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大顺皇朝 > 正文 第四十九章:春闱

正文 第四十九章:春闱

书名:大顺皇朝  类别:美文同人  作者:飘依雨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来笼络天下士子的最基本,也是最厉害的手段。运用这一手段最纯熟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了。历史中记载了赵匡胤是这样笼络人才的:宋朝开国不久,他给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一百零六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这就是所谓宋朝的“恩科进士”,虽然比不了常规的进士,但可以把其他国家的举子当成自己的士子,这份心胸,着实开阔。

    而大顺朝的恩科,是不同的意思。大顺三年一次科举取士,这是常科。额外增加的春闱或秋闱,就叫恩科。

    不论是在哪个时空,进士科明经科都是大热门。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

    陆承启决意要改变这个局面,有能力的人,不论出身是进士,还是明经,抑或者是五经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字等科,只要有能力,高官厚禄不是问题。但前提是,你的秉性要好,要为百姓着想,不能以个人朋党利益为重。有缺点,陆承启不怕。当朝尚书,哪一个没有缺点?礼部尚书贪财好色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好名工部尚书贪求安稳兵部尚书油滑。但陆承启还是用,不仅用了,还重用。因为他们都是有才干的,有了缺点反而更容易掌控。人非圣贤,谁能完美?

    大顺朝也还是太忌惮武将了,其实有一些武将不仅武略精通,文韬也很不错。陆承启对埋没人才的做法,实在有些痛心。他在暗中默默的筹划着武举,等待成熟的时机,提将出来。

    可现在国家的重心,都在春闱之上,科举考试,乃是一国之重。入冬以来,长安城中客栈人满为患,除了前来观看蹴鞠的百姓,大多都是赶考的考生。

    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消息,说今年恩科量才而取,圣上说了宁缺毋滥。以至于一些打算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举子,都绝了心思,一个个放荡去了。不是去看蹴鞠,就是逛青楼,倒是为长安城的经济带去了创收。

    而有心功名的举子,哪一个不是穷经皓首,埋头苦读,以求金榜题名?再说,既然圣上取士如此之严,肯定对金榜题名的进士另眼相看,比一般春闱的进士,在仕途上便多了几分便利。

    正月很快便过去了,长安城中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陆承启也提前把考题送到了礼部,礼部立即加班印刷试题。

    长安城外的禁军也接到军令,开始频频在城外巡逻,防止有宵小蓄意破坏科举考试。大顺律有云:“凡蓄意破坏科举者,皆斩。”可见,国家对科举考试是多么的重视。

    可惜,这个异时空没有唐代,也没有盛极一时的武举考试,这也让陆承启有点郁闷,还需要他亲自谋划,还不得伤了天下士子的心。

    说到武举,陆承启很是佩服顶住压力的千古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她魄力十足,居然让兵部开武举事宜,还说“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这简直是天下武人的福音啊若无武则天开武举,恐怕唐代在开元时候便亡了,因为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他以一人之力,匡扶摇摇欲坠的唐朝,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世所罕见。

    武举的功劳不言而喻,可惜大顺朝并没有。陆承启也知道,此事只能慢慢来,不然会彻底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时间过得飞快,在春风伊始之际,二月便悄悄到来了。二月十五,是这一届春闱开考日。近万考生,经过搜身之后,才能提着考篮,进入贡院之中。找到了自己的要考的科目,进去坐下,等待主考发卷。

    大顺朝的科考题量相当大,每位考生都要备足干粮,在考场上呆够三天才能答得完考题。以进士科为例,需要考三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每场考一天。为了杜绝作弊,每一场考完,还不能离开考场,只能在狭小的考庐里面过夜。

    考中了之后,进士科的还要去殿试考策。陆承启知晓了科举流程之后,大是感叹科举不易,能考中的都是人才。

    春闱三日,陆承启每日都着考官服,前往考场巡视。他恶作剧地想:“想当年,我也是被巡考吓得不轻,现在也要让别人尝尝这个滋味了。”

    通过巡视,陆承启也发现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进士科明经科考生人数,占了总考生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刚刚开设的算术科,居然只有十余人应考。虽然算术科是匆忙加上去的,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国家取材方向偏得很严重。人人都渴望做官,毕竟进士一旦殿试过后,就立即授予官身,无须经过吏部选拔。这个诱惑,使得极大部分的考生,都冲着这个进士官身而去。而且进士科及第后,仕途一片平坦,甚至还能触及最高权力宰辅。现在陆承启取消宰辅,用内阁制代之,他们的目标恐怕也变成了内阁首辅了。

    而其余的科目,就是想当官也难。加上陆承启堵死了吏部官员伸手要钱的潜规则,就算其他科考中,恐怕也得等上几年,甚至十余年,有了缺才让你补上,当一个从九品九品的芝麻官。

    这就是进士科与其他科的差距,也是为什么考进士科的举子如此之多的缘故。

    陆承启一边巡视进士科考场,一边注视着他出的这个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忍不住想在里面找到大文豪苏轼,可惜考进士科的人太多了,想在密如蜂窝的考庐里面找到苏轼,还挺难的。再加上他并不想让考官过多注意苏轼,不然就会像正史上那样,捧杀他了。

    陆承启出的这个题目,正是历史上苏轼中士的题目,连这个后门都给苏轼开了,想必他也会像历史上那样,轻而易举夺金榜题名吧?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