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大明1617 >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军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军

书名:大明1617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淡墨青衫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想想幕僚这话说的也是,洪承畴也就不矫情了。

    洪承畴先为京官,外放提学,一般来说会转布政参议,然后再转任某种实职,比如督粮道或分巡道,再混上几年资历,得同年进士的援手,可以转为巡抚。

    洪承畴现在的资历,最少节省了五六年的时间,确实是有得有失,光指责和记令他陷于危机之中,却不想想如果没有和记,可能他现在最多是布政参议,没有什么实权在手,想任巡抚最少还得五年以上,这么一想,心态自然是会平衡不少。

    当三千五百人的洪军在中军军坐营官各守备都司们的率领下打着几十面旗帜出城的时候,洪承畴还是大大松了口气。

    这是他的军队,是洪承畴一手打造出来的洪军!

    一队队洪军士兵从大同府城和附近的几个军堡里川流不息的涌出,带队的军官约束着士兵,在行军时各部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哨,整个军队在旗帜指引下展开行军,到了官道上会隔着距离行军,不可能如影视作品里那样几千人拥挤着行军……明军再废物也不会那么做的,金鼓和旗号将士兵们分隔开,最前方和两侧都有架梁马和哨骑,以防突袭,更多的将士会涌向北方,在黄得功等将领和兵备道王点等文官的指挥下,枕戈以待,防止和记的突袭。

    洪承畴在出兵时也是骑马,他个子中等,身形偏瘦,面容削瘦而微黑,两眼倒是很大,但并不是很精神……这是一个标准的福建人的长相,气质也是明显的南人形象。

    相比于卢象升的赳赳武夫的英锐之气,堪称南人北相,而洪承畴就显得从容温和的多,他已经是兵部侍郎衔的巡抚,平时体制相当尊荣,气质沉静中带着难以触犯的威严气色。在他身边有好多位幕僚和洪军的将领,众人都是大气都不敢出。洪承畴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愿以巡抚之尊带人去杀一个商行首领,在担心自己等人是否能成功的同时,他也在担心京师一带针对和记商行的行动。

    于是洪承畴提前感觉到了崇祯十四年在松锦之战时的痛苦,明明全无把握,却必须得赶鸭子上架。

    洪承畴的内心并不是没有抱怨,皇帝铲除魏阉的手法还是很纯熟老练的,没有搞的血雨腥风京师大乱,相当从容的就把盘踞朝堂多年的阉党一扫而空。

    怎么到了和记之事上就这么操切急迫,大行皇帝已经维持了相对的平衡,虽然是脆弱的平衡,但只要维持下去,时间是在大明一边。

    哪怕是担心和记获得更多的财富,可以用更隐秘的手法压迫和记各处的商行,使和记无法赚取暴利,影响其在草原的政权,不使其再扩军备战,这样就算相当的成功了。

    至于张瀚,既然困守在新平堡,不如彼此相安,张瀚回堡已经近一年,洪承畴自忖就算是自己也没有办法长期不在大同而保持权威,张瀚久不在草原,难道和记就真的是铁板一块,不会产生什么不可测的变化?

    时间久了,就算和记没有内乱,但总归张瀚的权威会有所削弱。

    时间真的是在大明一边!

    洪承畴摇了摇头,他不能理解,却只能接受,而且就算他的心腹幕僚也看不出他真实的情绪,洪承畴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很会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他最亲近的心腹家人,有时候才会发觉他在斗室之中长吁短叹,看到他眉头紧皱,绕室徘徊。

    军队川流不息的奔涌向前,洪承畴也只能出发了,他的大红官袍一尘不染,但到了晚上就会染满尘土,他的几个心腹家人都带着好多身袍服,洪承畴有洁癖,每天都会更换新的里衬和外袍,哪怕是行军打仗,每日也是仪表堂堂,身上的衣袍都是浆洗的干干净净。

    在洪承畴上马之后,一百多马步兵一起上马,这都是洪承畴的巡抚标营的内丁,用超出营兵十倍的价钱收买供奉,内丁们也只认洪承畴为主。

    洪承畴很快混入大股的队伍之中,他的四周环绕着幕僚和随行的文吏,外围是保护他的内丁,诸多将领在四周带着骑队相随同行。

    三千五百多人的部队快速向前,这是一支两年多时间一直苦训的部队,在明军中堪称第一等的精锐,甲胄基本上配齐了,两成左右配装铁甲,主要都是洪承畴和各级将领的内丁亲兵。六成左右配装皮甲或镶嵌铁叶子的绵甲,绵甲是对襟形制,内饰铁叶,这种甲其实受蒙古人的影响比较大,大明传承了很多蒙古人的遗留,包括这绵甲的形制,还有武将的袍服,不过二百多年下来,从颜色到形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当大股的军队全部穿甲和持着兵器行走时,威势也是相当的惊人。

    只有少数人无甲,多半是军中的伙夫和马夫之流,这支军队八成以上是纯粹的战兵,每个兵都携带一定数量的行粮,洪承畴已经用巡抚关防下令,沿途的军堡卫所提供干粮给行军的军队,这样节省的召集大量民夫随军的时间,而且从大同到新平堡不过几天的路程,也没有必要在后勤上过于着紧了。

    明军原本就不重视后勤,大军起行饿肚子太常见了,崇祯二年的勤王军在半途哗变的就很多,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参将王威将朝廷下发军饷扣住不发,结果士兵哗变,公推李自成为主杀掉主将,哗变造反,大部的勤王军抵京师城下时,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不提供粮饷,士兵大怒,又是大半的士兵哗变,多半也是投了农民军。

    洪承畴当然不可能干这荒唐事,干粮是齐备的,每个士兵身上都带足了粮食,沿途还有一些军堡提供干粮,几千人的部队后勤压力也不是太大。

    重要的是明天抵阳和,卢象升是一个相当有才干的文官,他会提供更多的粮饷给洪承畴的部队。

    卢象升所部也有三千多人,两军相加七千余人,加上从沿途各堡征调的各游击,督司,守备的兵马,战兵总数在一万三千人左右,另外会征调一万余人的民夫随军,承担大军后勤。

    在张家口的周遇吉也有三千余人,万人的军队规模极为庞大,宣府的傅宗龙也会准备,标营兵也有三千余人,这些军队不为别的事,只为剿杀张瀚一人和他的少许护卫,实在是狮子博兔,大题小作,可是洪承畴丝毫没有大意,他知道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以和记的能力来说,当然是有绝对的把握和信心保护好张瀚的安全才会任由张瀚回到新平堡,张瀚也不会拿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开玩笑。

    朝廷,还是太自以为是了,洪承畴和卢象升等人多次奏报,剿杀拿捕张瀚的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和记在大同根深蒂固,看似全无防范,其实真正如履薄冰的人是他们才对!

    ……

    在洪承畴率部出发的时候,卢象升的动作就要从容许多。

    在兵备道的官厅之中,卢象升与王汝槐一起拜读旨意,宣旨的是锦衣卫校尉护卫的一个兵部司官,开读之后,司官一脸紧张的看着卢象升,待对方拜礼接旨后才松了口气。

    “卢大人,下官临行时霍大人再三叮嘱,令下官提醒卢大人,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了,除恶务尽,虽然朝廷的旨意上也有抓捕张瀚至京师受审的话,那是骗人的话,不过是朝廷要虚好看。这人,一定要在新平堡格杀,不然的话朝廷的脸面不好看。除了此人外,和记商行在新平堡的高层人物,比如那杨秋,王勇,蒋义等人,一律诛杀。还有周逢吉,梁宏,李遇春,还有蒲州张氏的张学曾,听说都在新平堡里,皇上的意思也是一律诛杀,不留一人。张瀚的一妻两妾,其母常氏,其舅常进全,其三个儿子,亦是一律诛杀……”

    一长串的话,卢象升就听到“诛杀”二字,他的脸色变得铁青,那司官说话的声音越说越小,最终还是把话说完了。

    “蒙古人还知道只杀高于车辕的男子,儿童不杀。”卢象升铁青着脸道:“张瀚诸子,长子张彬才四五岁大,也得一律杀了?”

    司官赔笑道:“下官不知,只知道照霍大人的话来转述而已。”

    卢象升冷哼一声不语,他也知道不必为难这个小小的司官。

    王汝槐气质比以前沉静了许多,上一回的细作暴露事件给了王汝槐极大的震怖,他的心腹家丁被人砍了脑袋送回来,王汝槐也是一点办法没有。打那事之后,他上窜下跳的劲头就小了许多,人也沉稳了很多。

    但眼下这任务还是要非完成不可,王汝槐离京就是为这事来的。此事做好了,很快他就能奉调回京,担任给事中这样的要职,如果完成不了,不要说回京,能不能保住眼下的官位都还难说的很。

    当下王汝槐很诚挚的劝说道:“建斗兄不要有妇人之仁,张瀚其实就是反贼,历来造反者都要族诛,无有例外。虽然杀幼子不祥,此事由下官下令吧,这责任当然是下官来背……”

    卢象升沉声道:“我岂是怕担责任的人?就是想着堂堂大明朝堂,居然密旨下令杀几个幼儿,实在怕传扬开去,有辱今上的圣德。”

    王汝槐也感觉有些难堪,他觉得把这几个小孩抓起来关押就行了,但斩草除根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试想和记在草原有那么大的基业,如果除了张瀚就没有了当家人,但其诸子还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不如杀了一了百了,这样和记更容易陷入内乱。

    卢象升长长叹息一声,这件事,上了船就下不得了,他其实和洪承畴一样全无信心,虽然兵练的不错了,将士也归心,对征伐和记的事不再那么抵触,长期的洗脑就行了,要忠君,张瀚手握强兵,有不臣不轨之心,一旦打起来兵祸连结,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建医馆,收容流民,只是小恩小惠,在大的野心之下,死的人不知道会有多少。

    卢象升一直用这种观点来影响将士,确实有不少从延绥榆林一带调来的将士听进去了,对征讨和记诛杀张瀚可以接受了,但这种观点连卢象升自己也说服不了。

    懂的多,考虑的多,有时候不是件好事,想的越多,越聪明的人就会越否定自己,这会带来相当多的痛苦。

    -----------

    更晚了,抱歉!感谢这阵子给打赏月票的朋友们,等有空了专门列表致谢。也感谢天天给红票的朋友,真的谢谢你们。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