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令人唏嘘
姬沅这想法,还真是天真的紧。连德妃的劝告都已经听不进去了。这也多亏了皇上还有小锣的功劳。他越是这样自以为是,越是能够麻痹大意。
德妃,皇上是一定要亲手杀了她的!
国师大人已经借由慕容家族和青阳宫的人,将卮月族最后残余的行踪都掌握住了。只等皇上这边行动,他们这边也同时进行。势必要一次将他们这些毒瘤清除个干净。至于姬沅,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究竟是谁。他就交给太子亲自处理。
而德妃,她做戏的时间也不长了。皇上在走之前,是一定要先收拾了她的。这不,皇上就提出了要去皇后和林崖夫人曾经去过的山上去游玩。德妃一听说这个地方,当即就有些抵触。但面对着皇上,她还不敢露出破绽,所以只能答应。
但这么多年来,德妃到底是疑心惯了的。对于皇上是这一行动,她始终都是怀疑的。可是,她又不能不去。姬沅受到消息,也催着她去。她也知道,她现在越受皇上重视,对姬沅以后即位就越是有利。
祭司大人在江太傅府里宣称的事,她可是都听说了。这么明摆着偏帮太子。德妃知道,一定是他们的身份暴露了。但祭司大人就是因为什么都不能说,所以才选择了帮太子。但德妃也不敢确定祭司大人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告诉皇上。
她可是告诉了皇上贤妃的事,怎么会没有说出她的事呢?难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还是说她有别的计划?总之,德妃是不敢轻易掉以轻心的。但她又不能拒绝皇上的提议,只好在起行的那一天装病,让皇上推迟了渠道计划。
皇上当然就答应了。这件事,小锣早就通过嘉良,把这个可能转告给了皇上。皇上也早就准备,所以也就没有着急。他已经等了这么久了,也不在乎多等这几天。
德妃还以为真的骗过了皇上,甚至还真的相信,皇上并没有别的意思。所以,下次定好了时间,她也便不再推辞了。可怜姬沅根本连自己的母亲都不信任,所以他跟小锣之间有联系的事,他根本就没有告诉过她一次。
当然也包括了小锣说的那“半年之期”。甚至为了防备其他人,姬沅即便是大举的动作,他也让人瞒着其他人。就连德妃的人,还有德妃身边传递消息的人,通通都被他瞒着。再加上慕容家族和青阳宫同时出手。德妃想知道都难。
看似她什么都关注着,但其实她已经变成了瞎子聋子。不知道这个,德妃当然还以为时间还有很长。她还可以为姬沅做更多的事。即便是祭司大人出现了,她也要为了整个卮月族做出她应有的贡献。一定要让姬沅登上大齐的皇位宝座。
让卮月族的人,彻底取代齐国的一切。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德妃嚣张的时候要到头了。而离皇上离开的时候,也快要到了。当然也离小锣她们离开的时候,也没剩多久了。
几乎所有人,都笼罩在自己的担心和不安中。不过,相比较于他们报仇的报仇,离开的离开,倒是在这几天,有件与这些事完全不同的喜事即将发生——林江和江倪的婚礼。
忙活这几个月,也终于算是定下来了。后日就是这一天中最好的日子。但大后日,就是林江定好了要去西南地区督造水车的时候。为了成亲,皇上已经恩准他晚些时候上路了。这还是看着江太傅的面子上决定的。
所以,即便是江太傅有些不愿,觉得有些委屈了江倪。但祭司大人之前也给他打过预防针,说过这是他们之间的一个考验。所以,江太傅便释怀了。为了不让他们出什么意外,这段日子,江太傅就一直在府里盯着江倪,看着她准备婚礼。
倒不是怕江倪会做什么。他知道,他的这个女儿一直都想嫁人离开。原因应该是为了她的那几个姨娘和姐姐们。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太傅自觉他已经很偏向江倪了。再说了女儿大了,总是要嫁人的。早点嫁出去也好。
反正这个林江啊,他是越看越满意的。在朝中听着他对皇上回报的进度,他到底还是看过很多书,懂上些许门道的。听林江的讲解,叹为观止倒是可以形容他的心情。他听的时候,也觉得这样的水车应该尽早的投入使用。
做官不就是为民服务的嘛,这是他们江家一直以来的家训。再说了,在商量婚事的时候,江太傅也见到了林海和林夫人。从他们的言谈中,江太傅也了解到了他们的脾气秉性。而且,林海是再三跟他保证过,一定会替林江照顾好江倪。
当然原因是因为祭司大人也找过他,对他晓以大义。反正不管祭司大人对他说了什么。看林海的行事,就已经充分让江太傅满意了。只要江倪嫁过去不吃亏就好了。虽然她没有跟林江见过面,但他相信祭司大人的眼光。
而且林夫人他也一起见了,确实也是个善良的夫人。江倪嫁过去,有她的照顾,江太傅相信,一定也会无微不至的。再说了,这林夫人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可是太子妃娘娘和祭司大人的表姐。单是有了这层关系,他江家也是能跟太子府和祭司大人沾上亲了。
这样好的事,江太傅为何不答应呢。能让他的江倪,时不时的见见太子妃娘娘和祭司大人那都是好的。再说这些事还是太子和祭司大人保的媒,准是没错的。
至于成亲后的第二天林江就要离开。甚至当晚的后半夜他就得准备动身,根本就没有洞房的机会。这确实是会委屈一些江倪。但总比只是在一起了半夜,就分开两年多要强。所以他们也都不等小锣开口,就商量好让他们不用洞房。
林江知道这个,当然是装作略有些失望的答应。可是,这样的他,在林海和罗宁眼中看来,都颇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