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正文 第80章:谁是盟友

正文 第80章:谁是盟友

书名: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風滴皈迹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说起来,江都公主是先皇长女,虽说不是吕太后亲生,也是太后看着长大,当年出嫁时候,所有事情都是太后一手cāo办。自从嫁给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耿璿之后,皇家规矩繁多,很少回到宫里来看望太后。”

    马皇后低语说故事,让朱允炆终于记起还有这个姐姐,也知道还有一个便宜姐夫。这个便宜姐夫倒是在朝堂上见过几次,姐姐却是素未谋面。

    说起这个姐姐,朱允炆不由得在心里又是一阵痛骂,骂建文帝脑子进水,放着这么好的盟友不用,偏要启用草包李景隆,致使北方战争多起波折,徒增变数。

    耿炳文,大明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那些功劳和荣耀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没有后辈李景隆的爵位高,可是那含金量李景隆骑八匹马都赶不上。长兴侯耿炳文,固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上百次攻击,以一城之力抗击一国之力而不败,大明帝国铁门闩之称号名不虚传,这样的人怎可以不用。

    在君权**时代,君王时时刻刻在看谁是忠臣,可是怎样的人才是忠臣?那些能写妙笔文章的文官不一定是,那些高官显爵的功勋不一定是,那些留着相同血脉的叔伯兄弟更不一定是。忠臣只有两种,一种因为品德而忠贞,如方孝孺、徐辉祖、练子宁、王艮等;另外一种因为利益而坚持,如耿炳文。

    外患思良将,国难思忠臣,而耿炳文就是大明此刻的忠臣良将。一来耿炳文是洪武老臣,更倾向于执行和保护朱元璋的决策,认可建文帝这样一个皇上。更为重要的是耿炳文的二儿子耿璿迎娶建文帝的姐姐江都公主,只要建文帝的皇位受到威胁,耿家就会因为姻亲关系受到打压或者迫害。

    耿璿、梅殷都是驸马都尉,可是耿璿比梅殷更可靠一点,因为耿璿娶的是长公主,而梅殷娶的是大公主。大公主和建文帝是姑侄关系,和其他藩王还是兄妹关系,亲疏之别一目了然。驸马都尉梅殷受朱元璋委托,有托孤辅佐的职责,会努力确保建文帝江山稳固,不过一旦遇到极端情况,绝对不会死拼。而耿家在极端情况下,大多是都会选择死拼,不死拼建文江山丢失,耿家也就走到尽头。

    可是,建文帝没有给耿家机会,耿炳文会兵不齐,出战失利,就急匆匆走马换将,被给予厚望的李景隆败得比耿炳文更惨。建文帝这孩子,真是个迷糊鬼。

    朱允炆**降雨露以后,也是神清气爽jīng神百倍,做事生活都觉得轻松惬意。朱允炆心情好,政事军务都处理的妥妥当当,转眼时间就到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就意味着这一年时间就剩最后几天,建文二年即将过去。民间祭祀灶神,给灶王爷嘴抹糖马备料,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其后几天打扫庭院房间,准备年货,就等着除夕夜团圆过年。

    皇宫内院自然也要准备过年,不过这些事情不需要朱允炆cāo心,自有马皇后交代各宫太监执行。朱允炆也给朝臣放假一天,算作对近半年来他们辛苦的慰劳。

    一大早朱允炆穿着便服,走出皇宫。身边只带着两个人,一个是内宫禁卫统领廖镛,另外一个就是禁衣卫新任指挥佥事杜川。当然,说是只带两个人出宫,廖镛和杜川可不敢真的执行,暗地安排禁衣卫和内宫侍卫便衣跟随,一旦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保证皇上的安全。

    朱允炆知道他们安排人在身边暗中护卫,也没有说破,只要有这种微服出宫的架势,就算不错。当然,朱允炆不认为会有什么风险,这个时代没有网络电视报纸,偌大的京城,认识皇上的人,真的还没有几个,就算是宫内侍卫,没有见过皇上面的也是大有人在,更比别说京城普通百姓。

    朱允炆今天尽量穿的普通一点,没有锦帽貂裘,可是再普通谁看这也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少爷。身边的廖镛、杜川也是便服,他两一个粗壮孔武有力,一个俊秀白皙儒雅,还真是像极豪门公子闲来无事,在街头晃悠。

    进入腊月以来京城连降两场大雪,冬rì苦寒,积雪都没有融化,路面上还有人踩车压的积雪结成的冰面,路边一堆又一堆的雪堆,或者别出心裁堆起来或丑或俊的雪人。

    路边店铺都在开门待客,那些布铺绸庄里一个人挨着一个人,都是些年龄大的老妇人给家人买布料绸缎做新衣服。粮店米行也是人头攒动,那些大老爷都在给家里买米买面。那些酒肆饭店大清早人倒不是不多,伙计小二厨师杂役也忙的不停,擦桌子抹凳子准备饭菜,迎接中午的食客。

    大街上人很多,来来往往急急匆匆,路边城外的一些百姓挑着家里的一些萝卜土豆大葱蒜苗,摆摊叫卖。朱允炆在人群里东挤西窜、左瞧右看,不是廖镛杜川心里认为的好奇,而是想了解当前商品流通的情形。总体说来,见过数百年以后的商业时代,现在看来,大明京城接近年关的繁荣市场,充其量就是朱允炆记忆中的农贸市场。

    市面上交易的商品都比较匮乏,大多是一些手工制品或者农产品,不过朱允炆更知道这些东西绝对是正宗的有机绿sè商品,绝对不含防腐剂、添加剂以及各种激素。

    廖镛杜川对街上情景司空见惯,觉得比往rì人多货品丰富以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他们两个主要的jīng力放在朱允炆的安全上,暗中指挥一队便服兵卒,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护卫朱允炆还不想让朱允炆觉察,只是惹来众人几句埋怨更多白眼。

    好不容易穿过商业街,向北转然后再往西就是京城豪门大户的居住地,商贩们也不敢在哪个区域摆摊叫卖,街道上的人也就减少很多。廖镛和杜川终于松一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去,虽然还不是很踏实不过也放心许多。大冷的天,两位背上头上都在冒汗,他们伺候的这位可真能折腾。

    正在这两位伴当喘气察汗的时候,朱允炆走到一位街边老者身边。那位老者年龄不小,看着都快七十岁左右,头发尽白没有一丝黑发,乱糟糟的胡乱在头上缠一个发髻,用一根随手折的木棍插着。脸像一个晒干的老核桃,满是皱纹双眼浑浊。身穿一件旧棉袍,肩头都露出黑乎乎的棉花,腰上系着一条草绳,脚上裹着又破又旧又脏又烂的‘绑腿’,穿着一双断耳草鞋。老者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木棍上端裹着麦草,插着不少冰糖葫芦。

    那位老者瞧着不卫生,可是那些冰糖葫芦倒是做得晶莹剔透,让人看着垂涎yù滴,朱允炆和老者说几句话,就伸手拔下一根冰糖葫芦,一口就把最上边半个果子咬到嘴里,山楂的酸味冰糖的甜味混在一起,朱允炆的嘴巴左右扭动,就开始和冰糖葫芦作战。

    廖镛杜川几步走到朱允炆身后,朱允炆用手一指那位老人家,嘴里含含糊糊的说着,廖镛杜川没有听清楚不过明白,是让他们两个给老者付钱,感情大明皇帝朱允炆出门就没有带钱。

    廖镛杜川可不敢让朱允炆吃霸王餐,更不敢在大街上暴露朱允炆身份,就赶忙在袖子里掏钱。廖镛手快,从袖子里抽出一卷东西,塞到老者手里。那位老者把插冰糖葫芦的木棍抱在怀里,腾出双手,把那卷东西展开,那个核桃脸增加一副苦相,战战兢兢的说道:“公子爷,给的太多,小老儿找不开。”

    廖镛挥挥手说道:“不用找零,多了就送给你。”

    那老头到没有感激,继续苦着脸说:“公子爷,您就是赏给小老儿,小老儿也不敢用呀!”

    给钱不要,赏钱也不要,让吞下半粒冰糖葫芦的朱允炆都觉得纳闷,把老头手里拿张东西抽到手里低着头仔细观看。

    这个时候,杜川从腰间钱囊里摸出一颗碎银子,塞到老者手里,半推半赶把那个老头撵走,那一颗碎银子老头卖半年冰糖葫芦也赚不到,今天遇到贵人,自然高高兴兴的离开。

    朱允炆没有注意老头离开,仔细的看着手里陌生的东西。看着应该是一种纸张印刷的东西,纸质很粗糙也很厚,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纸sè呈现出一种怪异的青sè,应该是成纸的过程中脱sè不彻底所致。这张纸长大约一尺,宽大约六寸,四周印刷龙纹云彩花边,正中题头横着一行字“大明通行宝钞”,左右两侧竖行印刷相同的篆文字体“大明宝钞天下通行”,这些字的位置安排,非常像过年的对联,不过横批的字体较大。两行篆体字中间位置,画着十串像冰糖葫芦一样的图案,仔细看那上边画的不是山楂而是铜钱,在最下边是一些正楷小字,内容是“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辆,仍给犯人财产”,反过来背面没有文字也没有图案。

    朱允炆把手里的这张厚青纸仔细观看,仰起头对着天空看,似乎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可是第一次见,就是觉得好奇。随意的问身边的两个人:“这是钱吗?”

    廖镛瓮声瓮气的回答:“爷,这不是钱,是钞?”

    “看着上边的这些字,感觉就是钱,怎么就不是呢?”

    “这真的不是钱,是钞!”廖镛固执的坚持着。

    朱允炆听着很糊涂,把那张所谓的钞卷起来拿在手里,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杜川。

    杜川赶紧陪着笑脸说:“爷,别计较廖镛,他就是一根筋。您拿的就是钞,是大明宝钞。您说钱也对,和铜钱一样都可以买东西!”

    “那这钞和钱有什么区别?”朱允炆继续问,心里激动不已,如果这就是纸币,那可算是神器呀,前几天还在想,要不要把电视里常用到的银票移植到现在。

    杜川耐心的回答:“爷您别急,大明臣民,把铜钱称作‘钱’,把宝钞称作‘钞’,两者名称不混用。不过两者都可以买东西,只是‘钞’的面额大,钱的面额小。您手里拿的这张钞,就是一贯,可以兑换铜钱一千文,也就是一千枚。”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