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大明文魁 > 正文 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问

正文 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篇策问

书名:大明文魁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幸福来敲门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林延潮自然不知,自己已是被其他考生在那边强行找自信。

    第二场的诏、判、表、诰,丝毫难不倒他。

    林延潮第二场考毕,在会馆里休息几日之后,即是第三场。会试第三场,考五篇策问。

    考完两场,对于最后一场,众士子们已褪去了第一场时的紧张,第二场时的凝重,第三场时大家只觉得有点麻木。

    林延潮此刻坐在考房里,正看着考题,考题是由贡院里的刻坊印制的。

    说起来,策问与今日公务猿考试的申论差不多。

    策问,即是策而问之,申论,则是申而论之。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发于心,著于笔,写一篇文章,。

    策问文章要达到‘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的境界,也就说文辞要有气势,如恢恢而远的劲风,有如江河澎湃般,不满溢而出,也就是不能夸大失实。

    林延潮阅卷,五道策问正有一道是针对漕弊,还有一道是说‘一条鞭法,丈量田地’,还有一道则是名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看了卷子,林延潮不由一笑,心想今年的策问题,出的还真有意思,果真是切中时政。

    一条鞭法,丈量田地,不用说了,是眼下的新政。至于漕弊,林延潮写了一篇漕弊论,对于其中心底更是有数。最后的‘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则是很难。

    林延潮凝思了一会,策问是策问,但考试是考试。

    但凡是考试,你就不能放脱了,写出真正的想法,真正的策问。考得是你的见识和主张,但考试的策问,你的见识主张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屁股坐在哪一边。

    如‘一条鞭法,丈量田地’,这是张居正新政的改革内容。若是林延潮在策问里,大张旗鼓的反对新政,洋洋洒洒说得再多,再有道理,都是作死。

    林延潮毫不犹豫,在文章写鼓吹了新政,当然既是拍马屁,也要拍出新意,拍出花样。拍出热泪盈眶来。个人的真知灼见,实不是那么重要,重要是切合当政者的心理。

    一条鞭写完,即是漕弊。

    漕弊,这也不难,不过林延潮没有将自己的漕弊论,修改一番写进去。

    他的漕弊论,是从漕兵之苦。由小见大,针砭漕弊。其中申的多,但论的少。

    但这一场,既然是策问,主要还是解决问题。其实解决漕弊的方法,林延潮是倾向于开海运的。但是这个不行,前任漕运总督王宗沐。正是主持隆万海运之事,而被弹劾罢免,幕后是由张居正授意的。

    林延潮若是写海运,也是作死。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想出一个革除漕弊的方法更是天荒夜谈。

    但大家都有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就是在文章里,赞扬张居正革除漕弊作的一些事来说了。

    譬如这次张居正将百余名漕吏下狱,由此引导出,要治漕,先治吏的政策来,考生们只要顺着这往上面写,怎么样也不会被黜落。

    至于最后一道‘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这个林延潮也不由叹道,这道考题出的,可真的是有点难了。

    申商是指两个人,分别是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都是法家名臣,在春秋战国时帮助各自国家崛起。

    题目意为诸葛亮没有变法之心,但用了法家之术,王安石用法家来推行变法,却对外却托称周礼。

    林延潮看见左右考生,答到这一题时,不约而同的都是在抓耳挠腮。确实这题实在太难,引古思今,将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拿来作一个对比,论二人成败得失,还要对法家变革有深刻的了解。

    这道题对于别人来说,太难,但是对林延潮而言,却是直呼痛快,这样的考题,才有几分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味道了。

    这才是国家以策问,选拔人才的方式所在。

    如林延潮这样阅读量惊人,善于旁征博引的考生,对于历代得失兴亡,古今之变平日都有一番自己了解。

    林延潮在腹中酝酿了一番,当下提笔写到。

    天下之患莫甚于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

    这是林延潮开篇一句,要知道正统儒家书生,是坚决反对变法的。

    这是从先秦百家持续至今日的大争议,儒家认为,越变法,人心越乱,也就是常说的人心不古。要维持天下的秩序,在乎尊卑上下,维持尊卑上下,在于礼。

    你要变法,就要打破尊卑上下,这当然不行。

    统治者和官员都是这么说,却不这么做的,实际上,历朝历代真正实行的都是表儒内法。

    所以林延潮第一句,并非没有直接说支持变法,而是婉转地说,为政要权衡时势,不能为了务博宽大的名声,而拒绝一切变革。

    林延潮又补充道,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

    意为诸葛亮当初治理蜀国时,王安石治北宋时,国家真处于十分危及的时候,传统儒家已是没办法搞定了,只有用申商之术,用变法的手段来振作国家。

    这算是用八股文的框架,用这几句来承题,为第一句破题阐发。

    接着林延潮又对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变法,作了阐述,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以诚心变法,上下服从,故而推行顺利。

    而王安石变法,托名周礼,言行先王之政,但实际上用的却是申商之术,可朝堂上下如司马光,苏轼等君子哪个不知,故而以为王安石狡诈,群起攻之。

    王安石之败,在于名不正言不顺。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以为害。

    林延潮这一篇文章写完,不由一笑,王安石变法之失,非一句两句可以说清楚了。林延潮写这篇文章,也并非论述什么,而是恰恰好点中出题者的心思罢了。

    这样的题目,恐怕非申时行出的,应是另有其人吧!

    不论怎么说,五篇策问已是写完,林延潮校对一遍后,即是誊正交卷。

    当下会试三场尽数考完,只等放榜了。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访问m.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