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1940年就已经进入了尾声。约翰在军校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一些,但也还算是充实、愉快。尤其是没有了外界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究些东西,让他之前略有浮躁的心也逐渐平和了下来。
虽然外面的世界依旧纷纷扰扰,但约翰已经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学习和研究军事知识上,颇有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味道。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反复揣摩,约翰那篇关于陆军部队隐蔽和伪装战术的论文也已经逐步成型了。虽然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文中的很多观点已经获得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
尤其是校长麦克奈尔,自打看过了约翰的开题报告后,就一直对这篇论文非常上心。不仅多次亲自召见约翰,和他就这一新战术进行探讨,还热情地推荐了不少相关资料给约翰。
约翰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成功地说动了麦克奈尔,亲自担任他的结业论文指导老师。
可别小看只是一个结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如果说全校学生都是麦克奈尔的弟子的话,约翰就差不多相当于从记名弟子成为了入室弟子,意味着他与麦克奈尔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军校同学。虽然这里面或多或少包含有保守派对史汀生示好的意味,但也说明麦克奈尔这位军中宿将对约翰军事理论水平还是认可。
背后站着麦克奈尔这位指导老师,将来这篇论文也少不了要在国内军事理论期刊上发表。到时候,看还有谁敢说约翰是个军事“门外汉”。
其实,约翰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麦克奈尔的认可,还是多亏了一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
起初,约翰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他前世所知的零散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毕竟,前世他只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很多东西都是只知道个大概,要总结归纳出系统的战术理论来还是力有未逮的。
好在他前世是中国人,和绝大部分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有一大堆东方军事理论著作可以借鉴。别看隐蔽和伪装战术这会儿在西方还算前沿,中国老祖宗们早就把这招玩烂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就用过类似的“增兵减灶”战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也对这一战术有过论述。就连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里,也有诸如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与此战术有关内容。
虽然时间上差了几千年,战争的形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本战术原则还是一致的。一些古代的做法改头换面一下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的。
就比如说“增兵减灶”吧,当初孙膑能通过变化行军灶的数量来诱导庞涓,使其对齐军数量作出错误判断。现在,美军也可以通过增减军用电台呼号的做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要知道在40年代,可没有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光靠普通飞机和人力侦查很难掌握敌方军力的准确情况。根据对方的电台通讯情况来对其规模进行预估是目前通用的做法。
因此,美军只要组织大批不同功率的军用电台,模拟出一整套集团军、军、师、团各级间的无线电通讯,很容易就能虚构出一支大军。
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有理论依据,约翰还专门花了一整天的功夫,从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英译本的《孙子兵法》。
一开始,约翰只是想为自己这篇论文找一个创作的由头。毕竟他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历的人,全靠凭空想象发明一套全新的战术,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本,他就可以假借是受了这本书中东方军事智慧的启发。
可是,等约翰翻阅这本从图书馆里找到的《孙子兵法》时,却不禁大失所望。前世,他只知道《孙子兵法》早在18世纪就传到了西方,英、法、德、俄都有译本流传。在21实际的美国,这本书也很常见,很多学校(不光是军校还有商学院)都将其定为参考书目。
但是没想到,1940年这会儿,《孙子兵法》在美国军界这么不受重视。利文沃思堡军校里收藏的这本《孙子兵法》,居然还不是美国出版的,而是1910年英国出版的贾尔斯译本(美国最早的《孙子兵法》单行本是1949年由哈利斯堡军事出版公司出版的)。
而贾尔斯这位大英博物馆东方书刊和手稿馆助理馆长只是个汉学家,不是军人,他在翻译《孙子兵法》的时候,开篇第一句话就错了。把“兵者,国之大事”中的“兵”字翻译成art-of-war(兵法)。
而且,这版《孙子兵法》也太过于咬文嚼字了,用词倒是挺优美和富有韵律的,但明显带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单词在40年代的美式英语中根本不常用。难过这么多年这本书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看到前世“老祖宗”的瑰宝明珠投暗,约翰有些忍不住了。这么经典的书怎么能因为翻译的问题被埋没了呢。他虽然不是翻译家,也不懂啥叫信、达、雅,但好歹前世中、英文版本的《孙子兵法》他还是都看过的。
正好手里的这本贾尔斯版《孙子兵法》是逐篇逐句编号,汉英对照的译本。他当即决定亲自动手,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对后世美国海军陆战队格里菲思准将译本的记忆(这个版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中国代表作系列丛书》,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英译本《孙子兵法》),把这6000多字又重新翻译了一边。
在翻译的同时,约翰还不忘加了点私货,结合了一些西方近代军事理论观点和战例对《孙子兵法》中的部分内容作了注释,重点突出了一下这本书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约翰这么一翻译,他和《孙子兵法》很快就成了军校里的热门话题。
起先,只是范弗里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对约翰翻译的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开始争相传阅。然后一名教员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后,专门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让约翰向班里的同学们介绍了《孙子兵法》,并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
再然后,全校都知道了有一个叫范德比尔特的上校是个“汉学家”,他翻译了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军事著作。
最后,就连麦克奈尔校长都惊动了。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又得知他受此启发产生了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研究隐蔽和伪装战术)后,麦克奈尔认定约翰是个具有军事天赋,值得好好培养的年轻人。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这才有了麦克奈尔亲自出任约翰论文指导老师的事。
总之,托了“孙子”的福,约翰这个二把刀的“汉学家”和军事理论研究新人,就这么成了麦克奈尔的“入室弟子”。心满意足的约翰还不知道,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