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荣李宣等听他俩说少年时的趣事
元氏荣只是带笑听,李宣少不了要想上一想:“要是年少时便能与文君相识,那该有多好!”
策马踏夜sè前行,苏人亭越来越近惕地行在最前的典韦李典两人各按剑,注意道上田边的动静又一阵凉风吹来,李宣“呀”了一声,以手抚额,说道:“下雨了么?”适才有一滴水落在了他的额头上话音未落,瑟瑟的秋风里一点一滴的秋雨从夜空洒落
常山国境内有四条较大的河水,西边山里气温低,泉溪不少,又东有巨鹿郡的大陆泽,南有赵国的鸡泽,平ri雨水充沛,每个月都要下雨,少则两三超多则连着半个月yin雨绵绵
文丑是较为喜欢下雨天的
他抬起脸,伸出手,感受落下的雨滴秋风凉,秋雨凉,雨点接连跌落在他的脸上手上,顿觉清凉浸透雨水来得快,很快就从一点一滴变成了连线落,打在道上野上树上,响声一片,马蹄声混入其内,越觉清脆山水田野,道树高耸,这夜下的雨幕给人以幽远之感他笑道:“好一场急雨!诸君,苏人亭不远了,我等骑快一点,也好能少受一点雨淋”
前边的典韦忽勒马抽剑,叫道:“何人也?”
从卫在后头的典韦闻声,立刻驱马前冲,拿出铁戟,挺护到文丑身侧李典反应稍慢,却也及时地转马向后,护卫到文丑的左近,抽刀防备元氏荣荀彧李宣亦先后勒住马,抽出佩剑,把文丑护在当中文丑从容不迫,缓勒停马。△頂點小說,按刀顾视
夜雨中,五六个帻巾短衣的年轻人从路边两侧的田野上站起身,俱拿兵器在手,有两个拿的是弓弩,远远地对准了文丑等人,余下的拿的皆是刀剑一个执刀之人从野上来到路上。立在文丑诸人前头十余步外,ing觉地打量着文丑等人,开口问道:“尔等是什么人?”
典韦李典这两个文丑的近卫:典韦xing格沉稳,话不多;李典xing急话多
典韦没有搭理这人,只瞥了他眼,便把注意力放到了田野上远处的那两个弓弩手身上,握着教算,如果打起来,他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掉这两个威胁xing最强的敌人
李典紧握环刀。反口问道:“尔等是什么人?夜里藏在道边,莫不是贼子么?”
元氏荣低声说道:“文君,这几人都是本地口音,他们人虽不多,只四五人,然瞧其所带兵械,刀剑弩弓齐备,不像寻常的盗贼”
他们这两天路见过好几拨目露凶光的青壮流民。这几人是本地口音,先就排除了他们不会是外地的流民本朝对兵械的管理虽很松散。允许吏民佩刀带剑,可弩弓这类兵器却也不是常人能搞到买得起的,对面这伙人人数虽少,却不但有两件弩弓,而且分工明确,有近距离的刀剑有远距离的弓弩。而且当截住路后,除了一人上前问话,余下的均散於田野上,隐隐形成对文丑等人的包围,这般举动动态。如循兵法从事,确也不像寻常的盗贼
对面那人嘿然笑道:“你这瘦子的口音不是我常山国人,我看尔等才是贼子!尔等从何来,何处人,可有过所文如有,拿来给我看看;如无,就休怪我等不客气了!”随着他说话,田野上持弓弩的两人搭箭开弦,另两个持刀剑的猫腰挺刀,作势冲出,跃跃y试
“过所文书”就是“传”,是由当地县寺给出外远行的吏民开具的“路证”
荀彧轻声说道:“问我等要过所文文君,这伙人确不似盗贼,莫不是此亭的亭卒?”
文丑当过沙河亭长,对亭部的职责了然於胸,非踌悉,亭部的主要职责就是保境,维持境内的治安通常而言,这几个人既然问他们要过所文书,那就应该是本亭的亭卒了,可现今大乱刚过,地方不宁,盗贼群起,很多的亭部形同虚设,极少有晚上还敢派人出去巡逻ing戒的,他们这一路走来,这却是头一个碰到亭部里有人拦路要“传”的
他心道:“是亭卒,还是盗贼伪装?”徐徐笑道,“足下好耳力,我等确是外地人,不过早就迁居元氏了,此番却是去真定县访友的”令李宣,“拿过所文书给这位壮士看看”借李宣取文书之际,问拦路这人,“敢问足下,可是贵亭的亭长么?”
这人没接腔,盯着李宣拿出过所文书,叫他送过来
文丑咳嗽了声,李宣知文丑意思,下了马,一手提剑,一手拿着文书,朝前走了几步,在离这人尚有四五步时退下来,把文书丢过去,随即快步倒退回李典典韦身后,重又上马
拦路之人与文丑等均不知对方底细,彼此如临大敌
雨落沙沙,文丑等人的衣衫已被打透,风吹来,遍体生寒对面的这人盯着文丑等,小心翼翼地提刀上前捡起过所文书,虽有夜雨,凑到近处,勉强能看清字
文丑瞧着他这般小心的涅,再转盼田野上ing惕十足的余人,他久经沙超实未把这数人放在眼里,在这个时刻还有功夫慨叹,心道:“行人弓箭各在腰,路上相逢如遇敌唉,乱世气象也”
对面这人连着看了几遍过所文书,经过再三确定,判断出此书是真,收起了佩刀,笑道:“原来足下是颍川许县人,足下姓陈,不知与太丘公怎么称呼?”
太丘公便是陈寔了文丑的这个过所文书是在出行前请元氏县令开具的,为免得引起沿路吏员的注意,失了微服私行的本意,故此冒用了他妻家许县陈氏的姓
听得这人询问他与陈寔的关系,他讶然心道:“一个冀州野亭之人也知我州太丘公之名?”答道,“太丘公乃在下族祖”
“噢?足下竟是太丘公的族孙?这么说来,却是在下失礼了”这人急令田野上的诸人收起兵器,步行近前,把文丑的过所文书奉回
见他们收起了兵器。田野里的人也都上了路上,文丑等放下了心,知这几人必是本亭的亭卒了文丑示意典韦典韦等也收起兵器李宣接回过所文书文丑下马,笑道:“足下知我族祖之名么?”
“我本是不知的,但我亭的亭长对太丘公却是极其仰慕,常对我等讲说太丘公的高洁品德和他在职闻喜时爱民行仁政的故事在下对太丘公也是很敬慕的。没想到今夜竟能遇到太丘公的族人,方才失礼,敢请贵客勿怪”
陈寔早年任过闻喜长,在闻喜干了半年,政绩斐然,遂复再迁为太丘长闻喜在河东郡,离常山国不近,也不是很远他在闻喜的政绩传入常山国并不奇怪
可说不奇怪,也很奇怪毕竟陈寔任闻喜长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如是冀州的士大夫说知其事夹在情理中,可眼前一个野亭的亭长亭卒却竟知他多年前的事迹,这就很奇怪了
荀彧转看了看文丑元氏荣说道:“敢问贵亭亭长尊姓大名?”
这人笑对文丑说道:“说来我亭亭长与足下还是同姓,他姓陈讳午”
李宣恍然大悟,说道:“却原来是同姓,难怪知太丘公之名!”
这人摇了摇头,说道:“我亭亭长不但知太丘公之名,亦知贵州李氏荀氏钟氏杜氏郭氏等诸姓之名呢!”
文丑心道:“如此说来。这个叫徐荣的亭长却是身在野亭,志存高远”
要非志存高远。他不可能去了解外州的名士
文丑又心道:“我记得上次我等路宿苏人亭时,此亭的亭长好像是姓邓,……”
他遂笑道:“不意吾州士族之名,亦能入贵郡英杰之耳……,不瞒足下,我等自出元氏。一路经县过亭,唯在贵亭遇到了查路之人,贵亭治安想必定为全郡第一把贵亭治理得这般严整有序,贵亭的亭长应是在贵亭任职许久了吧?”
“非也非也,我亭的亭长原本是邓君。半个月前本亭遭了贼,他为贼所害县中因知陈君善能理烦治剧,因改调他来本亭上任,——他原本是县西博广亭的亭长”
“治剧”就是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却原来那个姓邓的亭长为贼所害了!栾城县因知徐荣有治剧之才,所以改任他为本亭的亭长这么说来,他却是刚刚上任十几天只上任十几天就能组织起亭部的巡逻ing戒,文丑是当过亭长的,深知此为之不易,此人确有治剧之能
秋雨落得渐大,对面这人说道:“这会儿已是宵禁,又下起了雨,诸君今夜怕是赶不成路了,不如且在本亭的舍中住宿一夜,不知足下尊意如何?”
“正有此意”
这人吩咐余下几人,叫他们回到路下,依旧埋伏野中,守路ing备,自带着文丑等去亭舍文丑等带的有雨具,刚才未及取出便逢上了这几个人,李宣此时拿出,分给诸人文丑见带路的这人没有雨具,招呼他同来避雨,他笑道:“在下乡野粗人,受些雨不算什么”
这人虽然只是个亭卒,可是言谈举止却很大方文丑不由想起了昔ri在沙河亭的同事,心道:“此人举止却比杜买繁家兄弟强得多了”下马徒步,与这人并肩行,问道:“足下是本亭人么?”
这人笑道:“我却不是本亭人,是本县黄榆岭人”
“怎么来了本亭为亭卒?”
“跟着陈君来的”
“噢?足下与陈君是旧识?”
“是艾陈君也是黄榆岭人,我两人自幼便就相识……,不止我与陈君是旧识,刚才那几个人与陈君也都是旧识,有两个亦是黄榆岭人,另两个一个是博广亭人,一个是石邑县人”
“石邑县人?”
“陈君伉侠好客,邻近亭县的少年多有从之者今次陈君改任苏人亭长,我等知此亭盗贼多,难治,因此俱来助陈君一臂之力”
听到此处,荀彧又转顾了文丑一眼
方才转顾,是因为惊奇这个叫徐荣的亭长竟然知道许县陈氏之名;这时转顾,是因为这个叫徐荣的亭长轻侠好交敬慕名士结交少年,这与文丑当年在沙河亭时的所为有几分相似
文丑心道:“此名徐荣之亭长,看来确是存有志向啊”
行二三里。沙沙夜雨下,一个亭舍坐落道边舍前耸立着一根丈余高的华表,舍中灯火通明未至舍门,已闻有喧闹声从中传出
引路的这人回笑道:“本亭贼多,晚上只靠我等几个查路是不够的,故此陈君安排了数班少年。在舍中轮流值夜,一旦遇ing便驰奔击贼秋深夜凉,枯坐无趣,有时陈君就会买些肉菜沽些浊酒,与这些少年夜饮乡野亭舍,比不上县里邮置,如有不周之处,君幸毋怪!”
文丑含笑点头
( 这人上至台上,敲开院门。引文丑等入内,大步奔入前院的堂中,向亭长徐荣通报
很快,数人从堂中出来
当先一人,年三十余,身材高大,虽着布衣草履,然而气貌雄伟他大步流星地从堂阶上走下。毫不介意地来到雨中的院里,到得文丑等人近前。一拜到底,口中说道:“在下苏人亭亭长徐荣,见过陈君诸君鄙亭寒舍,能得诸位名族的君子投宿,实鄙亭之幸也!”..
他说话的嗓音不高,略显低沉。然吐字清楚,沉浑有力
文丑诸人除了李典外,个子均不低,但与徐荣一比却皆不及之
文丑心道:“好一个壮士,瞧他身高。怕得八尺有余”回礼笑道,“夜行逢雨,没办法再赶路了,只好叨扰贵亭”吩咐李宣,“取钱来”
徐荣礼毕起身,不动声sè地打量文丑诸人,心道:“韩望说此人是许县陈氏子弟,听其口音确是豫州人,观其气度,也确是士子”
韩望就是带文丑等人来亭舍的那人如是在太平之时,有过所文书为证,那么自不用怀疑拿文书之人的身份,可现今是乱时,却说不得会有人伪造文书
他瞥了眼文丑等人的乘马,目光在典韦的身上汪了片刻,又想道:“此数人虽衣着俭朴,然而均骑马行路,且各带短戟刀剑,看起来确也像远行赶路的人这提短戟的壮士好生雄伟!如此雄伟之人,必是豪杰,却恭恭敬敬地从在这个自称陈氏子弟之人的身侧,……,这人的身份应该不假”..
断定了文丑的身份不假,他说道:“贵客临门,得蒙光降,顿使陋舍生辉,岂敢再受宿钱?”注意到文丑等人雨具里的衣服湿了,肃手请他们去后院,令韩望,“把贵客的乘马牵入厩中,用jing料饲之”又吩咐从他出堂的几个人,“你二人去备饭,你两人从我去后院屋中生火,以供贵客烤干衣服”亲自带路,引文丑等人去后院
去后院经过堂门,文丑朝里瞧了眼,见堂上壁插火把,中生火盆,把堂中映得红光明亮,围着火盆席地坐了七八个少年,杯盘狼藉,正在博田饮酒
徐荣领着文丑等来入后院,亲自打开上房的门,又亲自点起蜡烛,请文丑等入内,说道:“乡壤野亭,家具粗陋,也只有这件客室还算过得去今夜就请陈君在此室住宿吧”歉意地对荀彧元氏荣等人说道,“至於诸位君子,若不嫌弃,请来我等住的屋舍里歇息”
跟着他来到后院的那两个少年蹲在墙角,打火点生室内的火盆
烛火摇影,文丑打量室内的布置,暗自惊奇,心道:“这室中的案几卧具诸种,虽比不上豪门富家,却也远胜寻常的民宅亭舍我观此些物具尽皆崭新,应是这个徐荣就任本亭后整治起来的”一个乡亭里整治出这么好的客室做什么?自是为招待路过投宿的贵人士子
这徐荣是个细致的人要非心细有大志,不可能在刚上任十来天中就备下这样一个上房
元氏荣说道:“我等怎么能住陈君的屋舍呢?我见这后院不是还有别的客舍么?”
“别的客舍实在简陋,只有一床一席一被褥罢了诸君是贵客,怎能让诸君住那么简陋的屋舍呢?”
文丑笑道:“无妨”指着这间客舍里的床榻,说道,“此床甚大,足够三人睡卧在此屋里住三人,在余下的客舍里再住几人便就行了”
徐荣见文丑了话,便不再坚持,笑道:“悉听尊客安排”
他又亲自出去,淋着雨打开余下诸间客舍的门,随便典韦等人挑熏复回至此室外,这次却没有入内,在门口躬身行了一揖,说道:“请陈君稍待,饭食马上送来如有别的需要,君请尽管言之,遣一人去前院告知在下即可陈君行路辛苦,在下不多打扰了”告辞离去
文丑行至室门,目送他按剑阔步穿过院门,行去前院
那两个生火的少年燃着了火盆,取些炭木进来,堆到盆边,亦告辞出去,却没就走,而是又去李典等选定的室内,也将火盘生起,这才离开
火盆生起,暖气习习,一洗体寒
此时后院中再无外人,诸人聚集文丑住的这间室内,李宣帮文丑脱下外衣,放到火盆边儿烘烤荀彧啧啧称奇,说道:“此名徐荣者,招待我等恭谨保持有礼热情却不过度野亭之中也有这等人物?”
徐荣的种种举动,亲自引路亲自开门邀请典韦等住到他们的屋舍里等等,明显是示好给文丑,可这些示好却谨守尺度,适可而止,不像有些人过度的热情奉承,反而会让人厌烦
文丑问元氏荣:“公宰,你之前可曾闻过此人之名?”
元氏荣亦奇徐荣,摇头说道:“没有”
文丑叹道:“‘十步之内,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行县方数ri,前遇岑竦,今逢徐荣乡间野亭中,处处都是贤才啊……,公宰,贵郡人才济济”
赵郡人口虽少,也有十余万,十几万人口里出些贤才是很正常的事情岑竦徐荣所以埋没乡野,不得出头,却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岑竦家贫,徐荣肯来当这个斗食亭长,想来也是寒门出身寒门贫家的子弟要想出头,千难万难就算地方的长吏不贪墨,对寒门亦无偏见,能够公正地选擢贤才,可长吏常居府中,却也很难知道治下的贫民里有何贤能就拿文丑此次行县来说,他要非微服私行,怕也不会有机会遇到岑竦徐荣,自也就不知他们的贤才了
不多时,院中雨下脚步橐橐,三个少年捧着食盒,送入室内
等他们离开,李宣打开食盒,有肉有菜有米,还有酒酒已温过了酒菜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诸人午饭吃的是随身带的干粮,下午行路半天,早腹饥,见此酒菜,立时食指大动
荀彧笑道:“酒肉俱全,这位亭长陈君却是个有钱的”
适才他们路过前院的堂门,堂中少年们饮酒吃肉,这送给他们吃用的饭菜又也是有酒有肉莫说眼下乱时,便是太平时,一个乡野的亭舍能备下这等饭菜也是很不容易的文丑有感触,他当沙河亭长时,要是只靠那点微薄的俸禄,三餐尚且难以做到,遑论这等酒肉饮食了
李宣倒转筷箸,用箸柄挑亮了下烛光,说道:“不止酒肉俱全,客舍里且点蜡烛,确是有钱”
李典插口说道:“只有这间客舍里点了蜡烛,我去别的客舍里看了一遍,只有薪烛”
薪烛就是用细木柴做的照明工具文丑当年在沙河亭,没少点这东西,一燃起来,烟气呛人不过话说回来,薪烛才是平常百姓ri常所用的,蜡烛贵,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徐荣安排文丑住的这间客舍,家具卧具好,取光之物也好,种种处处,均可见他的用心
李宣年纪轻,早早地就跟了文丑,不知寒家子弟出头的难处,要是田畴时尚等西乡的这些寒门子弟在这里,肯定便会不免感叹了
这徐荣显然是一个不甘现状的人热情有度的迎接整洁舒适的客舍,这一切都不外乎是因为他热切地期冀能遇到贵人,提拔他出人头地文丑是做过亭长的,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寒家子弟,能体会到徐荣这种的渴望上进却苦无门路的不甘心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