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华夏大同 > 正文 第三十七章 魏源进京(五)

正文 第三十七章 魏源进京(五)

书名:华夏大同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九哲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魏源既然是有备而来,自然也不含糊。

    只听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回皇上话,微臣说这些只是想说明英夷之长处和我军之弱点所在。如果我们能造出和英夷一样jīng良的大炮则炮台便可固守,若能造出和英夷一样坚固的战船则更可聚歼其于海上。其实,宣宗成皇帝和林文忠公后来亦知此理,只是造船造炮花费甚多,而朝廷财源rì绌,故先皇和各沿海督抚均以爱惜民力为本,不愿在军械上花费银两。”

    说到不愿“师夷长技”造船造炮,除了观念落后的原因外,没钱到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魏源说爱惜民力也不能算错。

    历史上1850年前后,英国以吊丧为名,打算派人进京面见咸丰帝,但先后被两广总督徐广缙和两江总督陆建瀛挡了回去。几艘大船在北至天津,南至香港的海岸线上来回转悠了几个月,虽然最终没能进京,但却让咸丰帝奕詝紧张了一下。

    就在这个当口奕詝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下旨罢免主和派穆彰阿和耆英(那篇谕旨千字有余,写的很jīng彩,从中可窥见奕詝的水平并不低);第二个就是下令沿海沿江各省筹办海防江防。

    一说筹防那就要花钱,但基层财政和zhōng yāng差不多,并不宽裕。而且实事证明花大把钱修要塞、造战船、招募团练到了战时根本不堪一击。各地督抚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皇上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为了应付差事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筹防的方法是,以大沽、北塘的海口炮台为依托进行抗击,并在炮台之后路组织团练。对此,他信心十足,宣称“此臣十载筹防所可深信者,不敢于圣主面前,稍作过量语。”按照这一方法,直隶其实什么事也不必做(炮台早已建成,团练也已成常设)。

    盛京将军奕兴的方法更简单,根本不必设防,若英军前来,诱之登岸,坚壁清野,然后以奉天的“劲旅”来剿灭不善击刺步伐的英军,“正我兵所长”,没有什么问题。按此,奉天也不必筹防,到开战时再说吧。

    两江总督陆建瀛奏称,鉴于上海已经开放,“自当另为一议”(实为不设防之议),松江、苏州一带河汊,用沉船的方法阻止英舰船的进军,另行募勇、火攻诸法。然沉船、募勇、火攻须战时才可实施,江苏平时也无事可做。

    浙江巡抚常大淳对策有二,一是继续补造战船(浙江水师战船在鸦片战争中损失殆尽,尚未补造完竣),二是将团练之法寓于保甲之中。前者是继续进行正在做的事,后者是以保甲取代团练,实际上一切均无需新张。

    最有意思的是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联名所上的奏折。他们与那些表面上大讲如何筹防、实际上一件实事也不做的官员不同,公然明目张胆地主张不设防。其理由为,一、英国控制了制海权,海战无法取胜;二、诱敌深入将导致英军蹂躏内地,而陆战必胜的说法不可靠;三、福建港宽水深,无险可扼;四、团练战时不足恃,平时又易流为寇;五、筹防措施会刺激英方,可能招致祸患。说白了就是坚决不备战,英国人真的打来了就和他们谈判讲理。

    其实说到底,这些地方大员们之所以不肯花力气整顿海防,主要是惜银惜力(实际上也就是惜民)。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讳败的思想在作怪。

    关于英军不善陆战的观点,早在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裕谦等人就有此类言论,认为英军虽可横行海上,但一至陆地,清军将稳cāo胜券。

    不过战争的实践使道光帝发现此中的谬误,但由于清朝战后讳败讳辱,不思振作,未能正确地总结教训。所以直至十年之后的今rì,英军不善陆战的神话仍未破灭,除了像魏源那样的明白人之外,大部分官员将帅仍将陆战取胜当作“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制敌良谋。

    “微臣以为若yù击灭英夷,则除购买仿造夷人战船火炮,重新筹办水师、炮台外别无他法。目前,按照常制造船造炮花费已然不少,而购买仿造夷人战船火炮则花费数倍不止。臣察英吉利国虽小而岁入可达两万万三千万两之多,数倍于我朝。该夷为岛国,陆上常设之兵弁人数甚少,却以每年岁入之一成多用于经营水师,故可纵横于海上,法、美诸国皆难与之争雄。”魏源继续说道。

    好一个“别无他法”,历史上懂得“师夷长技”的道理的人不少,但能把问题看透,明白非“师夷长技”而不可的人却不多。魏源高人一等的地方就在于此。

    “英夷不过西海之弹丸小国,竟然有五倍与天朝的岁入,难怪其民也富,其兵也悍,其船也坚,其炮也猛。爱卿继续说下去。”

    魏源见和兆华说的很投机,于是更放得开了。

    他声情并茂地说道:“英夷国富民强全是仰赖海上贸易之利,所以不惜财力,经营着一支由数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水师。然而其海外所管辖地区众多,除印度外尚有西海之外数百岛屿,真正能用于和天朝作战的不过十之一二,所以只要皇上能下定决心筹办水师,假以时rì后,在咱们近海海面必可与英夷一争长短。

    况且广州距英夷本地有六万余里,距离印度也有一万多里。战时,若能抽出快船数艘专于沿途攻击其辎重船只,则其炮子、火yao必难以补济,而我获胜之成算又增一分。”

    看来这魏源还真不是盖的,不仅熟悉英国的国情,甚至连海上袭击舰的战术都设想好了。

    “那你说说筹办水师要买多少艘船,多少门炮,花多少钱,需几年方可完成?”兆华虽然知道现在弄海军攻击英国人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就是扯谈,但还是想听听魏源能有什么惊人之论。

    “回皇上话,微臣估算若想从海上击败英夷,至少要有大号三桅兵船五十艘、中号兵船一百艘,火轮船二十艘,外加沿岸炮台,所需花费总要三百万两之数。若款项充足、全力筹办不出三年便可完成。”

    三百万两的数目到是差不多,但说三年完成就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又太不把英国皇家海军当回事了。以目前的状况,就是真的扔上三百万两能不能在近海小败英国一场都难说。

    因为海军是技术兵种,士兵素质比舰船本身还要重要。

    虽说魏源这只是书生论兵,有点不切实际,但兆华还是吃惊于他对“海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因为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言论。

    历史上,魏源在《海国图志》的《筹海篇》中曾提出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的“治夷”策略,重点在于议守。关于“议守”,他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发动“义民”百姓的力量打击侵略者。

    应该说这些具体的战术并无多少创见,即便全盘采用该败还是败,因为魏源所依据的原始战报有问题。他以那些“伤敌一千,毙敌四百”的清军战报为出发点,所得结论自然是有些想当然。

    坦率的说,《海国图志》的成就不在于观点有多么正确,而在于为近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户。(按:以该书核心的《筹海篇》为例,个别论据和观点确有不实和主观臆测之处,但总体思想是正确的和超前的。)

    在兆华以往的脑海中,魏源始终是一个传统读书人的形象,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遇事不做深究,喜欢臆断猜测的习惯。同时他也具有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优点:敢于正视现实,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也善于学习新知识。

    所以当魏源所说的观点从一开始就不断更正《海国图志》一书中的错误,并屡屡有所创见时,兆华听到后自然是满心的惊讶和欢喜。历史上魏源认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只是贸易问题,可如今坚持由禁烟而起;历史上他强调内河决胜的陆战战术,如今则以歼敌于近海为定见;历史上他主张“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可如今却要迎难而上追求制海权,并甘愿“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这些观点的变化到底是因为魏源得到了高人指点呢,还是他在进行实地调研后认真推理所致呢?兆华想不明白,但事到如今兆华对这些已经不感兴趣了,他敢兴趣的是魏源的这一思想正可为自己利用。

    于是继续问道:“魏爱卿方才所说无不切中要害,若是能整理成篇让满朝文武斗看看,就更好了。”

    “启禀皇上,微臣临行前确实就治夷专门作了一篇《筹夷方略》,微臣方才所说尽在此篇之中,还请皇上过目。”

    兆华接过这篇《筹夷方略》简单看了一眼大喜过望。一个巨大的yīn谋就这样诞生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