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 正文 第81章:大明宝钞

正文 第81章:大明宝钞

书名: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風滴皈迹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朱允炆对这个东西可是万分好奇,如同一个好奇宝宝一样,着急的说:“说详细一点。”

    “爷,太祖立国以后,消灭前元建都南京,重新铸钱。每一枚铜钱就是一文,一百枚铜钱就是一串,一千枚铜钱就是一贯,一贯铜钱折合白银一两,一两白银定价为米一石。太祖仿照前元钞法,为了便于百姓商贾交易,诏令中书省督造宝钞以代替铜钱,宝钞共有六种,分别为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

    所谓‘腰缠万贯、家财万贯’,就是家里有一万贯铜钱,也就是一千万枚铜钱,这需要多大的仓库才能放得下。

    朱允炆边走边问,杜川边走边回答,多亏杜川是个读书人出身,在江湖也混迹十几年,对于大明以及历史上的钱币演化还多少知道一些,就给朱允炆娓娓道来。

    中国社会很久以前就产生和使用货币用于交易,传说上古时期,使用贝壳或者丝帛作为货币,到chūn秋战国开始用铜铸造货币,基本在汉以前,那个时候所说的‘金’就是铜。后来人们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提升,铜逐渐贬职,慢慢的就用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

    可是因为黄金、白银重量很大,交易使用非常不方便,人们需要一种方式或者物品代替黄金白银的流通功能。这种代行货币就是后世所谓的纸币,唐朝发明‘飞钱’,宋朝发明‘交子’,都是纸币的一种形式,可惜使用范围不广。元朝发行‘钞’,被广大百姓商贾认可,明初借鉴前元钞法,也发行大明宝钞,以纸币的形式代替黄金、白银流通。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出身见识限制,借鉴前元钞法,只学会形没有领会神。元朝的纸钞发行的时候,是以白银或者生丝作为本金,按照白银数量发行纸钞。可是朱元璋开始也以白银为本,定量印刷发行纸钞。并规定一两白银等价米一石,宝钞一贯折合白银一两,宝钞四贯折合黄金一两,并要求天下百姓商贾禁止使用黄金、白银交易,违令者严惩重罚。

    明初,宝钞使用还比较规范,可是朱元璋觉得这个东西不错,宝钞司用纸印刷出来,就能拿出去买米买地。这东西好使,就大量印刷宝钞,进入市场宝钞过多,造成宝钞贬值,虽然洪武朝多次严令百姓遵守钞法,但是王权命令也改变不了百姓财富认识,到洪武末年,一贯宝钞只能值铜钱一百五十文左右,到建文当政,百姓已经开始用各种借口拒绝使用大明宝钞。

    刚才廖镛给那个老头一贯宝钞,老头不收的原因就在此。虽说一贯宝钞理论上还值一百五十文铜钱,远远超出他一根糖葫芦的价格,可是这玩意用不出去,那么他的一串糖葫芦就换回一张废纸。

    朱允炆本就是个历史票友,对于大明宝钞一点印象没有。在他知道的情境里,古人都是用银票代替白银交易的,他还打算打败朱棣以后,发展商业,把这种银票制度盗版复制出来。现在补习大明宝钞知识以后,再联系他脑海中的一点知识,才弄明白复制银票制也未必可行。

    在明朝初期,白银是主要的货币,但是不是绝对的货币。直到明朝中后期,历史的发展和选择才确立财富的银本位地位,以后满清代明,在财富银本位的基础上,发展出银票。严格意义上讲,银票不是货币,因为那不是国家发行,只是钱庄存取的凭证,少数钱庄的银票可以通兑,大部分钱庄的银票无法通兑,那种银票就如同朱允炆前世生活社会中的银行存单。

    纸币对于商业来说,那就是神器,只有规范严格的纸币发行才能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可是大名宝钞现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

    最严重的就是洪武朝大量印刷,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纸钞贬职。按照明制,五千文为一锭,就是说五贯宝钞为一锭,朱元璋在赏赐子女藩王外邦使臣时,动辄数十万锭。其次,受到技术限制,宝钞使用纸张为桑穣纸,就是用桑树皮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纸张,这种纸有韧xìng但是不耐磨,宝钞在流通过程中容易磨损不清晰,形成昏钞,也就是残币影响使用,到官府以旧换新的时候,还需要缴纳费用,就影响百姓使用的积极xìng。

    第三,再给官员发放工资的时候,工资制定的标准是按照白银或者大米为标准,可是发工资的时候,是用大明宝钞来发。宝钞贬职,领取相同数量的宝钞意味着工资的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而工资降低,就使得官员也在反对宝钞的使用。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弊端,例如防伪技术落后,容易出现伪钞,即便是重刑严法也难以禁绝。

    说起来这个杜川杜子洲还真不简单,虽然学不会八股文,可是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见多识广,把他知道的有关宝钞的所有知识一一给朱允炆说出,让朱允炆增加不少知识。知道详情以后,难免喜忧参半,惊喜的是纸币的存在,让商业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忧心的是朱老爷子弄得这一个纸币烂摊子该怎么改变和收拾。

    当然,这纸币的失误和价值还不是现在急需考虑的问题,朱允炆还有很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去处理。今rì便服出宫,就是要仿照刘备三顾草庐的故事,去请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体察民情,那是顺道,见识和了解宝钞知识,就是意外收获。

    朱允炆亲自登门请人,就是要塑造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这是文人士大夫眼中圣王明君的第一个标准。再就是弥补和校正建文帝以前的错误。

    三个人说话间,就抵达今天的目的地。一座占地数十亩的府邸,四周都是一丈高的围墙,挡不住青砖绿瓦的高大建筑。南侧围墙正中间,一座三层房檐的雕花门楼,一对中型青石狮子威风凛凛的站立在府门两侧。两扇朱红sè木门紧紧关闭,大门上拳头大的黄铜钉排列整齐,大门兽口衔着碗口大的黄铜环。门楣正上方一块梨木方匾,黑底金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长兴侯府”,门楣两侧,挂着两个大红气死风灯,风灯四周分别写着“耿”“府”字样。

    这个府邸就是现在大明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府邸,府邸规模相比普通百姓而言算是磅礴大气,可是和在京其他诸位勋贵的府邸以及各藩王的府邸相比较,只能用‘寒酸’二字来形容。

    朱允炆今天装作礼贤下士的摸样,效仿汉昭烈南阳草庐故事,就是想请大明铁门闩再次出山,为他担当几天门神,威慑一下天下宵小之辈。

    朱允炆静静的站在“长兴侯府”门外,看着耿府大门紧闭,门外没有一个军卒下人守卫,在大气中显露出几丝寂寥。耿炳文以战功封侯,是货真价实的开国元勋,次子耿璿更是当朝皇帝的亲姐夫长公主驸马爷,如此低调生活确实难得。如此看来,耿炳文能在洪武朝的腥风血雨中存活下来,善守的军事成就是一个原因,隐忍低调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原因。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耿炳文一个藏字诀,用的恰到好处。

    朱允炆站着看了片刻,转头给身后的廖镛示意。廖镛走上台阶,用力的拍打大门上的兽口铜环,不多时,大门吱呀一声从里边打开一条缝隙,从缝隙里伸出一个老苍头的白头。老苍头眯着眼睛,上下打量站在门口的廖镛,在把头伸长几分,看了看站在门外台阶下的朱允炆和杜川。

    把门外几个陌生人看完以后,用苍老的声音问廖镛:“这位公子,到耿府有何贵干呀?”

    廖镛对着老头抱拳行礼,说道:“老人家,在下是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廖镛,特来拜见长兴侯,劳驾代为传话。”说话之际,低头弯腰,双头平头递出名刺。

    那位老者双手接过廖镛名刺,说道:“贵客稍等片刻,老奴这就去禀告老侯爷。”说完,关闭府门。

    廖镛无奈的只能走下台阶,站到朱允炆身后,满脸都是羞愧的神情,让皇帝在府门外寒风中等待,廖镛办差不力呀!朱允炆没有任何责难的表情,就静静的站在那里等待。既然是作秀,那就再做的真实一点。

    刚才那位老者迈着步子,不紧不慢的走进耿炳文书房。耿炳文的书房不小,四周都是书架,上边密密麻麻的放着很多书,书本上连一粒灰尘都没有,不过那些书和刚买来差不多,估摸着这些书自从到这里以后就没有上过岗。

    耿炳文静静的坐在书房的窗前,腰杆挺得笔直,就像一颗傲雪苍松一般,满头发丝尽皆雪白,胡须眉毛都已经变白。不过脸sè红润,显得血气很旺,坐在那里还能看出少许杀伐征战的意境。耿炳文面前摆放着jīng致的官窑青花白瓷茶具,身边的小丫头用心的给老侯爷泡茶,耿炳文慢慢的端起茶杯,慢慢的在鼻子下来回摆动,然后一仰脖,把一杯茶水灌进嘴里。老牛嚼牡丹,炳文灌香茶,尽在糟蹋好东西。

    其实耿炳文出身草莽久在行伍,对于所谓的茶道文化还真是没有多少了解,也不愿意做酸腐文人那样,摇头晃脑装模做样的喝茶。在他心中,理想的生活依然是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然而现在,沙场秋点兵,已经没有他这个老卒唱‘诺’的机会。

    老家人无声无息的走进书房,走到耿炳文身边,双手把廖镛名刺递到耿炳文手中,在耿炳文耳边低低的说道:“侯爷,有一位自称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名叫廖镛的少爷在府门外,言说想进府拜见侯爷。”

    耿炳文翻开名刺,仔细看一遍名刺内的文字,还真是廖永忠的孙子来到耿家。耿炳文合上名刺,往桌边一放,用低沉的声音说:“去告诉廖镛,就说本侯爷不见客。”说完,又端起一杯茶,装模做样的闻茶品香。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