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对战兵的补充整编很上心,每日基本上都泡在位于原水城的军营之中。14000战兵是降将们报上来的数字,实际是披甲兵4000,另外就是全部持铳的东江兵。这些人一半来自于孙元化重金打造的火器新军,另一半人则是响应孔有德叛乱的东江兵,内中又以毛承禄的部下较多。
登州水师的情况也比总兵官钱大刚报上来的要差了些,他上报的大小战船148艘,实际只有125条能用,内中还有一半是用来海运的船只,并非战船,朝鲜送给大明的三艘大型战船也在其中。水师官兵倒是有6000人,但只1500多人可称合格的水师战兵,其余的大多是强拉的登莱沿海渔民。水性操船都还可以,但却是缺少海上战斗的经验和技巧,这恐怕也是当初钱大刚愿意投降而非负隅顽抗的原因之一。
屯田和军户、老弱的安置大勇完全交给了宋光兰、王徽等人,严格说起,这几件事情的重要性其实一点也不亚于锦州军扩充整编,但大勇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只能放手。
如何屯田,大明有二百多年的经验可循,只要照章办事,也不须多费什么心思,事情便能做得大差不差。虽说两百多年的卫所军户制早就烂得一塌糊涂,但大勇相信这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单屯田这个办法对于已经十室九空的登州而言,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对这三万五千青壮的管理,大勇也是依然采用卫所制,管理青壮的从锦州本军松山旧部退役的伤残军官士兵,另外大勇还抽了五十名军官,五百名老军担任管理军屯的任务。这些军官士兵多是担任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的人选则在青壮中挑选。
对这些突然任命的千户、百户、总旗们,宋光兰和王徽等降官表示了担忧,因为施大勇自己本身不过才是锦州副将,如何有权力任命这些千户、百户们呢,这做法是不是有所偕越,犯忌呢?
对此,大勇一笑了之,不过就是易于管理的名头,计较那么多干什么,他本人还自命登州卫都指挥使呢,难道他这个都指挥使真是就是都指挥使了吗?登州卫又真的存在吗?不过是对内方便而已,实际上和后世的队长、村长、乡长没什么区别,或者说就是变相的保甲也行。左右也不会让朝廷知道,天高皇帝远的,登州这烂摊子怕朝堂诸公谁也不愿来收拾吧。
施大勇不在乎,宋光兰他们也无话可说,别看城中百姓看到他们还是一如从前们敬畏,一口一个大人称着,实际上他们还不如这些百姓呢。人家可不怕掉脑袋,他们这脑袋却是不太稳固。
除了组织监督生产的任务,大勇给这些算是嫡系的千户、百户们另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农闲时要尽量组织手下的青壮进行一些军事训练,不求他们能和锦州军一样,至少也要有自保之力。尔今西北、中原流寇四起,登莱又刚经大乱,谁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里登莱还会不会遭兵灾。所以提前有个准备是必须的,另外还可以为锦州军提供兵源。为此,大勇特意调拨了一批兵器下去。
大勇是后世而来的现代人,当然不会有这个时代官员的呆板和保守,在要求这些青壮尽义务的同时,他也给了不少权利。诸如三年期满可以归乡,也可由锦州军安排在登州安家,分给其田地,免多少税,另外对于征调充军的,也给一些补偿。诸如此类优惠政策,大勇也是一步步摸索着来,尽力做到最好。毕竟前世只是个无所事事的赌徒,所知有限,今世无奈面对,摸石头过河就是了。谁也不是天生就是能文能武的主,也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
城中百姓的安排也都由宋光兰等降官们在负责,他们原先都是父母官,这方面自然也是他们的强项。大勇也不苛求他们能做到自己想像中那样,只要他们保证不饿死人,恢复市面,让百姓有田种,有屋住,有收入来源,有市集可以买卖。至于降官们提到的赋税问题,大勇是大手一挥直言都免了吧。免多少年呢?大勇心中没底,他在登州做得这些事情可没有得到朝廷同意,新来的官员会不会支持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也不敢狮子大开口,便说先免三年吧。登州现在这个样子,朝廷要是不免三年税怕也不好意思吧。至于日后的事情日后再说,活人还能给尿憋死不成。
宋光兰他们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锦州军一路解救了不少被叛军抢去的女人,前后怕有一万多人,这些女人现在都是无依无靠的,是不是可以允许她们和屯田的青壮重组家庭,算是对青壮们的一个奖赏,如此肯定能在三年期满后留下相当多的青壮继续在登州扎根。
一个地方,有人才会繁荣,没有人,地方再大也没用。宋光兰他们不是登州本乡人,现在想着只是一心办好大勇交待的事情保命,对登州日后没有什么长远规划。提出这个办法的是几个登州府衙的小吏,这些人眼睁睁的看着家乡变成废墟,看着那么多同姓死亡,心中不悲痛是不可能的。从悲痛中醒来,他们自然就要为家乡着想一下,听说锦州军规定那些屯田青壮三年后可以归乡,他们就急了,要是人都走了,凭登州现有的人口,何时才能重新安定繁荣起来。
留住男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女人,有了女人便会有孩子,再有官府给的土地,他们不自然而然成了登州人,哪里还会想回那个还不知道在不在的家。小吏们一琢磨,觉得把人留住是好事,便把这主意上报了。宋光兰他们也无所谓,想想也是好事,能让屯田军户消化这些女人对他们的负担也是一种减轻,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法子好,宋光兰他们不说,大勇差点忘记自己手中还有好几千女人,也想到当初自己收容这些女人可不单单是为了让她们能够活下去,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部下们娶亲的。
想到那些随自己一路征战下来客死异乡的部下们,大勇就心酸不已,对死去的人,他只能将他们的尸骨带回家乡,对活着的人,他却是能做得更好的。
拜文贵武贱这个根深蒂固思想所赐,虽然现在早不是太平年景,但那“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同样还是百姓们的主流思想,因此绝大数平民是不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当兵的,这导致大明的士兵们要么在本卫所同为军户之是嫁娶,要么就只能娶些身有残疾或是有其他毛病,基本上就是别人不要的女子为妻。
就现在,锦州军内除了几十个卫所军户出身的娶妻外,其他人可都没老婆呢,就连大勇都没有老婆。有时深夜,大勇脑子里转来转去的可都是女人的身影。
年纪轻轻就要提着脑袋跟着自己上战场杀敌,随时都有可能长倒不起,临死也没尝过女人的滋味,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没有血缘留下,想到这些,大勇不但心酸更心痛。身为他们的将军,他不能让这些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年轻人就这样死去,他要补偿他们,他要给他们娶妻成家。
大勇说做就做,立时就将替部下成亲的想法告诉了曹变蛟、蒋万里、李大山他们,让他意外的是,这些部下却不赞成大勇这么做。他们告诉大勇,如果为军士们娶妻成家,那很可能会导致他们上了战场后不敢再拼命,因为他们都想活着回去。
这个顾虑不能不说对,但也不能不说全对。大勇反复想这好事变坏事的可能性,最终下了决心,吩咐各将回去传达自己的命令,凡是愿意娶妻的军官和士兵到郭义那里报名,锦州军将根据他们的条件给他们匹配合适的妻子。有暂时不作成家念想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再报名,总之一句话,只要有想成家的,大勇就满足他们,也不许部下们拦阻。
大勇执意如此,曹变蛟他们也无话好说,只好回去执行。当天,就有四百多锦州本部的军官和士兵报名要娶妻,另外还有很多人在观望。
降将们闻讯后也纷纷赶到大勇这里要求为他们的部下娶妻,对他们的要求,大勇却拒绝了,告诉他们,目前只能给锦州本军将士娶妻,他们原先的那些部下要等下一拨。而且这个娶妻不是人人都可以娶的,必须要满足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在锦州军中服役满三年,无临阵脱逃或者斩首达五级的才可以。
听了这个条件,降将们只能摇了摇头散开,他们也是抱着凑热闹的想法来的,倒也没有一定要给以前的手下娶老婆的念头。现在施大勇开出的条件明显就是一个门槛,也是用来考验他们忠诚度的一个试金石。降将们自知部下没一个能达到这个要求的,还是别凑热闹了。反正施大勇也没把门关死,不是还有三年呢嘛,斩首五级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造反时,哪一个没砍过十级八级的。
报名的期限是三天,最终有八百二十四人报名娶妻,他们中松山出身的有六十多人,400多昌平投军的子弟,另外就是第一批投降参加过小官屯之战的原陈有时叛军。对于娶到什么样的老婆,他们也无所谓,一切听凭上面安排就是。
大勇倒没把这个当月老的差事揽到自己手中,而是又推给了宋光兰他们,给的期限是十天。十天之内必须要让这些军官和士兵们人人有老婆,还要在城内有住处。
这可是把宋光兰他们给难住了,实在是拉不下脸做这媒婆事,最后又推到了那几个提议的小吏身上。这事既然是你们提的,就应该由你们来善后。
那帮小吏们倒是能干,全是登州的地头蛇,侥幸存活下来的哪家有可以婚配的女儿他们门清,本着拍锦州军马屁的念头,他们首先想到的可不是那几千曾被叛军掳去的女人。
一时间,登州衙门的书吏们全成了媒婆,施大勇给出的彩礼也不错,除了登州城中有房子(城中十室九空,无主的房子可是不要太多)还给分三十亩地,另外给一百两银子安家费,再者每年还可以从屯田的田地收成中享受分红。新娘子的父母也能另外得到价值五十两银子的财货彩礼,享受见官不拜的权力。
城中原有大户早就被叛军抢个精光,杀个精光,剩下的有能婚配的女儿也不多,勉强就几十个。这个数字显然和锦州军八百多老婆的要求差距太大,于是小吏们的目光又放在了那些从周围府县迁来的人家,在他们的不断游说和丰厚的彩礼面前,这些从屠刀下捡回命的人家如何会不同意。
虽说把女儿嫁给当兵的不安全,还给人看不起,但比起跟着自己过苦日子,也算是个不错的出路了,而且那见官不拜不就是秀才相公吗?自己一大字不识的如今也能和秀才一样,这可是祖上烧了高香了。
十天期限一到,八百多新娘子终于是凑齐,大勇一声令下,也不必挨家挨户办了,那太费时间,他可没多少时间耽搁在登州了。索性就集体办个婚礼就行了。
婚礼的主持人是宋光兰,王徽等降官们也迫于大勇的强令参与其中,婚礼没定在别的地方举行,原先大勇是准备放在水城的,但水城住满了士兵,有些不方便。最后大勇桌子一拍,登州巡抚衙门不是还空着嘛,也没损坏,地方挺大,空着做什么?拿来办婚宴最是合适不过。
这个地点的选择可把宋光兰他们吓倒了,那可是登莱巡抚衙门啊!虽说两任巡抚都为国尽忠了,朝廷也没委任新的巡抚来,可这衙门毕竟是大明的封疆大吏办公所在,怎么就能拿出来办什么婚宴呢,这还要不要官府的脸面了,要是叫朝廷知道了如何得了!
大勇还是一派无所谓,根本没有一点官家脸面的顾及,在他的强势下,宋光兰等人还能怎么办,老老实实去安排就是。虽说对这集体婚礼实在是没有经验,但他们也是参加过大户人家婚宴的,几十上百桌的也不少见,这集体婚礼想来也是多摆些桌子,新人们分几批向施大勇参拜一下就是,其他拜堂拜父母的就留着你们自个回家象征性磕个就是。
八百多对新人结婚,连上锦州军的将领,再加上主持的登州官员,女方的亲朋,至少得五百张桌子。巡抚衙门再大,它也不可能摆得下这么多桌子,最终还是大勇给拿了主意,衙门里摆军官的,衙门外摆士兵们的,反正衙门前的大前阔得很。
办婚礼当天,负责采购的军官们可是着实忙昏了头,在莱州的蒋万里为了完成所需的牛羊肉和喜事用的物品,不仅买光了莱州市面,还派人到周围的府县去采购,搞得那些地方的人都是好奇不已:到底是哪个大户家办这大喜事呢。
在接受最后一批新人向自己行礼后,大勇带着曹变蛟、李大山他们躲在衙门后堂好好喝了通酒。当夜,大勇醉得不省人事。好在外面有从莱州赶回的蒋万里、宋庆、郭城、王天德他们在维持,倒也没出什么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