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就到了要来云港学院演讲的日子,沈红星这天逃学出来前,苏霞还逼着他好好打扮了下。沈红星无奈,只能按照老妈的要求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夹克,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还有一双黑色的反毛皮鞋。说实话他觉得老妈给设计的这套行头还真不怎么样,不过谁让苏霞是他老妈呢,所以沈红星也没说啥,安安静静穿了就出门。
本来徐晓燕说要来接沈红星去云港学院,毕竟校方都是通过她来联系的。不过沈红星仗着自己前世去过云港学院,而且徐晓燕要从公司来沈红星家再去云港学院的话要跑个类似V字型的路线,沈红星就干脆好心的谢绝了徐晓燕报名当车夫的申请。
他一个人打了辆出租车就到了云港学院的门口,然后按照自己前世的模糊记忆就往云港学院里面的讲堂走去。结果等走到了记忆里云港学院讲堂的地点,沈红星惊讶的现那里还是个被围起来的工地。
“我擦,那讲堂是现在才开始建的么……”沈红星想了想,也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打电话去问徐晓燕,这也太丢人了不是。正想着找个什么路过的学生打听一下现在讲堂的位置,就见远处走过来一个女学生。
沈红星冲着那女学生走过去,走进了顺眼一看,这女学生算是有几分姿色,算是邻家女孩般的小家碧玉类型。
沈红星前世在大学校园里的时候,号称是要号码无敌手,只要他出马去问女生号码,还真没要不到的,后来周围的男生现了这种情况以后纷纷委托沈红星去帮他们要心仪女生的手机号码。沈红星也知道大学里女生的心态,不说长的要多么帅,只要第一眼的感觉不要让她们觉得眼前的男生不是个坏人,憨厚点真诚点,那女生就会一边心里暗爽自己受欢迎一边装出勉勉强强的样子把号码留给男生。
对于这种邻家女孩型女生,沈红星可是没觉得有难度,他走上前去,努力让自己的眼神真诚起来,然后微笑着对那女生说道:“同学,请问下今天有讲座的那个讲堂在哪里?”
女生停了下来,打量了下眼前的沈红星,觉得这男生看起来不像是坏人,没什么攻击性的样子,于是伸出细细白白的手指指了个方向,然后问道:“你要去听那个《潜伏》的作者橘子的讲座?”
沈红星一听女生这个话,反应过来女生的话外之音,于是问道:“你也是去听那个讲座的?”
女生点了点头,“恩”了一声。沈红星趁热打铁道:“要不我们一起走去吧?不然估计我还是找不到。”
女生考虑了一两秒钟,点了点头,轻声说道:“那好吧。”
于是两个人就隔着一米左右的距离并排在路边的人行道上走着,走了一会儿,女生好奇的问道:“你是大一的?”她觉得大概只有刚进学校没多久的傻瓜新生才会不熟悉讲堂在哪里。
沈红星摇了摇头道:“不是,我不是云港学院的。”
女生一听沈红星的话,倒是更好奇起来,问道:“那你怎么来听那个讲座?”
沈红星笑着说道:“朋友拉我来的。”他说的也的确是事实,徐晓燕拉他来的嘛,他又没说拉自己来的朋友就一定是云港学院的。
接下来两个人就这么沉默的在路上走着,没几分钟就到了讲堂。进了讲堂的门以后,只见离门很近的第一排有个女生摆手往这边打招呼,还说道:“李盼芙,这边。”
沈红星身边的李盼芙跟帮她占座的女生打了个招呼,然后扭头对沈红星说道:“我同学在那边。”本来这话就是等于告别,可是沈红星一看那位置是第三排靠边,而且靠走道旁边的地方还有几个空位置,觉得那里也挺适合自己坐等徐晓燕的。
于是他低声冲已经走出一步的李盼芙说道:“我在你们旁边坐一下不介意吧?”
李盼芙听了沈红星的问题,尴尬的笑了下,没回答。沈红星也知道她这种情况下没法回答,回答好和不好都不对,但是他又不能不问。不然一个招呼都不大就跟着李盼芙坐了过去,她还不得当沈红星是跟踪狂么?
帮李盼芙占位置的萧晓看到李盼芙和一个不认识的男生一起进的门,然后两人还一起往她这边走来,等李盼芙在她身边坐下后,她看着沈红星坐在跟李盼芙隔着一个空座位、靠着走道的位置上。于是偷偷跟李盼芙嘀咕道:“小芙芙,那男人是谁?是不是你姘头?跟你一起来还做在你边上呐。”
李盼芙一听萧晓的话,诧异的脸都红了,马上扭头看向沈红星,现沈红星好像没听到,就转头回去低声跟萧晓抱怨道:“萧晓,你乱讲什么啊?我跟他就是在路上碰到的,他不认识到讲堂的路,我顺便带他过来而已。”
“喔?真的?”萧晓不死心,还故意拨撩李盼芙。正说着,她看到沈红星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本杂志,杂志的封面上还全都是英文。于是惊讶道:“诶,小芙芙,你姘头还看英文杂志呐?”
“跟你说了不是呀,你在这么说我生气了哦。”李盼芙嘟着嘴跟萧晓说完后才转头往沈红星那边看去。她一看,沈红星这时候还真的是在看一本英文杂志。
沈红星这个时候看的是英文版的《经济学人》杂志。他前几天去给游戏工作组的人买gB的时候路过外文书店,沈红星顺便进去逛了逛,看到这《经济学人》杂志后便买了下来。他前世可是听过这《经济学人》的大名而未曾一睹。
据说这《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而且杂志里刊登的文章基本不署名,因为19世纪这杂志创刊的时候,主编就很装13的认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要比文章的作者是谁更重要”。
而且这《经济学人》杂志还有很浓厚的西方精英主义立场,它蛋疼地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合法的“**”,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支持免费的教育,支持私营组织探测宇宙的计划,倡议美国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反对死刑,反对一周工作35小时,反对英国规定工资的最低标准,反对任何场合条件下,对个体精神或者**上进行折磨……
沈红星还真没见过这么装13的杂志,所以在外文书店见到之后就买了下来,好一睹这杂志的庐山真面目。
这时候讲堂里面的人并不多,不多一会儿人就慢慢开始多了起来,已经到的了学生三三两两的在聊着天打着屁,有的男生在低头玩着gB,有的在看着漫画,跟李盼芙坐在一起的萧晓则是在看口袋本的小言情。
之后校方的老师也陆陆续续的来了,徐晓燕到了之后没看到沈红星,还想打他手机。而沈红星这个时候则是看到了在讲堂门外准备打手机的徐晓燕,他收好杂志,也不管怀里正在不停震动的手机,径直走到门外的徐晓燕身边。
徐晓燕感觉到有人走到自己背后,下意识的转头看了一眼,没想到却是沈红星。她惊喜道:“刚要打你电话呢你就出现了,很早就来了?”
沈红星点了点头,说道:“来了一会儿了。”正说着,一个带金丝边眼镜的男人走了过来跟徐晓燕打招呼道:“徐总来了?这位是?”
“他就是橘子。”徐晓燕笑着介绍道。
“是么,久仰久仰,橘子老师面相还真是年轻啊,保养的好……”带蕾丝边眼镜,哦不,金丝边眼睛的中间人笑着恭维沈红星道。
当然面相年龄了,他才十五岁面相能不年轻么。徐晓燕心里虽然这么吐槽,但是面上却不做声色的介绍道:“这位是云港学院教务处的于弄仁,于老师。”
“于老师客气了。”听到徐晓燕的介绍后,沈红星跟于弄仁寒暄起来。寒暄了几句之后,于弄仁就请着两人到讲堂里面的第一排座位就坐。沈红星看了下这架势,估计跟当初自己想的一样,校方和老师分别坐前两排,而学生要从第三排坐起。
李盼芙和萧晓正聊着天,萧晓眼见的看到沈红星在于弄仁还有个漂亮o1(office-1ady,直译办公室女郎,意为女白领)的陪同下直接坐在了第一排靠边的位置。
萧晓赶忙对身边的李盼芙说道:“小芙芙,你家姘头来历还不小呐,都跟于弄仁一起做第一排了。”
李盼芙扭头一看,刚才那个有点其貌不扬的年轻男生还真的跟教务主任于弄仁一起坐在第一排,她这个时候倒是一下好奇起来了。
等学生老师都到的差不多了,于弄仁就先上了台,开始坐在主席台上帮沈红星“垫场”。这于弄仁有着校方一贯的毛病,就是坐到主席台上之后就开始不讲人话。本来学生看到于弄仁上台,还注意力挺集中,他几分钟废话之后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烤的完全枯萎了下去。
还好因为进入了12月份,天气寒冷,不得不在室内进行这样的讲座。如果是夏天,把这种讲座放在操场之类的地方拿就折磨人了。沈红星回想起来前世在二中时的经历,总是时不时的被老师叫着搬了凳子到操场上听开会,在硕大的太阳直射下,别说学生,就是主席台上的校方老师也是很快出了一身大汗。看着彼此身上都湿乎乎的,沈红星当时就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不舒服,校方还那么喜欢说废话。
那种时候还讲一大堆的废话,不是折磨自己同时折磨别人么?后来思来想去,当年的沈红星就只能得出来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旦人做了校方的老师之后,那他们就会自动变身为sadism&masochism,也就是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简写就是大家都懂的**。
等着于弄仁sadism&masochism症作般的在台上讲了快半个钟头,这家伙才有了要消停的意思。只听这于弄仁正好说道:“下面让我们欢迎《亮剑》以及《潜伏》的作者,橘子老师。”
“自己也终于成为老师了啊。”心中带着这样奇怪感慨的沈红星起身,在讲堂里一百多师生的注视下走上了主席台,他弄了弄话筒的高低,然后开口说道:“相信大家也挺累的,我也就不说废话了。
本来呢,我和诸位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这种讲座做起来也颇为尴尬。诸位不是学文的,我讲如何写小说自然不合适,诸位又不是学史的,那与诸位探讨国共时期历史未免有点尴尬。但是又不能不说点和诸位有关的,在下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了条诸位与我的共同点。那就是现在或者将来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干脆讲讲教育学吧。”
徐晓燕看着讲台上有些光芒四射的沈红星,惊讶于沈红星还能用这种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做讲座的能力。而徐晓燕身后几排的萧晓和李盼芙则更是惊讶,她们俩现在才反应过来刚才坐得离她们不远的那个男生是谁。李盼芙是看过《亮剑》和《潜伏》的,平常爱这两本熟爱到不得了,在她的想象里,这两本书的作者橘子,怎么也该是个风度翩翩极为有才的中年男人。可谁想的到这橘子原来是个面向比她还年轻一点的男生,李盼芙这时候都有些崇拜沈红星了,看看人家,差不多跟她同龄,但是都已经是知名作家了!
李盼芙心理乱糟糟的想着,耳朵却听沈红星说道:“近来西洋的心理学家总结了十条人类很难避免的心理弱点,称之为‘人类无法抗拒的1o种心理’,里面颇有与教育相关的。
1、鸟笼逻辑
若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其主人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便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便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死了?’若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他便会问:‘那你养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听到这里,李盼芙想了想若自己是那个进屋的人,肯定也会惊讶的问鸟是不是死了。想到这里,她一下就把之前脑子里乱乱的想法甩开,认真听沈红星的讲座起来。
只听沈红星这个时候又往下讲新的内容:
“2、破窗效应
西洋的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仿佛这里只要之前脏了,就赋予了人们可以在此地放肆的权力。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o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有位教授甚至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人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警察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net),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此种理论也可以用在所谓的‘坏学生’身上,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破罐破摔’。若是见到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众人会自然而然的当他是坏学生,然后对其轻视,反而会加重其破罐破摔的心理。”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o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听到这里,李盼芙乐了,这是在讽刺国内的官僚机构么?沈红星话音刚落,教务处长于弄仁就拼命的在台下咳嗽,想通过这种“无声的抗议”来让沈红星打住。而台下的热血男生们一听沈红星的这番话,却纷纷起哄的鼓掌叫好起来。
可沈红星今天可不是来批判政治的,不用于弄仁提醒他也不会在这方面做过多挥,只是继续讲道: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6、霍桑效应(hathorne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o世纪2o-3o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老师如果平常没事就尽量关注每个学生,跟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那在霍桑效应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说不定会好起来。”
说完这段,沈红星顿了顿,喝了口主席台上的矿泉水,然后说道: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漏*点,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o、虚假同感偏差(fa1senetsus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