将拍发密语电报,先遣分队要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敌人的侦察舰队,绝不能让它锲入主力舰队侧后。”

    尼米兹当然知道斯塔克意欲何为,他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或者不快,而是一脸决绝地望着舷窗外的海面。先遣分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斯塔克的命令,表面上看,它们在机动性方面不逊于同盟国舰队的前哨战队,只是火力稍弱、气势略差,只需尽力与敌周旋便可完成任务,实际上火控雷达这个貌似不起眼的技术在一场光学设备难以正常作用的海战中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在15000至18000米的距离上,同盟国的重巡分队俨然一群彪悍而且高效的打手,不出半个小时,就把美国人的半支先遣分队打得遍体鳞伤,更糟糕的是,他们抓住了对手避免交战距离过近的想法,强行进击逼迫美方分遣分队退让,从而锲入了分遣分队与主力舰队之间。重巡洋舰固然无法跟战列舰正面抗衡,但是抢占有利阵位之后,它们可以伺机而动,或以炮火干扰对手,或发动中远程的鱼雷攻势,迫使美国舰队主力在抗衡敌方主力舰队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战力和精力来应付侧后方的威胁。

    几乎就在同盟国海军的前哨战队成功锲入美方作战阵列的同时,从大巴哈马岛方向驶来的同盟国第1分遣舰队主力战队突然改变航向,将箭矢战阵的锋芒指向了美国大西洋舰队主力编队尾部,摆出了与前哨战队前后夹击对手的架势。此时斯塔克若调遣主力舰艇前压,与先遣分队联手先包敌方前哨战队的饺子,将其歼灭或重创之后再转向对付敌方主力战队,时间和空间都缺乏足够的余地,而且各分队指挥官以及各舰指挥员的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难保不会有人在战斗形势最为险恶的时刻因胆怯或保守而失了战斗位置——在这一方面,以德国海军为绝对主力的同盟国第1分遣舰队无疑占据了显著优势。

    权衡利弊,斯塔克迅速做出决断,主力编队保持航速航向不变,以分队集中火力的方式对左舷方向的敌方舰队展开远程攻击,右翼分队连同杰克逊维尔分队留下少数警戒舰艇,其余系悉数投入对敌方前哨战队的攻击!

    于是,在两支主力舰队相隔29400码,约合27000米的态势下,美国主力舰先于对手开火。隆隆炮声响彻海面,压抑的紧张情绪似乎在这一瞬间被彻底释放出来。尽管第一次圣米格尔岛海战的经验表明舰队炮战的有效射程已放大到了三万米左右,但那场海战发生在视线良好的白昼,双方的观瞄测距均是以光学仪器为主、雷达设备为辅,而眼下的环境截然不同,即便是最精密的光学设备也无法对一万五千米之外的目标进行准确测距定位,火控雷达的理论作用范围虽然可以达到三万米以上,但距离越远,射控精度呈几何级数的下降。

    斯塔克很清楚这一点,而他的对手吕特晏斯同样深谙此道,前者抢先开火既是为了振奋军心,也是在试探对手,然而美国主力舰的交替射击各打了七八轮,双方主力阵列的距离缩小到了两万四千米左右,对面的同盟国舰队却保持着诡异的沉默,这甚至让一些美军官兵怀疑起己方装备:难道雷达探测到的舰队是敌人利用某种技术制造的假象?

    随后,美国舰队的左翼分队用一次勇敢的战斗侦察否定了这种无端的质疑——同盟国的数艘超大型战舰连同护阵的轻舰艇群保持着严密而齐整的战斗编队,而且,没有发现任何敌舰有中弹的迹象!

    另外一边,苦苦支撑战局的美方先遣分队再遭打击,其分队旗舰、新锐重巡洋舰“德克萨斯”号受到对手的集中攻击,舰体中弹起火,指挥官艾格蒙斯-凯特少将重伤。趁此良机,同盟国的前哨战队连续实施高速机动,将双方距离拉近到了一万两千米,接下来几轮猛烈炮火的命中率有了明显提升,若不是斯塔克调来的右翼分队和杰克逊维尔分队及时加入战斗,这支重任在肩的先遣分队恐有覆灭的危险。

    不知不觉间,前哨之战的进行已近一个小时,双方主力舰艇的终极对决也渐渐升温。当双方距离拉近至27600码亦即26000米时,同盟国舰队开始“后发制人”。跟斯塔克的分队集中攻击不同,吕特晏斯此番祭出的依然是全队集中攻击战术——炮战伊始,五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的前部主炮火力尽数砸向了排头的美国战列舰“缅因”号。

    “缅因”号和旗舰“俄亥俄”号一样属于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战列舰,其舰体在大名鼎鼎的纽约海军造船厂建造,主体完工后,同盟*队开始以百慕大岛为踏板对美国东北部的战略目标实施轰炸,舾装工程遂改在华盛顿造船厂进行。尽管建造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美国人仍在1935年初完成了全部四艘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战舰中的三艘,就综合数据而言,这些终极战列舰有着抗衡德国日耳曼尼亚级的实力,它们的服役既扩充了美国大西洋舰队的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军心士气的作用,但亚速尔战役、百慕大海战乃至夏威夷战役的过程与结果均表明战列舰的海战核心地位正被航母和舰载机取代,所以美*方高层对待这些新战列舰存在较大分歧,国内舆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一片赞誉,许多人都认为多造航母才能重新夺回制海权,而像今天这样发生在大巴哈马海域的舰队炮战,在这些人看来已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物了!

    又一轮震耳欲聋的重炮轰鸣,8枚18英寸口径的德制穿甲弹带着巨大的动能飞向了20多公里外的目标。延续德国海军自1914年以来的战斗风格,吕特晏斯的战斗旗舰“日耳曼尼亚”号傲然列于战斗纵队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同级舰“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号,它们的服役时间都超过了14个月,人员和设备皆已完成磨合,并在两个多月前换装了最新型号的火控雷达。经过最初几轮射击的试探和调整,昂贵的火控雷达很快展现出了非凡的价值——18英寸口径的穿甲弹在22770米的距离上命中“缅因”号舯部的主装甲区,而中速标准弹的穿透力此时尽显无遗:尽管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的水线装甲带按照可低于18英寸舰炮轰击的标准射击,其最厚处达到了16英寸,而且采取了16度的倾角,但“日耳曼尼亚”号的这一击还是在水线上方约120公分的位置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储油舱里的燃料随后汩汩地往外涌。

    位列战斗纵队前部的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霸气磅礴,紧随其后的三艘德意志级战列舰也不逊色。它们的服役时间均已达到三年,是德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东征西战的中坚力量。在超过两万米的距离上,德意志级的16英寸舰炮虽难以直接撼动俄亥俄级的水线主装甲带,却足以蹂躏它们的次装甲带和甲板建筑,从而削弱它们的战斗和生存能力。

    随着两艘日耳曼尼亚级和三艘德意志级的逐次发威,“缅因”号在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接连挨了5发大口径穿甲弹的轰击,其中一发从右舷的双联装副炮塔炮座穿入,刚刚送上炮塔的炮弹和射药很快引了第二次爆炸,大火迅沿着供弹通道下层舱室蔓延,连贯的爆炸将下层船舱和通道变成了人间炼狱,滚滚浓烟很快笼罩战舰舯部,窜腾的烈焰成为敌方射击指挥人员校正弹着点的绝佳参照物。两分钟后,一发18英寸重炮再度命中“缅因”号,重磅穿甲弹击穿了离舰尾约9米处的外部装甲,在二号轮机舱右侧发生剧烈的爆炸,使得战舰的动力输出瞬间降低了三分之一。

    在敌方六艘主力舰的持续围攻下,这艘集美英造船技术之精粹,配以30年代初最先进的制造工艺、设备和技术建造的超大型战列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就连舰桥也陷入了大火的包围之中,德国人的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虽也遭到猛烈的炮火攻击,但由于美方舰艇的火控雷达数量较少、性能较低,德舰的损伤情况要比“缅因”号轻微许多。

    7时17分,在舰身倾斜已达33度的情况下,“缅因”号舰长亚蒂上校命令舰员发出弃舰求援信号,而这之后只过了短短7分钟,战舰便发生了倾覆,数百名舰员被困在了倒扣的战舰里,可是激战的形势不容随行舰艇前去救援,美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缓缓下沉……上一代“缅因”号的沉没为美利坚换来了富庶的菲律宾,这一代“缅因”号的沉没非但不能给美国带来任何利益,还是一场灾难的开端。在它战沉之后的四个多小时里,将会有41艘战舰消失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再加上9日之后的第二次大巴哈马海战,近百艘舰船在此沉没,使之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铁底湾”。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