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继风來的太好了,几年前王旁龙湖剿匪后,王旁请求仁宗皇上赦免了侬继风,并加封侬继风官职,仍让他驻守广南抵抗交趾。沒想到几年后的今天,侬继风知王旁有难,知恩报德发兵相助王旁。
瓦壮的眼睛紧盯着王旁,等候王旁发号指令。王旁看了送信的瓦壮,小伙子虽然个头不高,但是很精明干练:“好!你传信给侬侍郎,定于八月十五之后,请他的舰队集结倭奴国的九州岛以南。”
瓦壮答应了一声好,但是不离去,而知站在大帐之中拱手说到:“请王侍郎将此命写在纸条之上,我所带侬侍郎养的飞鸽可认的侬侍郎的舰船。”
这到是啊,如果沒有飞鸽传书,茫茫大海让这个瓦壮怎么去报信。这打仗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尤其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四路发兵的时间上还需精密测算。
王旁写好纸条,瓦壮拿了出去,过了不一会瓦壮便回到帐中:“启禀王侍郎,事情已经办好。”
王旁点点头,刚要继续安排,见瓦壮仍然在帐中站立,而且和自觉的站到了韩德容身边。这是什么状况?王旁不禁纳闷:“瓦壮,你已经办好了差事,可以回去啦。”
让王旁沒想到的是,瓦壮反而翻着眼睛奇怪的问:“王侍郎让我回哪里去?”
嘿,这话问的,难道不是从哪里來的回哪里去?韩德容看看瓦壮一脸茫然的样子说道:“你可以回家去了啊,还愣在这里干什么?”
瓦壮这才回过神來,他讪笑道:“您看,我忘了说了,我是侬侍郎的部下,侬侍郎带兵攻打倭奴国,我怎么可以回家呢?!我想跟着王侍郎一起攻打倭奴国,这样攻打倭奴国的时候,就可以和家侬侍郎会合了。”
王旁一听笑了笑,自己刚沒想到这一点。多一个人正好多一个帮手,王旁吩咐韩德容去安置瓦壮的住处,韩德容带着瓦壮出去。他们刚走,折克隽便领着一个人回來了。
此人年纪和折克隽差不多,也是三十岁上下,银盔银甲外罩绛色战袍,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装束。折克隽将此人领进大帐高兴的向王旁说道:“王侍郎,您等的人到了。”
王旁急忙起身相迎,互相抱过姓名王旁才知道,來的人是京东东路的刺史杨士瀚。王旁与杨士瀚二人一见如故,这两个人官职相同,一文一武。
杨士瀚早就听说了王旁,只是他官荫刺史,杨家将时代镇守边关,一直无缘与王旁相见。即使有一两次赴京城,偏巧王旁也不在京城。
王旁对杨士瀚更是早有倾慕,这倾慕并非穿越到宋朝才有的。早在他沒穿越之前,他就非常着迷杨家将的故事,其中关于杨士瀚的奉旨扫北,也是王旁最喜欢的杨家将后人故事中的一段。
杨士瀚是杨家将第九代传人,曾化名花昆,父亲太平王杨怀玉,母亲花玉梅,祖父杨文广,曾祖父杨宗保,高祖父杨延昭。这故事从由“杨士瀚奉旨扫北”起,到“讨降书番王归顺”止,讲的是宋神宗时,北方泥雷国等十八国联合反宋,铁雷率二十万大军进攻中原。太平王杨怀玉与太子慈云奉旨出征,不料被困在泥雷城中,大将魏化回城搬兵,皇上命杨怀玉三子、震北侯杨士瀚带兵扫北。引出了杨士亮黑水国招亲,杨士瀚大弯国巧遇四弟杨士鹏,卖宝剑西番招驸马,得宝幡火烧铁雷,杨怀玉、孟九环夫妻重逢等情节。杨家将历尽曲折,得胜还朝。
有时候王旁觉得听有意思的一件事,你说宋朝开始,都说宋朝的统治是重文轻武的时代,可偏偏历史故事中宋朝的武将名人一点都不少,但是却沒有一个武将像在乱世之中一样可以成就霸业。
这难道真的仅仅是皇上的意愿吗?像王旁身在的北宋,科技发展,文化璀璨,难道百姓愿意看武将称霸一方吗?所以排除后世人指责北宋武力贫弱的外,真正社会舆论所向往的,无非也是像狄青这样的忍辱,杨家,折家,岳飞乃至仲家将这样的忠心耿耿的世代忠臣。无论是抵御西夏还是抗击北辽,宋朝名将无数,所以,很多事都是相对事情所导致。
写到此不由得想起校长《国士无双》评论区的一段话,不带色彩,不讴歌,不践踏,这样的写作有多少人理解呢?而争宋要说的则是王旁回到宋朝,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宋朝故事的发展演变。任何事都不是孤立的,历史也一样。
杨士瀚这个现在还沒正事出世留名的未來震北侯,现在亲自來见王旁,与王旁秘密定下代表大宋的助高丽驱倭奴的作战计划。王旁命焦德友,武龄跟随杨士瀚去准备于八月初抵达高丽东京附近海域,
杨士瀚不无遗憾的说道:“虽然三千海军已是我大部兵力,但是指着这三千海军漂洋过海去助高丽,只怕还是少了点。”
几个人的眼前,摊开一副地图,王旁指着着地图信心满满的说到:“咱们不只三千,过了八月十五,就会有两股兵力,分别向倭奴国的最北北海道岛和最南面的九州岛突击,这么长的做站线倭奴国肯定是措手不及的。”
杨士瀚点头说到:“如果按照王侍郎的计划,倭奴国两面挨打肯定是顾此失彼。不过王侍郎为什么安排我们在此之前集结在高丽东京附近。”
王旁指着高丽地图沿着高丽沿海与倭奴国相交的海峡说道:“你们看这里,倭奴国是从高丽的东京登陆高丽,他们的船只都会集中在这海域,而且从高丽的晋州到罗州,都是小道暗礁较多,不适宜部队停靠。所以,在高丽的倭奴想回逃毕竟经过高丽东京这片海域。”
武龄看看王旁:“公子,我们三千兵咋这截堵,他们肯定过不去。”
王旁摇摇头:“我想的事,咱们不损失一船一兵,不放一“拍”石炮,留下精力转身攻打广岛!”
众人奇怪的看看王旁,杨士瀚忍不住问道:“王侍郎,这舰队靠的就是冲撞,石炮攻击,越船厮杀,不去硬拼仗怎么打?”
王旁反复的想着自己的计划,如果古代海上作战真想杨士瀚说的那样,那么他的计划绝对可行。他望着杨士瀚问道:“现在发兵能有多少战船?”
杨士瀚算了一下回道:“加上运送粮草的船,有八十艘,能作战的船有二十艘!其中大型战船有十艘!”
王旁果断的说到:“不够,再造二十艘!”
八十艘,已经是铺了密密麻麻一大片海面,气势上就能镇住倭奴。这还不够吗?王旁的话让众人一愣。杨士瀚摇摇头:“王侍郎,再造二十艘咱们沒有那么多兵力,如果战船兵力分散那样沒法打仗,况且时间也來不及啊。”
王旁看看焦德友:“那二十艘不用兵,而且时间來得及!”
焦德友也摇头:“兄弟,你别看我,一个月多月时间别说二十艘了,五艘我都赶不出來!”
王旁哈哈大笑,凑在焦德友耳边说了几句话,然后放开声音问道:“这么弄,大哥赶的出來吗?”
焦德友眯着眼睛听着,听完呵呵笑着:“这个我得试试,不过应该问題不太大,有十几天就做出來了。”
看着焦德友和王旁的坏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的人,不禁嘀咕。十几天做出二十艘船,王侍郎该不会用纸糊战船吧。
王旁看看杨士瀚问道:“杨公,我的人如果能赶出这二十艘船,你可否将敌人引到这船上?”
杨士瀚见王旁信心十足的样子,还真有点不服气,他早听说王旁足智多谋,这么年纪轻轻在朝中做了几件漂亮事。自己也是名门之后,此次配合王旁作战,绝对也不能让别人小瞧了自己,王旁所说的这话多少有点较量的意思,杨士瀚挺胸说到:“既然王侍郎这么大把握,那我杨某也不会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我就多带二十艘船出发,看我怎么把那倭奴引上船!”
“好!一言为定!”王旁爽快的答道。
军命在身,当晚杨士瀚带着焦德友武龄匆匆赶回登州去筹备。二人越好凯旋之时回宋国好好畅饮相谈。
现在王旁的身边就剩下,折克隽,张平和韩德容,还有那个等着跟王旁杀到倭奴国,和侬继风会和瓦壮。明日见耶律洪基设宴款待自己和高丽使者,王旁琢磨过了明天自己也差不多该离开辽国了,心里即忐忑又期待,同时还惦记着吏部审理耶律宗元父子的事,不知道契嵩有沒有问出來那镇寺宝的所在。
晚饭的时候,王旁叫上折克隽几个人一同用餐,他听着张平和瓦壮搭话,才知道南继枫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他收复了夷州。
“夷州在哪里啊?”张平向瓦壮问道。
瓦壮回答张平说道:“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的地方。”
瓦壮说的平静,王旁听的确是心情澎湃:夷州,不就是曾经叫过琉球的后來叫台湾那个地方吗?在大宋,它叫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